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出身草莽一生谨慎

 天地人和w 2016-04-25


 徐茂公

  在《隋唐演义》等民间评书中,徐茂公是一个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半仙级人物。在真实历史中,徐茂公确实非常精明谨慎,善于审时度势,凭借其智慧和时局洞如观火的判断,历仕唐初三代帝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过在官场的摸爬滚打过程中,徐懋功也过得异常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其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1、出身草莽

  徐茂公,其实应写作徐懋功,原名徐世积,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积。他一生战功卓着,出将入相,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徐懋功出身大户人家,并非评书中说的牛鼻子老道。隋末乱世中,徐懋功看出天下必将群雄逐鹿,所以他年仅17岁就投奔到着名的瓦岗军翟让麾下,并成为军中的核心显要人物。当然,并非是做军师,而是独当一面的将领。当然,程咬金也没做过什么混世魔王,他亦是一个瓦岗将领。

  一代枭雄李密取代翟让后,对徐懋功并不信任。李密火拼翟让时,“徐世积走出,门者斫之伤颈”,幸赖“王伯当遥呵止之”。李密杀翟让后,“颇自骄矜,不恤士众”,“徐世积尝因宴会刺讥气短,密不怿,使世积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

  2、初仕李唐

  不过徐懋功这次离开瓦岗军核心,竟是命运对他的一次呵护与眷顾。此后不久,李密与王世充决战于洛阳,李密惨败。由于李密不信任徐懋功,故李密不敢奔黎阳,乃投奔当时于关中称帝的唐高祖李渊。

  此时,徐懋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大考验。显然,徐懋功有三种选择:第一,据地称王;第二,随李密降唐。第三,投奔其他英雄,如窦建德、王世充等。但徐懋功的决断非常出人意料,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处事手法。

  徐懋功说:“魏公李密已归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邀功劳而彰主公败绩,还是把土地人口军人数目造册,总启魏公,让魏公自献”。于是派使臣赴长安上表。唐高祖李渊听说徐懋功有使臣来急忙召见,一见只有给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臣详细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认为徐懋功“感德推功,实纯臣也”,马上下诏封徐懋功为黎阳总管、莱国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氏。这是徐懋功第一次和李唐王朝打交道,他以忠于旧主的方式投降大唐,使他给李唐统治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然而世事难料,降唐后的李密复又叛唐,最后惨遭诛杀。遇到这样事,一般人恐怕会忙不迭与李密划清界限。但再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徐懋功高调上表,请求李渊开恩,准予他收葬李密。李渊再次感动,破例特许。《旧唐书》用四个字评价此事:“朝野义之。”由此,徐懋功充分赢得了李唐王朝的赏识与重用。此后数年间,徐懋功先后随同秦王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多路英雄,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认可,成为大唐功勋卓着的战将。

  3、置身事外

  在徐懋功以军功而令朝野瞩目的同时,一桩政治阴谋亦找上了他。当时,李世民正与他的哥哥李建成进行激烈的诸位争夺,鉴于徐懋功是自己的得力大将,李世民极力拉拢徐懋功,朝臣也认为徐懋功长期担任李世民部将,理当投身秦王一党。但当李世民于玄武门前夜邀徐懋功共商大计时,得到的却是默不作声。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徐懋功的远见卓识。介入皇家纷争固然可以博得高额政治回报,但其风险同样非常高。纵观历史,真正的智者往往对皇室内部事务缄口不言。而那些积极介入皇家纷争博取功名者,大多没有好下场。所以徐懋功决计置身事外,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职业军人的操守。对此,李世民当然也了然在心,依旧重用徐懋功,让他负责唐朝北方的防务。在太宗朝,徐懋功参与了平定突厥、薛延陀等多起战争,再度立下赫赫战功。

  4、恩威两重

  贞观十五年,徐懋功遇暴疾,唐太宗自剪胡须,为徐懋功做药引。当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唐太宗贵为天子,竟亲剪“龙须”,诚为千古美谈。徐懋功叩首见血以谢,太宗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不久,君臣宴饮,太宗醺然对徐懋功说:“我想把太子托付于你。你往年不负李密,今日必不会负我。”徐懋功流泪辞谢,啮指流血。俄而沉醉,太宗亲解御衣盖在他身上。如此宠遇,确实古今罕有。

