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李清照纪念堂

李清照是我国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在济南,从小生活在济南。因此,济南人在趵突泉公园内帮她建了一座纪念堂。我们去时,见前门的匾额是“李清照纪念堂”,后门挂的是“易安旧居”。那么,趵突泉公园是不是李清照幼年时生活过的地方呢?有人考证了李清照早年写故乡生活的两首词。一首叫《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山色水光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另一首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两首词中的主人公,显然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故有学者认为李清照的《怨王孙》写的是大明湖,《如梦令》则是写的趵突泉公园内的“溪亭泉”。
我们从“易安旧居”门进入。门厅内立有一尊李清照汉白玉雕像。雕像手握书卷,形态飘逸,似乎在款款走来。走过门厅,里面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假山叠石,
绿杨垂柳,一派江南风光。迎面一幢建筑叫“君竹堂”,匾额由清代著名学者郑板桥先生题写。柱联是“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积多年国恨离愁”,为中国
书协副主席欧阳中石题写。堂上陈列济南书画爱好者创作的纪念李清照诗画作品。

再走过一个庭院便是“静治堂”。这原是赵明诚在莱州家中的堂名,移到这里有纪念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意思。门前柱联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济南泉水洛下园林闲气英华锤韵语;故国前尘归来梦影偏安文献让遗嫠”。走进“静治堂”,
室内陈列有李清照在济南生活的几个场景腊像。有“父母教诲”、“诗坛绽秀”、“志同道合”等。这大概是李清照一生中生活最愉快的时期。

再向前便是“漱玉堂”,门前柱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如后主遗风”。匾、联均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漱玉堂”正中
立有一尊李清照汉白玉雕像,室内图文并茂陈列有李清照生平介绍,其中一幅用楠木板线刻的“李清照三十一岁之照”装潢考究,两侧挂有舒同先生题写精刻在琴板上的联语“词人称三李;宋代有两姬”。我只知道“三李”中的二李:南唐后主李
煜和李清照,其余就不知道了。
“漱玉堂”出来,左侧是一处庭院,绿荫深处有一亭一轩。亭叫“溪亭”,大概是按李清照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意来做的。柱联是李清照词句“梁
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轩叫“叠翠轩”。柱联是“清音万代名泉漱玉;独步千秋居士易安”。把李清照的号、词集名都巧妙的嵌进去了。再向前便是
“李清照纪念堂”的大门,门额为郭沫若先生题写。门厅中间立有一扇木制屏风,
正背两面都有郭沫若先生的题字。正面是“一代词人”,背面是“传诵千秋”。门
前便是一方清水“漱玉泉”。据说,漱玉一词由“漱玉枕石”一词演化而来。李清照《漱玉集》以此命名。一代词人李清照年轻时常在此梳洗打扮,构思词章。

“漱玉堂”内购得一本荣斌先生写的《李清照》。回来读后感慨颇多。一代词人才华横溢,竟生于乱世,大半生颠沛流离,最后于沉寂中了却一生。
李清照生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官员,娶宰相王珪之女为妻,王氏生下李清照后不幸早卒。五、六年后,李格非又娶状元王拱辰孙女为妻。时任翰林院学士的苏轼非常赏识李格非的才学。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后来,人们又称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的藏书很多,为李清照早年的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李格非写过一篇《洛阳名园记》,以名园的兴败来反映朝代的兴替,李清照读后感悟颇深。一次李格非从外面带回好友张耒写的《题中兴颂碑后》诗。所谓“中兴颂碑”是唐代学者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题刻在湖南祁阳浯溪石壁上的文章,记述唐代名将郭子仪从“安史之乱”到平乱治理的功绩。17岁的李清照看过张耒这篇诗文后,第二天就给父亲送去了两首诗稿。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
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
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
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
