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遂群的图书馆 2016-04-24
寻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在元代的文学史上有极高声誉。老马当年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写的就是西落坡村。

      “门头沟区地名”载:韭园村村域面积0.17平方公里,村落沿河谷依山而建,呈带状分布,自然风光十分秀美,村内有泉眼14处,古韵依存,小桥流水,青砖灰瓦,古朴自然,一派田园景致。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马家小院”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秋天,柿子树挂满了沉落落的果实,沿着京西古道,去寻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马致远故居,这小村依山而建,高高低低的房子散落在山坡上,所以叫落坡村。韭园村位于门头沟区王平镇东部,成村于辽金时代,现村中金元时期的古迹仍有保存。传说,过去这里的人们利用山泉种植蔬菜经营菜园,尤其以种植韭菜而闻名,因此得名韭园。村前古道上深深的马蹄印,可想象出“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

      “西风古道”和“小桥流水”是《天净沙·秋思》中的著名景观。
       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大都(今北京)人占了3位: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元代的很多剧目,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或《昭君出塞》)等,现在也是久演不衰。
           

      古道”指的就是“京西古道”。北京的西部和北部是连绵的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在现代铁路公路未通之前,京西古道就是连接北京与西部的大动脉,而这条大动脉上,每天走着上千个骡马队和驼队。到今天,在这条古道的基础上修建的109国道,仍然是北京连接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乃至西藏的重要道路,留有深厚的积淀。这条古道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和一些分支古道构成,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古道两侧,蹄窝遗存、关帝庙、三义庙、碑志刻石、关城碉楼等文物,形成一幅幅的古道景观。



      京西古道是指北京西部山区的古代交通道路。它以西山大道为主线,连接了众多支线,形成一个道路系统。西山大道在王平口以东分为北、中、南三线,分别从三家店、圈门、潭柘寺进山并会合于王平口。壮观的京西古道在王平口会集,被称为“过山总路”,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丰富的一个部分。王平古道两侧遗迹众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马致远故居。漫步其中,让人能触摸到那历经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
      一条是西山大道,它从三家店起,向西经过琉璃渠村,翻越牛角岭关城,再经过石古岩和色树坟,到达王平,是最主要的一条道路了。
      另一条从石景山区的麻峪出发,经过大峪、圈门、天桥浮、官厅、峰口庵、黄石港,到达王平,被称作玉河古道。它的名字源于唐末藩镇割据时期,一位刘姓军阀在此地私自设立玉河县,而此道贯穿该县的缘故。
      第三条则是从门头沟的新称村出发,经何各庄,翻红庙岭,过桑峪,最后到达潭柘寺的新潭古道。在历史上,潭柘寺也是一个重要的产煤区,所出产的煤碳大都经过这条道路运出去,供给京畿地区人民的生活之需。

      古道经北、中、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王平口会集了各条古道,可谓咽喉,因此号称“过山总路”。在王平口的东边,有一个小小的安家滩村。这里不仅出煤,还是京郊驰名的砂锅产地。今天,在这个已经荒弃了的村子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房子的屋顶都是用烧制砂锅剩下的焦渣铺成的。元末明初的北京有“砂锅做饭斗量柴”的说法,据说因为这个传闻,当年的朱元璋便以为元大都太穷,于是他把这座前朝的都城封给了四皇子朱棣。其实朱元璋有所不知,砂锅是用沙子黏土烧制的锅,煮饭很香;“斗量柴”的柴则指的是煤。出了王平口,曲折四十多里山路,就到了斋堂。早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的山上建有寺庙,寺庙的僧人在庙里施粥以行善,故名斋堂。
       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径川底下村。川底下是北京郊区最好地保有了清代村容风貌的村落,今天这里几乎家家开客店、户户飘酒旗,一如旧时的古道驿站,令人仿若身处昨日。

      古道从川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罢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竟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如今,现代化公路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车来人往。因为地处门头沟煤炭采空区,为了安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山里的一些村子便已全部搬迁。那些从前因古道的兴盛而凝聚成的大小村落,很多也随着古道的荒废而成为断壁残垣。古道失去了路的功用,周围的一切也就被人们断然遗弃。

      时光回转几百年,那时的北京城,天刚放亮之时,远山近水,都在一片静谧之中。而城门一开,商旅出行,驼铃声声十里相闻,骡马嘶鸣缕缕飘传。店家迎来送往,商队络绎穿梭。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只能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当中。



更多图片: http://www./home.php? ... 148&do=album&id=862

以上贴文来自《360图书馆》、图片来自《百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