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 紫禁城中轴线上的斗拱

 春绿大草原 2016-04-24
紫禁城中轴线建筑上的斗栱形制
一、大清门:大清门位于皇城天安门之南、内城正阳门之北的京城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初称“大明门”,清顺治元年改名“大清门”,为北京皇城最南端的一道门,天安门外有东西千步廊,用于吏、兵两部选官抽签,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审查试卷;每遇大典,需在此举行仪式昭告天下。民国元年1912年大清门改名“中华门,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1976年在其遗址处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民国时期的中华门(清代的大清门)
大清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是一幢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建筑,其斗栱形制为:斗口重昂;

清末大清门(在现今毛主席纪念堂位置)


二、天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1925年10月10日,国立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它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之一。


天安门城楼内景

天安门城楼上、下檐斗栱
紫禁城的端门是明代紫禁城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体建筑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台上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其下檐斗栱形制为:斗口重昂,其上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与天安门规格相同;

端门牌匾

午门城台共开五个门洞,但从正面看,只看得到正中开的三个,另两个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称为左右两个掖门,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与天安门、端门一样为五个门洞,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此外的特列是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科举考试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从南向北近望午门正中门楼(可见城台正中开的三门与侧面两门)
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从太和门南望午门的北部(五门了然)
午门正中门楼坐北朝南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其下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溜金斗栱;其上檐斗栱形制为:重翘重昂;

午门正中门楼下檐单翘重昂溜金斗栱后尾(前廊从西向东看)

午门城楼牌匾与斗栱

午门左右四座阙亭为重檐攒尖顶阙亭、其下檐斗栱形制为:斗口重昂;其上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 

午门左右四座阙亭之一,均为重檐攒尖顶阙亭

午门左右四座阙亭之一,均为重檐攒尖顶阙亭

从上面图片我们看到:作为紫禁城的正门,午门整体最高斗栱形制为其上檐斗栱形制为:重翘重昂,比天安门、端门的单翘重昂增加一翘,同时其下檐为单翘重昂,但采用了更高级别的形制溜金斗栱,即午门的斗栱级别相对来说比前两门还高一个等级;另我们对比可发现,午门的门楼上的斗栱,涵盖了从大清门到端门的所有形制。同时其与我们后面要讲到的作为紫禁城的后门的神武门(神武门檐斗栱形制为下檐单翘单昂溜金斗栱;上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不一样(具体见后文)。与我们紫禁城东西两侧的的东华门、西华门( 东、西华门下檐斗栱形制为单翘单昂;上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不一样。


神武门 

紫禁城东门:东华门匾额与斗栱

紫禁城西门:西华门匾额与斗栱

五、太和门:进了午门,就真正迈进紫禁城了,迎面即是太和门,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庄严的门户,明永乐年建成,初称奉天门,嘉靖朝改名皇极门。清顺治入主北京后始名太和门。现有建筑为清光绪年间火灾后所重建而成。太和门座落于汉白玉基座上,丹陛下列铜鼎四只,门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匮,还有两只巨大无匹的青铜狮子为明代铸造。奉天门(即太和门)在明代是皇帝早朝御门听政的场所,且洪熙、宣德、正统三朝皇帝即在此门登基即位,清入关后,顺治皇帝也在此颁诏天下。

太和门与太和门前广场、金水桥
太和门前的金水河,起装饰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桥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整条河外观象支弓,中轴线就是箭,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国家。

太和门门厅上斗栱


清代康熙开始将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举行,又在门前左右建九卿朝房,更符合“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周制。综上所述,明代天安门以外当为外朝,午门内为治朝,太和门内为燕朝,而清代燕朝退至乾清门内。

太和门上下檐斗栱与牌匾
作为以座落三层、高8米庞大的“工”字型汉白玉石殿基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雄伟壮观的外朝的大门’太和门门楼坐北朝南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重檐黄瓦歇山顶,其下檐斗栱形制为:斗口重昂;其上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

太和门北檐廊斗栱
从上面的图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太和门屋顶形制、斗栱形制均小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 (重檐黄瓦庑殿顶,其下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溜金斗栱;其上檐斗栱形制为:重翘重昂);而与端门、天安门在屋顶形制、斗栱形制方面相同相同(同时在斗栱形制方面与午门左右四座重檐攒尖顶阙亭斗栱形制相同),高于大清门。

六:太和殿:进了太和门,迎面的就是太和殿,他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蕴含天下和谐的宏旨。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

从太和门北望太和殿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每当大典之际,鸣钟击鼓,礼乐齐奏,帝王御殿升座,君临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贺,极显其尊贵和威严。

