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姚河姆渡遗址

 老刘tdrhg 2016-04-24

        余姚河姆渡遗址

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过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便进入余姚市境内。早就知道余姚有一处很有名的考古景点叫“河姆渡原始部落遗址”。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国家起源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三大课题。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方的一处先民聚落遗址,出土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料,奠定了它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二十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凭着对历史文化的好奇感,在宁波绕城高速慈城出口下了高速,向着河姆渡遗址所在地罗江方向前进。

河姆渡是一个古老的渡口,位于姚江下游。姚江全长107公里,发源于余姚南面的四明山腹地,自西向东流经上虞,横贯余姚,在宁波市区西部的三江口汇入甬江入东海。

与许多重大的发现一样,姆渡遗址也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河姆渡一带是姚江平原地势较低的区块。春夏梅雨和夏秋台风季节,经常内涝受淹。1973年夏天,罗江公社决定在渡口北侧的小河边建一座排涝站。罗江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罗春华同志到工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挖土民工向他反映基础中混有不少石头、瓦片,很难挖掘。罗春华一看,基础两侧和坑底裸露出层层破罐、碎盘,仔细看还有石块、动物的骨、角,他马上意识到,这是重要的古代器物。便立即打电话报告县文化站。县文化站接到报告,一面派人现场察看,一面报省文管会。经专家现场勘察,认为这是一处重要的先民遗址。于是决定暂停施工,保护现场。之后,浙江省文管委和浙江省博物馆于1973年和1977年对遗址进行过两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2630平方米,发现了大批重要的遗物和遗迹。出土的6000多件基本完整的器物中,有不少是罕见珍品。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仅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史前文化,黄河、长江同为中华民族母亲河。

进入景区,游客并不算多。而景区却不需买门票,只需身份证登记。过去这是在“革命圣地”才能享受到的待遇。景区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发掘现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场”两部份。“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八个大字为江泽民题写。走进博物馆大门,迎面是呈“八”字型的两座竖壁,壁上按遗址考古发掘实景展示叠压在一起的四个文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化层剖面,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文化层内远古先民遗留下来的物品。

接下来便是陈列在玻璃柜内的出土文物以及按远古先民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设计的雕塑。参观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是河姆渡先民用过的骨耜。骨耜是河姆渡文化中最具特征的一种农具,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194件。是用水牛、大象和梅花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鹿等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作而成,外形为肩胛骨的自然形状,骨板中间凿有两个长孔,是绑扎木柄的。除了骨耜外,还有少量木耜。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从事农耕生产。二是河姆渡发掘出土的大量稻谷、稻杆。据说,出土时稻谷颜色鲜黄,与今天的稻谷接近。有专家分析,那时的稻谷已经分籼稻、粳稻。国内发现的新石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器时代稻作遗址已有
100多个,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而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的数量、保存情况、生产工具和炊具等有关内容所构成的完整的稻作文化系列,诸如金黄色的稻谷堆积层,耕作农具骨耜、鹤嘴锄、收割工具骨镰、加工脱壳工具石磨研具、木杵、还有煮炊器具陶釜和支座、盛食器陶钵、陶盆、进食器具骨匕及刻画在陶盆壁上的稻谷丰收图等丰富的资料,都是其他遗址无法相比的。因此河姆渡已成为研究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一个重要遗址。其次还出土了不大量菱角、鸡头、芡实等水生植物的果实。三是河姆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器。其中部分陶器外表刻有稻穗、叶纹和动物图案,更有较为先进的黑陶工艺。先民把植物茎叶混入制陶的泥中,经过烧制,植物炭素渗入陶土成为黑陶。考古专家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认为是一种先进的制陶技术。石器中有大量的石斧、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看上去,那些石器制作精良,刀刃锋利,反映远古先民高超的工艺水平。四是河姆渡还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出土了不少玉石装饰件。专家分析,河姆渡先民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线切工艺。即用动物筋晒干后制成切线,在用筋线切割玉石时加入少量水和砂粒,利用砂子的研摩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将玉石割开。这种工艺今天的的工匠仍在使用。五是在河姆渡出土了大量干栏式建筑。就是用木料搭建的底层架空,上面呈“人”字型的房屋。从出土的大量榫卯结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构木料看出,河姆渡先民已经掌握了榫卯连接施工技术。

至于河姆渡遗址属于什么年代,考古学界曾有过争论。为了搞清楚,浙江文物部门将有关标本送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进行C14年代测定。用C14测定地层年代是考古学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含有碳元素,当其活着的时候,碳元素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死亡后,碳元素失去补充来源,则慢慢减少,其半衰期为5730年。只要测出含碳物体中碳元素含量,便可计算出它死亡的年代,从而推断出它所在地层的年代。在送去的30多个标本中,第四文化层共测定9个标本,平均值为6770年,上限为7000年;第三文化层测定4个标本,平均值为6141年;第二文化层一平均值为5730年;第一文化层平均值为5000年,前后延续2000年之久。面对如此久远的年代数据,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的稻谷、稻叶、木构件以及动物遗骸等有机质,为什么仍能保持它原有的形态和色泽呢?专家认为,遗址所在的姚东平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遗址文化层被长期浸泡在水里,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另据专家研究,河姆渡遗址的土质与水质呈弱酸性,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看了这些介绍,心里想,怪不得我们在罗江镇上看到一处茭白批发市场,去景区的路边更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着“河姆渡茭白种植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茭白是喜水性植物,水乡地形成为河姆渡遗址中的遗留物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能保存
7000年而色泽如初的基本条件。

看过遗址博物馆,我们再步行二、三百米前去参观当年的考古发掘现场。只见一片被格成长方格子的水田里竖满已经朽蚀了的木桩。管理员说,这些木桩都是复冬游浙东之二:余姚河姆渡遗址
制品,是按当年发掘现场的情景布置的。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被那阵容震住了。
7000多年前的先民没有金属工具,居然能用如此之多、如此之大的木料来建造房屋!可见,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不可限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