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语出《论语·为政篇第二·15章》。思,思考。罔,同“惘”,迷惘,迷茫,惘然无所得的样子。殆,危险,偏邪无所益的样子。这句话阐明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三个方面是循序渐进,缺一不可的环节,如同人吃饭(学习),然后消化(思考),最后向全身提供营养(应用)。 [语译]只会学习而不进行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进行学习就会偏邪无所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注释]语出《论语·卫灵公篇·12章》。远、近,指时间,犹言未来,目前。 [语译]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三思而后行。 [注释]语出《论语·公冶长篇第五·20章》。三,再三,表示多次。 [语译]反复考虑后再去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释]语出《论语·学而篇第一·1章》。学,孔子办学教学生学习“六艺”,内容包括《诗》、《书》等文化典籍和礼、乐等礼仪技能以及射(射箭)、御(驾车)等军事体育课程。因此,学习内容丰富,是包括知识、技能、体育、美育等多种,决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孔子在教学中是把学文化和学做人结合起来。时,及时,适时,时常。习,复习与演练。说,通“悦”,高兴。 [语译]学习{《诗》、《书》、礼、乐等知识和技能}而又经常复习演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注释]语出《论语·学而篇第一·14章》。求,追求,贪求。饱,足。居,居所。安,安逸,享乐。这句话是谈对君子自身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态度。(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做事和说话两方面。)怎样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是人生的大问题。对此,孔子基本思想是“义以为上”,把精神生活放在首位。 [语译]君子在饮食方面只求养生,不求饱足;在居住方面只求容身,不求安逸享受;对工作要勤快敏捷,说话却要谨慎有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注释]语出《论语·学而篇第一·1章》。朋,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乐,快乐。 [语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注释]语出《论语·雍也篇第六·30章》。立,前一个“立”字是“立身、站立”之意,后一个“立”是用作动词,是“帮助立身”之意。达,前一个“达”字是“通达、发达”之意,后一个“达”字,是“帮助发达”之意。 [语译](作为仁人志士),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语出《论语·述而篇第七·2章》。识,通“志”,记住,牢记。厌,通“餍”,本义是“饱食”,引申为满足、厌烦。 [语译]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到的知识),对自己学习永远不满足,对别人耐心地教导而不倦怠。 上善若水。 [注释]语出《老子·八章》。上,最。上善,最善的人。老子以水作比喻,阐述了他的处世不争的人生态度。他认为,最善的人(亦即“圣人”)的品格,像水那样,不但做到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争,而且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居住。最善人的言论、行为,都接近于“道”,所以没有过失。因此,这句话就是以水来比喻上善者的品格。 [语译]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注释]语出《老子·四十五章》。巧,灵巧 。拙,笨拙。大辩,最能说辩。讷,另读nuo,出言迟钝。原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又见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据此合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成语。这句话的原意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显示自己的才能,要加强修养。但这句话由于揭示了事物相反相成,表象与实质不同的问题,表达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语译]最灵巧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