太和殿内部的皇帝宝座(宝座上方可看到后檐金斗栱)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 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作为“九五之尊”的大殿,其形制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均采用最高等级的做法,如: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的建筑,符合“以高为贵”的说法;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屋顶是重檐庑殿顶,其檐角脊饰除按照清琉璃瓦的规定,檐角走兽九件,还破格增加了“行什”的脊饰。“行什”在《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之为猴。“行什”位于屋顶上,身有双翼,很似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取消灾免祸,用于防雷的涵义。因排行第十,故称“行什”。真人领先,行什殿后,属于“走九”的最高一级,是古建筑屋顶的孤例;

太和殿的斗栱形制也是明清斗栱的最高形制--溜金斗栱,在清代建筑中属一种特殊的斗栱。作为紫禁城以及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太和殿坐北朝南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重檐黄瓦庑殿顶,其下檐斗栱形制为: 单翘重昂溜金斗栱 ;其上檐斗栱形制为:单翘三昂;

太和殿下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溜金斗栱)

太和殿内部宝座(后上方可见北面下檐溜金斗栱后尾)

太和殿上檐斗栱与牌匾(斗栱形制为:单翘三昂)

太和殿上檐斗栱与牌匾(斗栱形制为:单翘三昂)

太和殿剖面图

太和殿上下檐斗栱(下檐为单翘重昂溜金斗栱 ;上檐为单翘三昂)
从上面的图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太和殿首先是屋顶形制、斗栱形制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正中门楼存在以下有趣现象:

1、屋顶形制:两者都是重檐黄瓦庑殿顶,但太和殿的开间为十一开间,而午门的位九开间;进深方面均为五间;
2、斗栱形制:午门下檐为单翘重昂溜金斗栱,上檐为重翘重昂;太和殿下檐为单翘重昂溜金斗栱单翘三昂七跴斗栱,上檐为单翘三昂单翘三昂九跴斗栱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清高规格建筑中,同样为九跴斗栱,单翘三昂斗栱规格高于重翘重昂,也就是说昂规格高于翘。



七、中和殿:太和殿往北、同一平台上的建筑为中和殿,中和殿是三台上的第二座大殿,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从太和殿北檐下北看中和殿

中和殿的斗栱与牌匾(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

中和殿内部
中和殿门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中和殿匾额与斗栱
中和殿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低于太和殿(下檐为单翘重昂溜金斗栱单翘三昂七跴斗栱,上檐为单翘三昂单翘三昂九跴斗栱)



八、保和殿:中和殿往北,同一平台上,就是保和殿,保和殿是三台上的第三座大殿,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来几经灾毁和重建。原名为谨身殿, 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 ,意为保持心志纯一,共享天下和谐。 明代,举行朝典前,皇帝从乾清宫升至此殿更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顺治帝的大婚也在此举行。

从东往西俯瞰故宫太和门北面广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等

从中和殿北檐北望保和殿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藩国、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皇帝主持的殿试也改在这里举行,“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被录取者称“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保和殿内部皇帝宝座
保和殿建筑高度(从庭院地平到屋脊)29.5米,比太和殿低5.55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比太和殿略低一级,保和殿采用减柱造的做法,面阔九间,殿内减柱为四间。

保和殿上、下檐斗栱、匾额
保和殿的斗栱形制下檐为 单翘单昂五跴斗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跴斗栱,与太和门一样与比太和殿低一级。

保和殿上檐斗栱、匾额

保和殿北下檐斗栱后尾(殿内部分)

从上面的午门与外朝三大殿的图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午门的屋顶为重檐黄瓦庑殿顶,其下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溜金斗栱;上檐斗栱形制为:重翘重昂
太和殿屋顶为重檐黄瓦庑殿顶,其下檐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溜金斗栱,上檐斗栱形制为:单翘三昂七跴斗栱;
中和殿屋顶为单檐黄瓦四角攒尖铜胎鎏金宝顶, 斗栱形制为:单翘重昂,
保和殿屋顶为重檐黄瓦歇山顶,其下檐斗栱形制为:单翘单昂五跴斗栱,上檐斗栱形制为:
单翘重昂七跴斗栱 ;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中和殿作为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遇皇帝亲祭前阅视祝文,祭先农坛前查验种子和农具
之地;保和殿举行朝典前,皇帝从乾清宫升至此殿更衣。简单的说太和殿是皇帝仪式与待客的客厅;中和殿皇帝休息之地或茶水间;保和殿是皇帝的更衣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合屋顶、斗栱形制等,
午门与三大殿其主次、级别即可很直观地分别开来:太和殿>午门>保和殿>中和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