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在这两首和诗中,李清照从大处落笔,深刻剖析了唐代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以及唐王朝军队之所以一败涂地的原因。这两首诗一传出去,便轰动了京城。从此少女李清照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一个叫赵明诚的太学生。赵明诚是礼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赵明诚从小爱好收藏金石刻、古籍。所谓金石刻,是古代青铜器和石碑上所刻文字的拓片。当时,李格非与赵挺之同在礼部供职。因此,赵明诚经常有机会拜访李格非,从而在李家认识了李清照,并对李清照产生爱慕之心。于是央媒说帖,双方一说即合。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终成眷属。
李清照婚后第四年,赵挺之的官位升到尚书右仆射(右相)兼中书侍郎。由于与左相蔡京不和,赵挺之只得请求退休。然而,退下来刚5天便因急病而去世。就在赵挺之死后第三天,蔡京以有人举报赵挺之“结交富人”为名,下令把赵家兄弟抓起来。经过长达4个月的隔离审讯,蔡京没有得到任何证据,才把他们放出来。赵明诚出狱后,丢掉了官职。看破世事的李清照与丈夫商量,离开京城回到山东青州过平民生活。
到了青州,李清照心情开朗多了,诗词创作也进入了丰收期。有一次她看到早春梅花开放,即兴作了一首《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分明是表达自己独立寒秋的孤傲之意。有一年初秋,赵明诚约了好友去泰山寻碑。丈夫走后月余,音信不通,李清照思夫心切,便写下了一首新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重新被任命为莱州太守。在莱州期间,赵明诚在工作之余将收集到的金石刻整理编缉成一本《金石录》,每10卷束为一帙。每天忙完公务后,便在书房“静治堂”内校勘2卷,题跋1卷。全书总计2000卷,他题跋了502卷。赵明诚在莱州任期届满后,转任淄州太守。
赵明诚在淄州任上,因立功升了一级官。这段时间李清照也生活得比较舒心。然而,金兵突然南侵,汴梁陷落,徽、钦二帝成了俘虏。虽说淄州尚偏安一隅,但已人心惶惶。就在这时,赵明诚母亲在江宁病故。赵明诚赴江宁料理母亲丧事。没过几天,康王赵构在扬州即位,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府知事。于是,赵明诚写信给李清照让她带了所藏金石刻、古董文物南下。李清照便押了15辆装满古董的车,与难民一起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镇江。兵荒马乱岁月,生命财产没有保障。李清照到了镇江遇到匪盗抢劫,所带物品、古董损失许多。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因江宁城发生兵变防守不力而被免职。只得雇了几只船装上物品向芜湖、九江一带找地方安家。途遇“乌江”,李清照触景生情,在船上呤出著名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五月底,刚到池阳(今安徽贵池),便接到朝廷起用赵明诚任湖州知府的诏令,留下李清照立即赶往建康(今南京)。然而,一个多月后,李清照收到一封快信,说赵明诚在建康病危。等李清照赶到建康,赵明诚已奄奄一息,没过几天便去世了,享年49岁。
从此,李清照只能独自带着大批行李向着漫无目标的地方逃难。尤其是赵明诚留下的那批古董文物,早就有人唾涎三尺。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想到把古董文物捐给朝廷。那时,李清照的弟弟李迒就在高宗身边任职。但是,战乱中朝廷在哪里呢?有人说高宗在越州(今绍兴),李清照赶到越州,高宗早已逃到明州(今宁波)去了。李清照只得随着难民队伍再涌向明州。还没到明州,又听说高宗已渡海到了昌国(浙江舟山),将从海上去台州。此时,李清照才明白,向朝廷进献古器的显然不合时宜了。李清照想到了赵明诚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有个朋友,便让家人把一大批青铜器、手抄本书等送到了剡县藏匿。她只身携带剩下的东西南下台州。到了台州,听说台州太守都跑了。这时,后面有金兵追来,码头上乱作一团。李清照只得狠狠心把衣服被褥等行李扔了,随身带着少量宝器挤上了船,在海上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达了温州,总算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李迒。
经历了几个月的逃难生活,李清照在温州暂住了下来。温州虽然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但对于流落到此的李清照来说,惊恐未定,心神难安。有天晚上下起大雨,雨点打在芭蕉叶上,把她惊醒。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触景生情呤出一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南追高宗的金兵,把明州抢掠一空,又一把火烧了临安城,然后向北退去。江南局势有了好转。听到金兵撤走的消息,李清照十分高兴。这时候,弟弟李迒才告诉她一个坏消息,李清照派人运往洪州(南昌)保存在赵明诚妹夫那里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已被焚掠一空。而寄存在剡县的青铜器等文物,也损失了一半。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搬回越州后,租了一间房子住下。一天夜里,屋墙上挖了个大洞,五个大箱子被贼偷走。李清照一觉醒来,发现文物被盗,顿时心如刀绞。
