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八怪纪念馆

 老刘tdrhg 2016-04-24

        游扬州八怪纪念馆

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有八个人,但在我的印象中只知道一个郑板桥。而且对于郑板桥的印象,也只局限在旅游景点上看到的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的郑板桥的怪体字“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等条幅。这次到了扬州,了解到有座“扬州八怪纪念馆”,便决定前去看一看。

“扬州八怪纪念馆”座落在淮海路北端的东侧。是借用原来的“西方寺”旧址设置的。门前还立有一块“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方寺”的石碑。前廊式门厅内梁上悬挂的匾额才是“扬州八怪纪念馆”。

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走过门厅,里面是一个不小的庭院,院中植树不多,但地面上铺有草坪,两棵不大的银杏树孑立院中,显得有些孤单。正面是一座大殿,大概原来是西方寺的大雄宝殿,现在是“扬州八怪纪念馆”展厅。大殿门前有两副柱联。内侧一副是郑板桥题写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外侧一副是金农的“漆书体”对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联:“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

走进馆内,大厅正中摆放了一组扬州八怪群雕像。雕像或坐或立,或挥毫,或沉思,或长啸,或私语,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待稍一留神,点一点雕像数量,发现有15尊之多。看了相关介绍,才知道扬州八怪是以金农、郑燮、黄慎、李方膺、李鱓、汪士慎、高翔、罗聘8人为代表。此外还有高凤翰、华喦、边寿民、闵贞、陈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撰、杨法、李葂等一共
15人之多。其实,“扬州八怪”的概念是泛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生活在扬州的一批颇具正义感的,个性倔强,行为怪异,酷爱书画,喜作诗文的文人。

“扬州八怪”虽然生活在清代“康乾盛世”,但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却是卑污、奸恶、趋炎附势。他们对这种腐朽的官场作风十分憎恶。郑板桥认为,历来为官的多半不做好事。他到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任知县时,刚上任就派人在旧府衙外墙上凿了几个门洞,直通街市。并说这样可以“出旧官衙恶俗之气”。当时,“八怪”中多数人不愿入仕。乾隆丙辰年,有人荐举金农考博学鸿词科,他一笑置之。后来有人称他是“百年大布衣,三朝老名士。疏髯雪萧萧,生气长不死。”“扬州八怪”中有5人终身不曾为官。郑板桥、李方膺、李鱓三人虽做过知县,由于他们为政清廉,敢忤大吏,同情百姓,为上司所不容。先后弃官,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大都把自己一生的志趣寄托在诗文书画之中。作为诗人,他们注意反映民间疾苦,抒发内心苦闷,从而使他们的作品隐含深刻的思想内容。黄慎在一首短诗中写道:“黄犊恃力,无以为粮;黑鼠何功,安享太仓!”以此同情贫苦农民,抨击贪官污吏。郑板桥一生写过大量诗文,有《悍吏》、《抚孤行》、《逃荒行》等,描述贫苦农民的苦难生活。他写过一首《沁园亨·恨》:“单寒骨相难更,剩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拑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悯天忧人之情,溢于言表。他还有一篇有名的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一批怀才不遇的文人,抱着愤世嫉俗的心态,纵情山水,借书画诗文发泄心中的郁闷。

纪念馆四周墙壁上陈列有“扬州八怪”的书画作品。我不懂书画,配着旁边的文字介绍稍稍浏览了一遍。总的印象是,扬州八怪的书画作品主张推陈出新,自立门户。在艺术创作上师法自然,抒发性情;在绘画风格上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在表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现手法上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他们与当时占有主导地位的正统书画派相对立,而被称为“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念的转变,这“怪”名已渐渐由贬转褒。“扬州八怪”的积极创新精神给传统保守派以冲出,其作品对后世的书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走出纪念馆大厅,后面是一处幽静的小院,院内有一棵植于明代的银杏树,据说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已有
500年树龄。一座房屋门柱上挂有金农“漆书体”对联“且与少年饮美酒;更窥上古开奇书”。看了旁边的介绍,才知道是金农晚年的寓所。这组房屋共有三间二进,中间一个小院。前面三间为金农当年的佛堂。后进三间,中间为客厅,左为卧室,右为画室。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金农客死于此。

夏游扬州之十三:扬州八怪纪念馆
金农是“扬州八怪”中名气较大的一位,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市)。少年时即有诗名,17岁写凭吊林逋墓诗作,为诗坛前辈所见重。21岁时,去吴门(苏州)拜皇八子允祀及丁忧(守父母孝)在家授馆的著名学者何义门为师。同时拜会了朱彝尊等名人,得到指点。30岁时,因患疟疾,贫病交迫,渐入困境。病后,来往于扬州、真州、长兴之间,广交文友。拜访了当时颇有诗名的谢遵王、余葭白等,得到他们对其诗作的评点。同时,在扬州结识“个园”前身“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及书画家汪士慎、高翔等人,遂开始移居扬州。37岁开始远游,赴莱东,经临淄,次年抵达京师,借鉴赏书画、金石、文物的机会,遍访名流。在京城历时半年多。离京后,客居山西泽州陈壮履处,一住三载。陈壮履之父即康熙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见去年的博文《游山西晋城皇城相府》)。陈家是典籍如海的书香门第。陈壮履十分器重金农,自称“诗弟子”。陈府旧籍文本甚多,金农少不了有鉴别、整理、抄校之劳。暇时就近游览,登王屋、太行、中条诸山,多留有诗作。5060岁,往返于扬州、杭州之间,游历鄂、赣、闽、浙诸地,书画日多,并日渐精妙。有人说,金农50岁以后作画,60岁以后画竹。画路甚宽,包括花卉、果蔬、树木、人物,力求不同于人。板桥之竹如风流才士,而金农之竹则有憔悴之状、高岸之气,如古寺老僧。64岁以后,则基本定居扬州。此间,女儿因难产去世,老妻不久亦亡故。金农渐入穷困潦倒的孤独境地。定居扬州以后,主要居住在寺庙。开始住在“天宁寺”,70岁时移居“西方寺”。当时的西方寺破残败落,寂无生机。他在诗作中写道:“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点灯”,“夜深牛粪火,笑拨自温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金农在西方寺逝世,享年77岁。金农死后,无后又无余资,由故友杭世骏捐资,弟子罗聘(扬州八怪之一)扶柩归葬于杭州临平之黄鹤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