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在没有电视广播以前,更不要说互联网了,大部分人该怎么娱乐呢?答案就是“听故事”。人类对听故事的渴望如此强烈,所以创造出了无数种讲故事的艺术。 在中国有大家熟悉的评书、快板、评弹,以及数不过来的种类的戏曲等等。在西方,也有大家比较熟悉的《荷马史诗》那样的吟游诗人传统,以及话剧、歌剧、舞剧等等。 人们更加渴求的还是好故事,而纯粹的原创能力又是如此稀缺,所以一旦有一个好故事、好点子,其他人一定会偷,咳咳,说书人的事儿,那能叫偷吗,叫“翻拍”! 今天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就来为大家挑了几个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其实他们早就在欧亚大陆广为流传,并不是我国人民从古至今一直专享的创意。 言必称希腊的值班壹读君丨宅殆 1.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的故事出自《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不但因为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还因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2年的木偶动画《曹冲称象》,可谓尽人皆知,所以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就不复述了。
在印度的《杂宝藏经·弃老国缘》里也有一个同样的故事:
据学者推断,《杂宝藏经》最早可能在公元前200年之后,在印度西北部地区集结而成,是部派佛教形成时期的经典。所以这个很有可能是《魏书》记载的曹冲故事的原型所在。 2.弃老不祥 前段引用的《杂宝藏经·弃老国缘》那段文字的背景故事,正好写的就是另外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传统故事的一部分。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的版本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被安上过各种主角的名字,但是内容一直差不多:父亲要抛弃爷爷,孙子把担爷爷的架子(筐、轿之类的)往回拿,回答父亲的疑问说:“将来好担你用啊。”壹读君(微信:yiduiread)觉得,这真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好孩子啊。
而在《弃老国缘》里说,佛陀时代有个波罗奈国国王讨厌老人,下令六十以上老人都要抛弃荒野。一个大臣不忍抛弃,就挖地窖把父亲藏了起来。后来有天神来这个国家,要求国王回答他一系列问题,答不上来就把波罗奈国全灭了。最后这些问题全靠这大臣藏匿的老父亲的智慧解决。其中几个有名的问题是:
这个故事可能还通过佛教传入了日本,在日本民间也有类似的版本。比如日本导演金村昌平的电影《猷木节考》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来的。
3.乞丐忘形 元代吴兴的韦居安《梅磵诗话》里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
民间故事里更常见的版本是:乞丐对着一罐子残羹剩饭幻想,如何卖掉剩饭,换成鸡,鸡又下蛋,蛋又孵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不对,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好像串场了。总之,他的幻想越来越夸大、越来越具体,不禁高兴地手舞足蹈,把罐子给踢碎了。 但是在印度的《五卷书》第七个故事里,早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五卷书》这本书可就厉害了,虽然无法确定梵文原版最早何时写成,但是从公元前,这本书和它里面的部分内容,就不断流传到整个世界。季羡林先生称之为一本“征服了世界的寓言集”,并且认为其内容可能是除了《圣经》故事之外传播最广泛的文化。 4.孙悟空和嫂嫂 关于齐天大圣孙悟空借芭蕉扇的故事,相信已经不需要壹读君(微信:yiduiread)来复述了。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罗摩衍那》的哈奴曼身上: 在哈奴曼飞往楞伽岛侦查敌情的途中,曾遇到一个罗刹女要吞噬他,他立刻缩成拇指大小,被妖精吞下后又变得异常大,几乎胀破她的肚子。罗刹女想要引诱他出来,他又缩成拇指大小从罗刹女右耳而不是嘴里跳出,杀死了她。 其实,关于孙悟空和哈奴曼的关系,很多大学者如鲁迅、陈寅恪、季羡林等,都早有研究,这里就不再说了。
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取得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