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窗外的清明「有故事的人」

 汉青的马甲 2016-04-25

>>>> 人人都有故事,这是[有故事的人]发表的第173个故事




窗外的清明

作者:连丽静


  学校的后面是一片坟地,七零八落地散落着或大或小的坟茔,此时,我正在监考,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考试如同吃饭那样平常,但是每次考试他们都要全心应对,就像吃饭,日不厌餐,而且要餐餐必享。


  站在静静的考场里,看累了孩子们奋笔疾书,我把闲散的目光随意抛向空旷的野外,一个中年男人走进坟地在一个泛着嫩青的坟前蹲了下来,缓慢而郑重地从手提袋里掏出几样果品和点心摆在盘子里放在坟前,又掏出厚厚的一沓被摁着旋成圆形的烧纸——被称为“莲花台”——放在供品的下面,起身,捡起一根枝桠,折断细小的侧枝和末梢,成为一根可手的小棍子,他用棍子在坟前的地上画了一个圈,把供品和“莲花台”圈起来,又蹲下身点燃“莲花台”,用棍子拨拉着火堆,嘴里念念有词,顿时,灰白色的纸灰飘扬起来,甚至有数片较大的纸灰挂在坟顶的高高的枝叉上——尽管是万木吐绿的季节,仍有几株灌木倔强地坚守着冬日的干枯,忽然,我想起,清明节就要到了。


  男人收起了供品,拿出专门留下的一张烧纸,用土块压在坟顶,默默地看了看这个小坟茔,煞有介事地环顾了一下四周,提起袋子走出了坟地,消失于我的视野,他身后的那个土丘前,纸灰仍在春风中流荡,坟顶上的那片黄纸仍在春风中抖动,但,此刻,在我的眼中,它不再是黄土地上一个普通的陈年老坟,它是一个静默的老人,无言地目送子孙走远,目光中有眷恋,有牵挂,更多的是平静。只因了这份记得,活着的人有了根,得到了内心的安宁,死去的人得到安慰,得到了安息——每个人最终都要得到安慰,都要得到安息。


  我忽然有个疑惑:上清明坟,为什么不带上孩子?清明节上坟时间长,节有前两个多月,如果孩子是学生可以赶在周末呀,我印象着,现在上坟都不怎么带孩子了,孩子在周末要做作业,要玩电脑手机,要出游踏青,上坟是老爸的事。


  记得在我六七岁时就必须跟着爹去上坟,我必须记着每一个土堆的称谓,最上面的是老太爷和祖姥姥,下面是爷爷和奶奶,下侧面是二爷二奶,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孤零零的土堆是我二大(二叔),爹点燃烧纸时嘴里念念叨叨“这是儿给你送的钱,你收着吧,你在那边可别再节省了,该花就花,你保佑咱家顺顺当当,平平安安------”,我听着心里有点发毛,可又抑制不住神秘和好奇。


  在我爹还很小时,我爷就在修大坝时砸死了,所以连张照片都没留下。


  有一次跟爹上坟,我问爹“我爷爷长得啥样?”,


  “我也不记得了”


  “他死了多少年了?”


  “死了37年了”


  “那他不是早就沤不中了?”


  我爹突然面目“狰狞”起来“沤成一把灰也是你爷,再乱说我揍你!”,然后又对着爷爷的坟说:大,小孩子不会说话,都是自家人你可别放在心上------。自此,我相信坟里面的人活着,我敬畏我家的祖坟。


  在我十四五岁时,我爹开始偷懒了,他开始让我独自去上坟,从清明到十月初一的鬼节再到每一个先人的周年,我每年要去坟地两三次。一到坟地我都自觉地庄严肃穆起来,像爹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每一个程序,像爹一样念念叨叨,尽管我知道“人死如灯灭”,可是我宁愿相信,天上有神,坟里有魂,正因为祖坟的存在使我心里有归宿般地踏实,因为我敬畏祖坟,所以我尊敬父母,我心疼父母,我孝顺父母。


  我收回目光,孩子们仍在奋笔疾书,仍在冥思苦想,他们也十四五岁了,不知道他们是否陪着父母给自己的先人上过坟,更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上坟,清明节,有些事情虽然“无聊”,但必须去做。