公元1132年(绍兴二年)正月,高宗赵构从越州迁到了临安(今杭州),李清照也随后迁居临安,刚刚把家安顿下来,便病倒了。在病中,弟弟李迒接待了一位客人。此人名叫张汝舟,崇宁年间进士,在诸军审计司担任右承奉郎。他跟李迒说,他早就仰慕李清照的才华,自己现在是单身,很希望能与李清照结为连理。李迒觉得他很有诚意,便答应了这门婚事。大病未愈的李清照,被张汝舟匆匆接走了。后来,李清照才知道,张汝舟娶她是冲着她的文物而来的。李清照不答应张汝舟的要求,张汝舟便百般虐待李清照。无奈之下,李清照只得到临安府告发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罪行。但宋朝规定:凡告发近亲者,即使内容属实,本人也要被判刑两年。庭审结果,张汝舟被罢免官职,遣送柳州管制。李清照也被收监。时任翰林学士的綦崇礼与赵明诚家有远亲关系,便与临安府沟通,李清照只被关押了9天,便找了个理由放出来了。李清照的这段经历后来被人讥为“不守晚节”。李清照出狱后,十分感激綦崇礼的帮助,写了一封感谢信。“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
江南局势渐趋稳定,李清照便做了定居临安的打算。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赵明诚《金石录》手稿,首先是化大量精力全部校勘一遍,决心在有生之年,使其刊行于世,以告慰明诚在天之灵。绍兴四年(1134年)《金石录》校订工作结束。李清照怀着满腔热情,一气呵成,写下一篇《金石录后序》。这篇长达2000余字的《后序》是一篇著名散文。“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觑、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清代学者李慈铭评说道:“阅赵明诚《金石录》,其首有李易安《后序》一篇,叙致错综,笔墨疏秀,萧然出町畦之外,予向爱诵之。谓宋以后闺阁之文,此为观止。”
南宋开始的几年,全国上下都象惊弓之鸟。因每年秋天,金兵都要来抢掠刚收获的粮食。十月,杭州城的大户人家十有八九已走了,李清照也只好跟随这些人,乘船沿富春江上溯到金华,暂住在一户姓陈的人家里。金华郊外有很多山水人文景观,但避难于此的李清照没有丝毫兴致前去游览。只作了一首《武陵春》聊以排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金华城中有座“八咏楼”,楼壁上有当年沈约题写的“八咏诗”,李清照看过沈诗,在后题写了一首七绝: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在金华的第二年五月,朝廷要她把家藏的《哲宗实录》上交朝廷。李清照只得马上返回杭州。到了杭州,她看到奸臣秦桧权倾朝野,对外勾结金人,丧权辱国;对内打击抗战派,大兴冤狱。说起来,秦桧夫人王氏还是李清照的表妹。但看到秦桧夫妇专权卖国,李清照对收复北方领土彻底失望了。正是在那种极度迷惘、苦闷、忧伤的心境下,李清照谱写出那首堪称“卓绝千古”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是李清照词作中最成功的一首。她以浅俗、精炼的语言,概括地表现了自己南渡以来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展示了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词中字字凄苦,句句哀愁。这正是李清照饱经忧患后的真实感受,历经磨难后的痛苦倾诉,也是李清照彻底失望后的无奈叹息。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梦寐以求的宋金和议终于在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下实现了。这时,李清照也似乎真的老了。平时,她把自己封闭在杭州的一所小宅院里,看书、作画、抚琴,偶尔也填几首词。有一首《临江仙》就是那时作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绍兴十三年(1143),李清照60岁了。她有一个强烈的想法:要使《金石录》刊行于世是。于是,她将《金石录》书稿进献于朝廷。她一天天盼着《金石录》的问世。然而,兵荒马乱的岁月,出版一本无关政治的书籍有谁会来关心呢?
暮年的李清照是在十分孤独的境况下生活的。赵明诚的两个哥哥存诚、思诚已先后去世。李清照唯一的弟弟又不在身边。开始,李清照的生活还能依靠一点亲戚接济,到后来,她只能靠变卖首饰度日。再后来,人们似乎已经把她遗忘了。这位孤苦老人是怎样度过自己那最后的岁月的,无人知晓。以至于到今天,人们也只能作出这样的判断:李清照卒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间,享年68至73岁。
一代才女李清照,就这样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走了,平常得就像一片秋叶飘落、一瓣黄花坠地。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金石录》终于刊行问世。李清照没有等到这一天,带着无限的遗憾,她已经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