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清华附小校长:对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网络淘文如淘宝 2016-04-24


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因读书铸就的备课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我们谈论读书的重要时,我们更应该谈论怎样读书有用,怎样使读书的教师成为教育社会甚至整个社会中最有力的竞争一群。



窦桂梅(清华附小校长)


适应变化,教师得学会怎样读书学习


众所周知,知识在迅速地爆炸、更新。社会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对于我们这些“文化人”而言,最大的心病是一不小心就成了“现代文盲”。要避免厄运,适应变化,我们就得学会怎样读书学习。


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而是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能量储蓄。


对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中国的文化发展史证明:我们的读书文化是书斋文化,而外国的读书文化是实践文化,是指向行动的文化,完成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型,是21世纪中国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


要完成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型,就要先把读书的过程作为备课的过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可以说是爱书爱到骨头里。他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这样,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还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教师还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学科知识就变得更加丰富。单就我自己来讲,一些经典藏书布满家里整个墙头不说,《书屋》《随笔》《教育参考》《中国教育报》《读者》《读书》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因读书铸就的备课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作者:窦桂梅(清华附小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