  前天的晚自习时,我的一个女学生和外班的一个男生在学校的角落里抱在了一起,并且她让那个男生触摸了不适当的部位。这个女生本来学习还行,可近来成绩却直线下滑,我终于找到了原因。自私点说,我很在乎我班考市直高中的升学率,更坦白地说,我是一个未婚的大女孩,处理这种事情我没有太好的方法,于是,我“俗套”地请来了她的妈妈。


  我放下大女孩应有的羞涩,从生理到心理,从学习到生活,甚至吐唇了几个生理专用词语,对女生由表入里地进行“循循善诱”。女生低着头,我无法看到她的面部表情,但,我确定她在认真地倾听,我陶醉于我入情入理,“沁人心脾”的语言表达,突然,她浅浅地笑了一声,原来,她的耳膜一直专注于室外走廊里同学间的打闹------,我的小自尊受到了小小的伤害。


  接下来是她母亲轻言轻语地絮絮叨叨。她的母亲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粗糙,她跟着村里的小建筑队打小工,搬砖头提灰浆样样能干——她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娇小的女儿像位圣母面无表情地接受着身材高大的母亲的“忏悔”,母亲说到动情之处泪流满面,涕落双唇,连“见多识广”的我都有点鼻子发酸,我给母亲递过去手纸,女生突然间呵斥母亲“你除了掂泥兜还会弄啥,回去吧,别在这里现眼!”。


  陡然间,血液涌上了我的大脑,我抓起一本书砸向女生,吼道“闭嘴,她会生你会养你,从你的头发稍到脚趾甲都是她的,训斥她,你还没资格”!


  静,顿时寂寥无声,女生惊诧地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畏惧,是,畏惧,母亲本能地护了一下女儿,接着用手轻摇着女儿的肩说“快,快给老师道歉,平时你那么懂事,今儿是咋了,惹你老师生那么大的气------。


  我崩溃了。


  母爱如果淹没了理智就变成了毒液。母爱是本能,是责任,更是恩惠,如果母爱成灾,任何恩惠都会变成理所当然,于是,“理所当然”这四个字就溶进儿女们的每一个细胞,于是,他们便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尊敬,不知道敬畏,甚至不知道羞耻,“理所当然”是恶毒的女巫,引诱着孩子进入冷漠和自私的幽暗。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在无休止无限制地鼓励和纵容着没有底线的爱。女儿没错,母亲没错,错在当今“爱的教育”。


  羞耻源于害怕,无惧则无畏,无畏则无耻,必须让孩子们有所敬,有所畏。


  教室一片宁静,考试仍在进行。


  我把目光落在那个女生身上,我依旧爱她,但我在把持着爱的分寸。她用笔尖紧张地追赶着时间。我失态的暴怒使她知畏了,使她知耻了,但,她对爱还不太懂,爱,是最难学的课程。


  窗外,又是一个芳草侵径的清明,又是一个怀亲念祖的清明;窗外,依旧是孤寂地坚守在野外,庄严地等待着亲人拜祭的一片坟茔,当一个人面对着活生生的父母还不知道敬畏时,怎会敬畏一堆漠落落的黄土?当一个人敬畏着先祖的坟茔时,他能不敬畏活生生的父母?我们享受着清明给我们带来的春天的灿烂,也许,春天正用疑惑的眼光拷问我们:什么是清明,你们懂吗?


  中国人习惯在最热的季节和最冷的季节到来之前去祭奠先人(清明节和十月初一,并且有“早清明晚十一”的传统),也许是因为此时人们有空闲,有空闲去思考,去追忆逝者——带着孩子去追忆逝者,祭拜先人,是去寻找自己的根,以得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然后就拥有了在这个艰险的世界生存下去的力量,这种文化一代代的被传承和积淀下来,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黄皮肤黑眼睛一样不可更改的基因,逝者是自己的根,将来也是自己的身——这是中国人的思维——这是所有课本都教不了的,也是考试做不到的。


  明天是周末,孩子们又要休息了,我没有办法也没有权力左右孩子们对周末的选择。


  反正,明天,我还要回家去上坟。



投稿时间:2016年04月5日  

作品版权归属作者,

作品版权归属作者,转载请注明来源:有故事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