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钝:光影摇曳下的科学与工艺

 昵称7360824 2016-04-24


吴国盛   田松   董洁林   主编
科学 ● 历史 ● 文化 ● 人类




▲ 刘钝


刘钝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导读

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最先尝试用光和影来突显人物,深受其影响的18世纪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就有多幅光影表现细腻的作品,他最擅长的是利用光和影的变换去捕捉激动人心的时刻。下面的一系列作品就生动再现了科学家们演示实验的场景,我们仿佛能够透过画面感受到科学在世人面前现身的、不可思议的瞬间。




◆  ◆  ◆  ◆  ◆   


伦勃朗《夜巡》(1642),现藏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美术馆


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最先尝试用光和影来突显人物,其代表作《夜巡》(The Night Watch)不仅在艺术上影响了许多后辈画家,其深刻的历史内涵也为学者们津津乐道,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最后一册的编者们就破天荒地在书中引用了此画,借以说明资本主义萌芽期市民社会的兴起、特别是城市专业行会与私有财产观念之间的关系。

但本篇的主人公不是伦勃朗,而是一位深受其影响的18世纪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 1734~1797)。赖特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德比郡,为了将他与一位同时、同名又同姓的美国肖像画家区别,艺术史家们有时称其为德比的赖特。这位德比的赖特年轻时在伦敦习画,壮年游历意大利,但其一生的主要时光是在英格兰中西部度过的,步履所及包括曼彻斯特、利兹、利物浦和伯明翰这些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他也被人称作是“第一个表达工业革命精神的职业画家”(F. D. Klingender)。赖特的一些作品与圆月学会(Lunar Society)的活动有关,这是一个以伯明翰为中心、由一些清教徒或其它不信国教者的工厂主、银行家、医生和博物学者们组成的非正式学术团体,在18世纪的英国非常活跃。赖特众多博学的朋友中就包括圆月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后者也曾为他治病。赖特为伊拉兹马斯画过好几幅肖像,下面是其中之一。


赖特《伊拉兹马斯·达尔文肖像》(1770),现藏伯明翰艺术博物馆


赖特最擅长的还是利用光和影的变换去捕捉激动人心的瞬间,下面这幅是《寻找哲人石的炼金术士》(The Alchemist in Search of the Philosophers Stone,又名《磷的发现》),完成于1771年。长时期以来,西方有人相信存在着一种能把普通物质变成贵金属的“哲人石”,连一些真正的哲学家都沉迷于这一说法,例如大名鼎鼎的罗吉尔·培根;西方文学作品中也充斥着炼金术士的故事,最有名的自然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了。画中跪在地上的是痴迷炼金术的德国商人布兰德(Henning Brand, c.1630~c.1710),为此他不惜耗尽全部家产,幸亏在第一个妻子去世后他又娶了一位有钱的寡妇,后者由其挥霍不加干涉。1669年的某个夜晚,布兰德在加热尿液沉淀物时,烧瓶中突然冒出白烟,随后发生燃烧并迸发出耀眼的光辉,他将燃烧后流出的液体收集起来,凝固后得到的淡绿色粉末看似还在发光,于是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磷(phosphorus),词源来自希腊神话,意即“光的携带者”。像多数炼金术士一样,布兰德当时没有对外公开自己的结果,因为他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从这种来自生命体的物质中炼出真金来;不过他的秘方被保存下来,被后人视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整记录了一种元素发现过程的实验报告。回到赖特的画:画面中的布兰德被磷燃烧所放出的耀眼光芒所震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背景中负责记录的助手桌前的微弱烛光,以及窗户上方露出的大半个清冷月亮。


赖特《寻找哲人石的炼金术士》(1771),现藏英国德比美术馆


赖特作品中流传更广是下面这幅《哲学家演示太阳系运动》(A Philosopher giving a lecture on the Orrery),据说是为一名爱好天文学的贵族弗勒斯五世伯爵舍利(Washington Shirley, 1722~1778)所作,后者为此支付了210英镑。舍利生前官拜海军中将,也是共济会成员,1761年因对金星凌日的观察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在他家里有一台演示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的仪器(orrery)。


