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甘谷姜维墓祠

9月4日我们离开天水向兰州进发。天水至兰州有南北两条高速公路。北线经秦安、通渭、定西到兰州;南线经甘谷、武山、陇西、定西到兰州。导航仪领着我们走南线。然而,到了甘谷县有段路面正在抢修,所有车辆必须下了高速走一段便道再上去。在家里准备行程时,甘谷县有一座三国名将姜维的墓祠要参观。只因到了西部连日阴雨,只想快点向西走出雨区,故离开天水时没有打算去游姜维墓。事有凑巧,车到甘谷要下高速。这样,我们就要顺路去游姜维墓祠了。
姜维墓祠位于甘谷县城南5公里的姜家庄。一路上,雨时下时停,还好都是水泥路。到了姜家上,见庄口停了好多客车。心里想,人气居然这样旺啊!走近看,才知是有人家办丧事。姜维墓就在村庄旁边的土山上。看着山上下来的办丧事的人两脚都是泥,才知道上山只有一条土路。走到路口,只见泥水横流,遍地泥泞。看
着这种烂泥路,两位女同胞不敢上了。只有我们两个老头子说:上!既然来了就要上去看一看。山路不仅坡陡泥滑,而且一边是悬崖峭壁。老天似乎在考验我们的诚意和毅力,当我们上了路,雨便越下越大了。我们一手撑伞,一手按住挂在脖子上不停地晃动着的相机。两眼紧盯地面上的草丛,尽量踩在草丛上,防止打滑。好在陇西的黄土是沙性,并不象粘土地那样的泥泞粘滑。我们艰难地走过二、三百米长的泥坡路,登上山顶的一片平地。只见在一片树林中有一条不太长的甬道,登上几级花岗岩台阶,就见一座乱石块砌筑而成的圆墓,墓顶上长满青草,墓碑上刻的是“汉平襄侯大将军姜维墓”几个字。一切是那么的简单和孤寂。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照过相,我们赶紧下山。担心如此泥滑的陡坡上,下山比上山更难。好在满地有办丧事的人走过的脚印,在沙土地上走,刚踩出来的脚印,会出现一小块沙湿的土,后面的人再踩在上面就不太滑。倒底还是下山轻松一点,不一会,我们就到了村边。
山下就是姜维祠,门头上挂着“姜维故居园”的砖雕匾额。走到祠前,只见大
门紧锁。试着在村中问了几家村民,终于有个好心人帮助我们找来开门的人。
进入祠院,里面是前低后高的地形,前面院中立有几块纪念性质的石碑,其中一块是日本国前副首相后藤前正晴写的“三国大将军姜维纪念碑”。想不到日本人
如此喜欢三国人物。登上高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面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七踩斗拱彩绘门楼,门额上书“姜维祠”。门前贴有一付对联:“当归不归,陇上青草游子泪;可死无死,锦江波鉴老臣心”。查阅相关资料,才知这付对联概括了姜维一生
故事。据陈寿《三国志》记载,“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父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这是说姜维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在天水郡当功曹,遇到羌、戎部落叛乱,死于战场。之后,姜维被授予中郎军衔,参与郡内军事。
《三国志》还记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这段话是说,诸葛亮兵出祁山,进攻天水郡。太守马遵制订迎战方案,带了姜维等出城御敌。而这时,郡内诸县守军听到诸葛亮到来,纷纷开城归顺蜀军。太守怀疑这是姜维等人密谋组织的,于是连夜带兵退守上邽(现天水清水县)。姜维等尾随太守到上邽,太守闭门不让进。姜维等返身再到冀县(今甘谷县),冀县也不让他们进城。姜维等只得前来投奔诸葛亮。这段故事在孙盛(魏国人)写的《杂记》中说:“姜维诣(到尊长那里去)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这就是姜维祠门联中“当归不归”的来历。另一则故事是说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接掌蜀汉军权,但因后主无能,宦官黄皓弄权,终不能实现诸葛亮出川兴汉的愿望。蜀汉景耀六年(262年),曹魏派大将邓艾、钟会起兵伐蜀,姜维退守剑阁。邓艾出奇兵突袭成都,杀诸葛瞻,降蜀后主。姜维在剑阁成一支孤军。这时他利用钟会、邓艾及司马懿之间的矛盾,投靠钟会,相约起事,占蜀为王。而姜维则私下与蜀后主联系,说要借钟会之力除邓艾,然后再借机杀钟会,恢复蜀汉三分天下。然而,他们的计划被钟会手下的魏将识破,发生兵变,钟会和姜维都被乱军杀死。孙盛在他的《晋阳秋》中说:“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孙盛还说:“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复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这是说姜维没有认真的担负起保卫国家和蜀后主的责任,反而在与魏将玩“降”与“反”游戏,最后自取灭亡。按孙盛的观点,姜维在蜀汉亡国后应当死节。这就是姜维祠门联中说的“可死无死”。然而,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却说:“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喜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互,而抑谓不然。”
走进祠门,里面是一个较大的庭院,院中竖立一块杨成武将军题写的石碑,上刻“姜维故里”四个大字。二进院内是姜维祭殿,殿上高悬“山河昭晖”匾额。门
前有两付对联,外联是“指云际千峰招魂蜀道;听林间万籁壮我冀城”。内联是:“碧血溅蓉城青史犹存千秋遗恨;英灵归故里名山长伴百战忠魂”。殿内塑有一尊姜维坐像,墙上是《三国演义》连环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