分享

嵊州王羲之墓

 老刘tdrhg 2016-04-24

        嵊州王羲之墓

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11
12上午在溪口游览过蒋氏故居之后,随即朝着嵊州方向前进。嵊州与奉化相邻处有个金庭镇,是书圣王羲之晚年隐居直至逝世并安息之地。

我们顺着G1512国道前行至新昌县沙溪镇,路边看到一块王羲之墓的指路牌。看上去那是一条狭窄的拖拉机道,当穿过一条燧道之后,路面才宽了一点。好在只有三、四公里的路程,路边远山近水,景色很美。不一会便到了古樟参天“金庭观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门前。

金庭观东侧有一座墓道门,门楣上刻有“王右军墓道”几个字。我想应当先拜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谒王羲之墓,出来再游金庭观。于是就顺着墓道石级前行。这是大山南侧的一片缓坡,路边都是果园与林木。远看山上霜叶正红,色彩斑澜十分绚丽。走过三百多米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墓道,路边看到一幢土坯房。牌子上写着“墓庐”二字。有介绍说,东晋升平五年(
361年)王羲之病逝于金庭故居。晋穆帝哀赠其为“金紫光禄大夫”,而操之、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献之等子孙遵父旨固让不受。建墓于瀑布山南麓故宅之旁,子孙筑室为庐,守墓尽孝。这项家规一直流传至今,现住在墓庐里的是王羲之五十六代孙。

顺着台阶向上,左侧平地上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文字。细看是1997年日本天溪会友人抄写的一篇王羲之《兰亭集序》。旁边种有几棵日本樱花,小石碑上刻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有说明,这是日本友人宫原敏子于
1989年前来种的樱花

再向上是墓台,石制碑亭内立有一块墓碑,上刻“晋王右军墓”。碑亭石柱上刻有柱联“一管擎天笔;千秋誓墓文”。旁边石碑上刻有一篇《瀑布山寻墓记》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字迹已模糊不清。大意是说吴兴寺(湖州)和尚杲听师父智永和尚说,王右军为其七世祖,宅在剡溪金庭,葬于其地。隋大业辛未年杲游天台、过金庭,寻右军墓于荆榛之麓,略备山形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甃(砖砌)。遂与右军八世孙乾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享亭,以便岁时祭祀。呜呼!升平至大业二百五十余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后来在游“金庭观”时,见几个当地农民在喝酒,问起身世,都说是王羲之后裔,住在“金庭观”旁边的“羲之村”。问他们右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军墓园在“文革”中有否遭到破坏。他们说,文革时金庭观本已残破,王羲之墓碑被推倒后,他们几个王家子孙偷偷地把墓碑抬到水渠底下,才没被敲碎。就是现在立在墓亭中的那块碑。墓道门也被拆了,他们藏匿了几块石料,后来重修墓道门时把它放在了上面,其余都是新刻制的。想起吴兴寺和尚
1400年前的担心,实在是不幸而言中啊!

从王羲之墓地返出来时,没有走原路,为的是看一看旁边的几块碑刻。首先看的是一块日本人立的碑,正面刻着日本僧人静慈园题写的一首诗“风信源源继禊亭,笔歌墨舞赋流形。日中书圣千秋业,共此越州山水灵。”碑阴刻有一篇《弘法大师空海越州碑缘起》。大意是说,日本高野山密宗开山祖师空海入唐求法佛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门,广及儒道百家,华夏艺文并所探究。既得青龙惠杲正传衣钵,更能绍继右军兰亭之遗绪……学成归国,待舷越州数月,游历剡溪、百丈岩,又到金庭追寻右军遗踪,缅怀先贤,立碑于此昭告人天。落款:日本高野山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金刚峰寺耆宿静慈园。

另一块是立于樱花林中的石碑,上刻“日本书法团体天溪会敬仰书圣王羲之,屡至金庭朝圣,时值乙丑阳春,会长南鹤溪率众诚植樱花,倾注一片真情,翰墨书艺,四海飘香,书圣遗风,代代传承。日中人民,友谊长存。2009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3月。
”看了日本友人的碑刻与所植樱花,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王羲之,中国人书写汉字之书圣也!在其墓地不见中国书法爱好者踪影,却见日本友人接踵而来,心里实在不是个滋味。

返出墓园,前面有二组新建的古典建筑。北面一组是“右军祠”,南面一组即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金庭观”,西侧还有一幢“雪溪书院”。

右军祠正殿为三间硬山式建筑,两侧各有二间偏房。据介绍,南朝梁陈时,王氏舍为观。现在的右军祠是按康熙年间的《王氏宗谱》图示复建。正殿中央立有一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尊王羲之根雕塑像,为嵊州著名根雕大师浙江省根协主席郑剑夫的作品。殿内墙上陈列有王羲之南迁后的活动图文。王羲之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
303年),卒于冬游浙东之五:嵊州王羲之墓
东晋穆帝升平五年(
361年)。永嘉元年(307年)为避西晋“八王之乱”,王氏家族随琅琊王司马睿南迁到建邺(今南京),定居乌衣巷。唐朝诗人刘禹锡有首七律《乌衣巷》“朱雀桥畔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说的王氏和谢氏家族往日的显赫。是年,王羲之5岁,6岁从叔父王廙读书。不久改向女书法家卫夫子学习书法。23岁起家承秘书郎,历任临川太守、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公务繁忙之际不忘练习书法,不断临摩名家字迹,遂成一代书圣。永和七年(351年),49岁的王羲之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永和九年相约42位好友相聚兰亭,曲水流觞,呤诗作歌,遂成绝唱。永和十一年(355年)不忍官场腐败,辞官定居嵊州金庭。不久,诗人许玄度从萧山迁来,与王羲之为一里之邻,筑“知已墅”而居;高僧支循也来此建“银庭寺”,创立“即色宗”。从此,三人终日相聚,赋诗论道,下棋抚琴,啸风弄月,领一时之风骚。王羲之居金庭时,写下著名的《东方朔画像赞》《鼓山题辞》《笔阵图》《笔势论》《用笔赋》《草书势》《万岁通云帖》等名帖。王羲之育有七子一女。其中操之生性敦厚,行孝乐善,在金庭服侍双亲颐养天年后才入士为官,官至侍中尚书。据《王氏宗谱》记载,王羲之晚年把山东琅琊老宅舍为普照寺,把会稽故宅舍为“戒珠寺”。本想把金庭故宅舍为道观未果。王羲之于升平五年去世,享年59岁。五世孙王孟平继承遗志,舍宅为“金真观”,著名道士诸柏玉在此修道30年。后为南齐高帝赐名“金庭观”,里面还增设佛殿,连同原来的“三清殿”和祭孔书楼,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三教合一”的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