赖特《哲学家演示太阳系运动》(c. 1766),现藏英国德比美术馆


画面最右端的成年人就是舍利,他没有子嗣,画中的两个年轻人和三个儿童应该是弗勒斯家族的后代,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凝视着仪器中的运动天体。背对画面的黑影,从轮廓可以看出是一个男孩;两个相对而坐的年轻人正陷入沉思,其脸部的明暗处理与光源的方向精确对应,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仪器上的圆环在右侧青年脸上的投影;离光源最近的是两个天真烂漫的幼童,他们好奇地观察着仪器中表示太阳的光源及诸行星、卫星的运动。左侧站立的成年人正用心地做着笔记,他是赖特的朋友伯德特(Peter Perez Burdett, 1734~1793),一名制图学家,曾参与利兹—利物浦运河工程的勘测,也是圆月学会成员。位于画面中心的人物是正在演讲的“哲学家”,原型据说是苏格兰天文学家和仪器制造者佛格森(James Ferguson, 1710~1776)。他曾于1762年在德比演讲,1763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与光源的位置和距离不同,画面中三个成年人和两位青年脸上的光影分布各异,加上完全淹没在黑影中的男孩,象征着月亮的不同位相。


月亮的不同位相(网上资料) 德比美术馆赖特作品前的演示(网上资料)

赖特很可能经由他的邻居好友外特赫斯特(John Whitehurst, 17131788)得到佛格森的演讲票,也可能直接从外特赫斯特那里获得有关太阳系运动规律的知识。外特赫斯特是一名地质学家,精通钟表制造,既是皇家学会会员也是圆月学会的中坚分子。赖特传记的作者尼克尔森(Benedict Nicolson)认为哲学家的原型不是佛格森是外特赫斯特,笔者本能感觉这个形象有点像牛顿,后来意外地发现《圆月学会人物》( The Lunar Men,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02)的作者厄格洛(Jenny Uglow)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认为哲学家的原型是内勒(Gedfrey Kneller16461723)所绘的牛顿像。

 

  赖特所绘“哲学家”  

 

     内勒所绘牛顿像

  沃尔泰书中的演示仪

在18世纪的英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科学家”这个词还没有诞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往往被称为“哲学家”,牛顿的不朽名著就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而太阳系诸行星的运动规律,正是牛顿力学的经典示范。不过牛顿的数学表达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后来就有能工巧匠借助齿轮传动装置制作了直观的演示仪器。上图采自圆月学会成员沃尔泰(John Warltire)1767年出版的一本书(Analysis of a Course of Lectures in Experimental Philosophy),可以看出它与赖特画中的仪器几乎一模一样。

“太阳系”的姊妹篇是赖特的另一杰作“抽气泵”,全名《抽气泵中之小鸟的实验》(An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the Air Pump)。画面的重心是正在演讲的“哲学家”,以及他面前那个在玻璃罩中垂死挣扎的小鸟。“哲学家”神情凝重,双眼直视前方,好像在邀请画外的观众走近前来观看表演。圆桌前的八位观众神态各异:右侧的一个小女孩紧张地望着跌入罩底的小鸟,稍大些的女孩已经意识到小鸟的悲惨命运而掩面哭泣,搂住她肩膀给予安慰的多半是父亲;最右侧的那位男子则陷入沉思,也许是在考虑生命的意义这样严肃的问题;左面的一对情侣,似乎对眼前的实验并不关心,他们来到这里不过是附庸风雅;观众中还有两位科学迷,左侧靠前的一位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左手握着一只怀表,似乎是在计算小鸟窒息死亡需要的时间——有人说他就是写过《有机生命法则》与《自然殿堂》的伊拉兹马斯·达尔文;靠后的那位则全神贯注地盯着小鸟,冷静地观察它死去的过程。右端背景中还有一位正在拉上窗帘的少年,他的头顶上有一架空的鸟笼,窗外依稀可见一轮满月和流逝的云彩,与《寻找哲人石的炼金术士》中的布景有些相似。


赖特《抽气泵中之小鸟的实验》(1768),现藏伦敦泰德艺术馆

圆桌上的几件道具都与实验有关,从左到右是温度计、烛花剪、软木塞,以及一对打开的中空半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个盛满透明液体的玻璃大碗,碗中有一个很像人头盖骨一样的东西,透过碗的边缘依稀看到一个烛台,强烈的光源就隐藏在碗后。对于这一奇怪的道具,有人声称寓意着生与死的搏斗,也有人说大碗本身就是发光体,内中盛放的是能够燃烧的液体硫磺。至于那对中空半球,明显是一对微型的马德堡半球。