 然而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所玩弄的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权术,却是针对徐懋功。李世民将没有任何过错的徐懋功贬为叠州都督,并对太子李治加以嘱咐,徐懋功“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相当于宰相),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面对李世民突如其来的试探,精明的徐懋功马上就体会了他的用意,他不但没有任何怨言和牢骚,而且接到命令之后,连家都没有回,第一时间就奔赴远在青海的叠州。徐懋功心里很明白,自己出身草莽,不是皇家贵族圈子(关陇贵族集团)的人,也不是当初玄武门兵变从龙亲随,皇家还是不信任呀。尽管果断赴任保住了性命,但我们确实替徐懋功倍感心寒。想当初,太宗曾经亲自剪下胡须为徐懋功治病做药引,也曾脱下龙袍为醉后的他御寒,更曾言辞恳切地托孤,但这次也不过为身后事就差点要了他的命。当时的徐懋功已55岁,从他24岁投唐算起,他为李唐王朝已经尽了31年的犬马之劳……

  5、谨慎为臣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徐懋功立即被召还并委以重任。但在高宗朝,徐懋功身处的政治环境愈加险恶,他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地与年轻的皇帝相处。是呀,他是必须得小心谨慎的。高宗上台后,太宗的小舅子、高宗的亲娘舅长孙无忌主政朝堂,出身关陇贵族集团的长孙无忌为清除异己,策划了一场政治清洗案。唐高宗的叔叔李元景、哥哥李恪及妹妹高阳公主夫妇等均被赐死,有大功的宗室亲王李道宗被流放,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都牵涉其中,家道一落千丈,山东士族集团遭受重大打击。出身山东士族集团的徐懋功亦遭暗算,被迫辞去了尚书左仆射的职务,只做一个挂名的宰相。

  在之前的太宗朝,李世民玄武门兵变的主要追随者侯君集、张亮(均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以谋反而遭杀戮;鼎鼎大名的魏征死后也被太宗扑倒了墓碑,毁掉了与魏征儿子定下的婚约;唐初“军神”李靖也屡次被诬谋反,只好主动退休,闭门不出。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徐懋功怎能不谨慎呢?

  不久,唐高宗要废王皇后,立才人武氏(即武则天)为皇后,此事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都纷纷反对,只有徐懋功一人称病而不表态。经唐高宗再次询问,徐懋功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后世对徐懋功不反对立武后一事颇有微词。但我们也要看到,无论外臣权位有多高,血缘有多亲亲,掺和入宫闱之事无论成败,最终都难逃劫数。徐懋功像当年不参与玄武门兵变一样,选择了置身事外,实属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了徐懋功的远见卓识。由于在废王立武事件中触怒了唐高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虽贵为唐高宗的亲娘舅,最终也被诬谋反,全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也被迫自缢身亡。

  6、暮年悲喜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73岁高龄的徐懋功做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高句丽,开始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征战。次年,攻破平壤,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至此高句丽国灭。这个令隋炀帝、唐太宗两代雄主无法征服的国家,终于灭亡了。此时,徐懋功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纵观徐懋功一生,大战无数,但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大功成就,常推功于别人,故而部下尽死力为之效命。

  徐懋功回国后即病倒,当他重病不久于人世时,高宗及太子赐药,他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而亲属送医送药则一概辞之。此时的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硕果仅存的,当年的朋友与对手均已作古,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只是房玄龄、杜如晦两家的家道中落,令他深感痛心。临终之时,徐懋功让其弟李弼置酒宴乐,堂下子孙满排而立。他对李弼说:“我自知必死,怕你悲伤,所以假装病情转好为此宴乐。你现在脑子清醒,听我讲话。我亲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门户,都被后辈破家亡人。我这些不肖儿孙,现在都交付给你,应细加防察,如有操行不伦、结交非类,马上打杀,然后奏之,以免倾覆家族……”

  然而可惜的是,徐懋功的忧恐最终成为现实。后来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旋即兵败被杀,徐家被剥夺赐姓,满门抄斩。徐懋功被追削一切官爵,刨坟斫棺,挫骨扬灰,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无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