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堂》藏象学说(9)

 轻风无意 2016-04-25
《养生课堂》阴阳学说(0)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藏象学说(0)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课堂》阴阳学说(0)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藏象学说之六腑(三)

  何为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由于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不够明确,《难经》在《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中又提出“有名而无形”之说,因而引起了后世的争论,即“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近代,持“有名无形”观点的学者认为三焦无形,只是一个基于生理病理现象的概念;持“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但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淋巴系统,也有人认为是大网膜,但都缺乏足够证据)之争。关于三焦的“有形与无形”,作为一个学习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因为其“有形”,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功能系统。尽管对三焦实质的认识存在争论,但人们对三焦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上焦如雾 上焦的部位,一般都根据《灵枢·营卫生会》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归属于上焦。上焦主宣发,而散气血津液充养机体的功能。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灵枢·营卫生会》称“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中焦处于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中焦的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中焦如沤”即是指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因中焦运化精微,化生营血,故又称“中焦主化”。

  下焦如渎 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归属于下焦。下焦主排泄糟粕和尿液,这个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功能特点。

  三焦功能

  三焦的主要功能,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是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也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这里所说的“三气”,是指宗气、营气和卫气)。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人体的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的。

  《中藏经》将三焦通行元气的作用,作了较详尽的描述,它认为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疏通之意,渎,沟渠。决渎,即疏通水道。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三焦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又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气的通道。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作用而已。

身体为何会“上热下寒”

  有一部分人,身体会表现出看似矛盾的症状,口干、嘴边长包、烦躁易怒,但又下肢怕冷、大便稀溏、腹痛喜暖,中医称之为“上热下寒”证。

  众所周知,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本性是向下走,如果任由它们发展,将会出现“两极分化”——热气聚于上,寒气凝于下,机体的平衡就会受到破坏而引起疾病。我们的健康全有赖于机体有阻止这种两极分化的能力,把热气往下“拉”,把寒气往上“提”,使寒热交流达到动态平衡。 那么,上下不能交流、身体寒热错杂乃至出现“上热下寒”的病证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就要先讲讲“三焦”,它是六腑之一,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我们把上、下焦设想成两个车站,中焦则处于两站的中途,这两个车站互相向对方发车,且中途没有堵塞才能保证交通的正常运行。若运行停滞则由两种原因导致:一是车站不能发车,二是途中出现堵塞。人体中也有类似的两种情况,我们来分别讨论。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就是肾不能“发车”,这样心火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在上焦出现热的症状,同时因为不能交流,肾也得不到心火的温煦,下焦就会出现寒的症状。同理,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如同心不能“发车”,也能造成“上热下寒”。治疗“上热下寒”需要清上温下,如交泰丸,它由黄连和肉桂组成,黄连清心热,肉桂温肾阳,可交通心肾(交泰丸只是适用于心火亢盛,肾阳不足所致的心肾不交,不能泛治一切心肾不交的病证),清火安神,故名“交泰丸”。

  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如同路途中有堵塞,也会使上下焦的交流失败,进一步出现热盛于上、寒滞于下的症状。这时治疗就重在疏通,如半夏泻心汤,以黄连、半夏、干姜、黄芩等药物,打开中焦的通道,使上下气机通畅。 中焦升降失常也会造成另一种“上热下寒”的情况发生,比如,有时患者本没有“上热”,只有“下寒”,但是急于用补药以温“下寒”,但因为中焦“路途”不通,补药被“堵”在上焦,因而会造成“上热”。

  综上所述,有“上热下寒”证的朋友,需要去找中医诊断一下,到底是哪种原因造成的,辨证进行调理,才不会延误病情。

《养生堂》藏象学说(9)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黄芩(图1
《养生堂》藏象学说(9)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黄连(图2)
《养生堂》藏象学说(9)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黄柏(图3)

  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被称作“三黄”。“三黄”性味同属苦寒,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常协同而用,然而,它们也同中有异,各有所长。

  黄芩(图1),善清上焦湿热,长于泻肺火肺热。临床上常以黄芩为主,或配桑白皮、知母、贝母、地骨皮以治肺热咳嗽,或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治咽喉肿痛。

  黄连(图2),善清中焦湿热,长于泻心胃之火,兼有止呕止血之效。黄连对心烦胸痞、胃热呕吐等疗效显著。配半夏、枳实、黄芩可治胸脘痞满,配吴萸、姜汁拌炒治胃热呕吐。

  黄柏(图3),善清下焦湿热,长于泻肾中之火。黄柏配黄芩、木香、白芍可治腹痛下痢(腹泻),配竹叶、茯苓可治淋浊(小便不通、不清),配栀子、甘草治黄疸,配苍术、川牛膝可治足痛。

温中名方:理中丸

  理中丸出自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是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名方。

  组成:人参6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适应证: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等。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一日服二三次,每次9克,温开水送下。或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素材)祝福语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养生堂750x7模版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素材:网络  编辑制作:杨凤弟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