《抽气泵中之小鸟的实验》细部,桌上道具

赖特处理光影的技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从画面对玻璃罩后面的手臂、以及玻璃器皿中搅棒的处理可以看出,显示出他对光的折射现象有精准的刻划。如同“太阳系”一样,画家也围绕着光源设置人物,显示出对明暗处理能力的超强信心,以至有人猜测他使用了某种秘密的光学工具,因为在摄影术还没出现的时代,要想捕捉闪烁光影下的瞬间群像绝非易事。然而,细心的专家还是指出了画家的一个失误:画面上抽气泵的立柱没有影子,按照光源所在它应该投射在“哲学家”的身上。至于“哲学家”这个人物的形象,倒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内勒为牛顿作的另一幅肖像。

 

莱特所绘“哲学家”

  

    内勒所绘牛顿像


       佛格森书中的抽气泵

不过这幅作品背后的英雄不是牛顿,而是与牛顿同一时代的另一位科学大师波义耳。波义耳出身贵族,其父是科克一世伯爵,他在爱尔兰的封地科克(Cork)英文中是“软木塞”的意思,这就解释了画面中那个软木塞何以被置于耀眼光照下的圆桌中心。如同“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演示仪一样,抽气泵在这幅画中也扮演着联接人物的关键作用。上面提到的那位佛格森也是一位科普大师,喜欢跑到各地表演“科学魔术”——当然是要收费的。佛格森1760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就有抽气泵的图样,它与画中的仪器十分相似,赖特本人或许就听过佛格森的演讲。

1654年,德国人奥托·葛利克(Otto von Guericke, 1602~1686)在其担任市长的马德堡做了一个留芳青史的实验,旨在证明大气压力的存在。这一实验的关键设备就是抽气泵,借助它将两个合拢的半球内的空气抽尽。制造这种新仪器的费用很高,一般人没有能力仿制,然而对于波义耳来说金钱不是太大的问题,在心灵手巧的罗伯特·胡克的协助下,波义耳一共造出了三台抽气泵,后来还把其中的一台送给了成立不久的皇家学会。借助这一工具,波义耳完成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涵盖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诸多领域。1660年波义耳出版了他的《物理机械的新实验,触及空气的本质及效应》(New Experiments Physico-Mechanicall, Touching the Spring of the Air, and its Effects),书中详细介绍了他利用抽气泵进行的43个实验,其中第41个就是证明空气对生物生存的意义,揭示“动物需要呼吸,所以大自然赋予其肺”的道理。

波义耳《新实验》(1660)

Gaspar Schott (1608~1666) 描绘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版画

赖特还有很多杰作,都反映了他熟练运用光影效果的技能。他常常就同一主题绘制多幅作品,例如名为《铁匠作坊》(A Blacksmith’s Shop)的画就有五个不同的版本,场景和主要人物完全相同,次要人物略有变化,最重要的是锻铁温度引起的颜色和亮度变化,影响到整个画面的色调。把这些画连起来看,就如同身临作坊体验一道完整的锻造工序一样。

赖特《打铁作坊》(1771)现藏耶鲁英国艺术中心 

赖特《打铁作坊》(1771)现藏德比美术馆

 

 下面是另一幅类似的作品,名为《铁工厂》(An Iron Forge)。


赖特《铁工厂》(1772),现藏伦敦泰德艺术馆

再如下面的《远方来信》、《肥皂泡》之类的题材,画面上都是在灯光前的两个人物,年龄、神态和关系各异,读信和戏耍,不过是画家用以炫耀其捕捉光影和色彩本领的造型而已。

 

赖特《远方来信》(c. 1769上,c. 1772下), 私人收藏

 


赖特《吹肥皂泡的孩子们》(c. 1770上,c. 1772下),私人收藏


参考资料

[1] Benedict Nicolson. 1986. Joseph Wright of Derby,The Paul Mellon Foundation for British Art Pantheon Books.

[2] Elizabeth Barker & Alex Kidson. 2007. Joseph Wright of Derby and the ‘Dawn of Taste’ in Liverpool.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3] Andrew Graciano. 2012. Joseph Wright, Esq.: Painter and Gentlema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4] http://en./wiki/Joseph_Wright_of_Derby

[5] http://www./joseph-wright-gallery/



(原载《科学文化评论》2013年10卷2期,2016年4月修订)


责任编辑  徐小编

本文来自科学的历程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科学 ● 历史 ● 文化 ● 人类
今天,我们关注人类自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