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鬼谷子带了四个徒弟,虽然都名动天下,但均无善终;而文中子的徒弟们则不仅撑起了唐太宗的文臣班底,还都能高位善终。此中差别,根源在哪里呢? 第一部分、两个师傅的比较 北宋阮逸说:“周公很牛,虽然他后面的几个王跟不上趟,但是孔子顶他,所以周公之道得以传世;孔子也很牛,后面的弟子也跟不上,但是孟子赞他,所以孔子之道得以光大;文中子王通虽然很牛,但是他的弟子跟不上,后世又没有大牛顶、赞,所以他的理论就没有搞大。” 这段话告诉我们两点: 一、立言传道者修的是百年甚至千年的业,其命运绝不是盖棺定论为止,很多大师的价值是在其身后百年、甚至几百年后才放光的。所以评价一个大师的命运主要看他的文章、弟子和信徒的影响。 二、在古代,不像今天有微信、百度和云存储,一个理论的流传和光大几乎可以说就是偶然事件。那时候一个师傅辛辛苦苦一辈子搞出一套理论,封卷成册;教几个学生,下山入仕。其后的命运就完全交给偶然了。 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来比较下鬼谷子和文中子。 先看看基本信息: 鬼谷子 名王诩,春秋战国时期人。活了80岁;教了4个徒弟,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写了一本书《鬼谷子》共二十一篇,除第十三篇转丸失传外,其余得以流传。 文中子 名王通,隋朝人。活了33岁;教了一千多个徒弟,著名的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在立言方面,曾续六经:《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但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只留下他的弟子仿《论语》编辑成书的《文中子说》,该书系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 比较如下: 一、两个人才华相当,在其所处历史阶段的影响相当。 苏秦、张仪、庞涓、孙膑,深刻的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而文中子的弟子则被认为是盛唐的基石。鬼谷子不仅能教出苏秦张仪这样的辩才,也能教出庞涓孙膑这样的军事家;而文中子不仅奠定了李世民的文臣班底,也教出了李靖这样一等一的大将。 后世有人把文中子比作是隋唐的鬼谷子。在著书方面,文中子的才华要高出鬼谷子,文中子完成《续六经》后,名动一时,可见其续的水平是得到当时的认可的,而《六经》谁又敢轻易去续呢?但是不幸的是,续六经在唐朝就全部失传了。而《鬼谷子》却得以基本完整的留存。笔者以为,之所以鬼谷子的名气远大过于文中子,司马迁的《史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二、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弟子的结局。 鬼谷子一共四个弟子,两两互掐,多未善终。 先是苏秦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而后张仪创连横的外交策略,被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苏秦最后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时被齐国大夫派人刺死。而张仪在秦惠王死后因跟即位的秦武王不和而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庞涓与孙膑为同窗,庞涓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后,出于嫉妒孙膑的才能捏造罪名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将他埋没。后孙膑逃到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庞涓即死于马陵之战。而孙膑虽然在军事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班固和曾巩仍批评他鼓动战争,最后致使国家灭亡。 我们再来看看文中子的弟子们,房谋杜断、魏征李靖的历史功绩自不必累述,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身后事。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为此废朝三天,追封为司空,蔡国公,谥“成公”,被李世民列入凌烟阁。” “房玄龄终年七十岁。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卫国景武公李靖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三、为什么会不同 一是其偶然性。李世民的胸怀和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没有这个,文中子的弟子们或许也可以自保善终,但就不见得能做出那么大的功业了。 二是其必然性。鬼谷子的学说强调术而忽视道,强调进取而忽视“知止”。其弟子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甚至不顾历史大局,对同门亦不忌诡道;而文中子的学说更强调“弗争、知止”,其弟子对进退的把握要更胜一筹。 换言之,鬼谷子和文中子之间,差着一个“止”字。 第二部分、王阳明说王通 有一天,王阳明的高徒陆澄问王阳明:“老师觉得王通模仿续孔子的《六经》是不是有点沽名钓誉?”王阳明说:“王通几乎具备了成为圣人的条件,可惜只活了33岁,《续经》这件事情,如果孔子再生的话,也一定会去做。”之后又加了一句“良工心独苦啊”。 一心想成为圣人的王阳明,在说到这里的时候,一定是颇有心心相惜之感的。 曾国藩对王通“知止”的思想也非常认同,他说:“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 孔子之后,儒家只出了两个圣人——王阳明和曾国藩,能得到他俩的共同推崇,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三部分、《止学》是什么? 首先,《止学》是文中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其次,《止学》是一个场景化的儒家思想修行指南,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它明确的告诉你在十种场景下如何做,遇到困难怎么办、遇到是非怎么办、该怎么说话、该怎么获取财富,等等。我们遇到相应的事情,参照阅读,一定能找出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从2009年开始接触到《止学》开始,这本书就不间断的停留在我的案边或者枕边,我甚至养成了遇到问题反复阅读《止学》的习惯,这个习惯在几个关键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也多次向我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但随着我对这本书理解的深入,加上文言文的阅读障碍和市面上各种不够准确的解析造成的障碍,我觉得仅仅推荐一下并不足以让我的朋友获取《止学》之精华,所以从2014年开始我用一年多的时间,重新解析并形成了《止学今解》的内容,后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国学大家雒世铭题写了书名。 为了方便大家在手机端阅读,我把《止学今解》的内容分成十二篇放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止学商解”中,每周三晚七点发一篇。4月27日晚7点,发《止学今解》十二篇之第三篇。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止学商解'(微信ID:zhixueshangjie)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