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必输,攻必败,首鼠两端的降将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伟天英 2016-04-25

文/朱权

公元1402年,经过四年的“靖难”苦战,朱棣终于获得了胜利,进驻京师。朱允炆消失在一场大火里,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改元永乐。

战必输,攻必败,首鼠两端的降将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打下了江山,坐上了龙椅,下一件事就是要封赏众位功臣了。众将士追随朱棣浴血奋战数载,如今天下已定,当然要好好犒赏。

经过一番斟酌,最终的封赏结果是,两位将领受封公爵,一是成国公朱能,一是淇国公邱福,(还有一位在东昌之战里战死的将领张玉被追封荣国公)另有封侯爵与伯爵者各十余人。

然而受封赏最多,待遇最优厚的却是,李景隆。

“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加岁禄一千石,子孙世袭。”相比于的李景隆的封赐,朱能和邱福两人则要略逊一筹了,都是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也没有太子太师的头衔。

这样看来,李景隆好像才是靖难的第一功臣啊。那么他在靖难之役里到底立了什么“大功”呢?

战必输,攻必败,首鼠两端的降将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李景隆画像)

靖难之役初起时,建文帝命耿炳文为将,出师讨伐。听闻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之后,又启用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长相很不错,“眉目疏秀,顾盼伟然”,但是“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没什么本事还挺骄傲。可建文帝就是信任他,将其引为心腹,给了他五十万大军,可以说是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李景隆出师之后,先是进驻德州,整理了耿炳文的旧部。听说朱棣率亲兵出袭永平的消息之后,带领兵马直扑北平,想要一举拿下朱棣的大本营。当时的北平由世子,也就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居守。城中守军很少,且大多老弱,“时将士精锐者皆从征(永平),城中所余老弱不及十一”,双方的实力差距相当悬殊。李景隆将北平围住,发起猛攻,却数次进攻未能得手。之后又苦于夜间总被北军的小股部队侵扰,干脆撤到十里之外去扎营,战争就此陷入胶着状态。

其实在此期间,是有一次绝好机会的。南军将领瞿能率部曾攻破彰义门,如果李景隆能乘胜追击,或许可以攻陷北平。然而李景隆却命瞿能停止进攻,北军趁此机会提水来浇湿城墙,寒冬季节,滴水成冰,“冰凝不可登”,原本胜券在握的南军最终只能大败而归。

对于李景隆的反常举动,《明史》的解释是“景隆忌能功,止之”,也就是说怕被瞿能抢了功劳。这个说法仔细想想是有点站不住脚的,如果当时李景隆挥师赶上,拿下北平,那么这功劳当然应该算在主帅的头上。报功请赏的话瞿能的名字也只能附在李景隆后面,他有什么资本和李景隆抢功,李景隆何至于忌惮他?“忌功”恐怕只是表面原因,那么李景隆究竟在打什么主意,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呢?

李景隆这里是久攻不下,而反观朱棣却是连战告捷,驰援永平击败吴高,转道入大宁,取得了宁王朱权所属的军队以及朵颜三卫的支持,同时将陈亨、徐理、陈文等降将一并收入麾下。北军顿时实力大增,鸟枪换炮,可以回师大开杀戒了。

之后的剧情就没什么悬念了,我们用一段流水账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郑村坝之战,北军连破李景隆七营,李景隆败退德州。

白沟河之战,起初南军小胜,而后战场局势转变,妖风四起,北军趁势纵火,南军大败,李景隆败逃济南,北军进驻德州。

济南之战,李景隆再次溃败,单骑逃走,之后被建文帝召回京师。

纵观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几乎无一胜绩。五十万大军越打越少,最后到了“南军遂不支”的地步,葬送了朝廷的主力部队。占据绝对优势的南军能打出这样的战绩,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朱棣开了外挂,那么说李景隆私下里没有什么猫腻的话还真是不太令人信服啊。在南军决定撤往济南的时候,当时德州还有充足的粮草辎重,“粮储百万石”,这些粮草李景隆既没有带走,也没有烧毁,而是全数留给了朱棣。这是他仓皇逃窜的时候思虑不及,还是有意为之的呢?

战场上打的稀里哗啦,战场下李景隆可是一点也没闲着。把枪口对准自己的队友,那是一打一个准。部将杨本,“从景隆讨燕有功,景隆忌之,不以闻”。任你天大功劳,不给你往上报,你也只能干瞪眼。最后逼的杨本没办法,“孤军独出”,自己单飞,结果被北军擒获,杀。还有王度,东昌大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谋划。“度有智计。盛庸之代景隆,度密陈便宜,是以有东昌之捷。”然而李景隆憎恨盛庸取代了他,不断在建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顺便捎带着王度一并泼脏水。“忌庸等功,谗间之,度亦见疏。”

李景隆自己的表现一塌糊涂,麾下有表现出众的将官也都无一例外的被他“忌功”,五十万大军打的只剩残兵败将。然而回到朝廷之后,建文帝居然还力排众议,坚持不杀他。后面的故事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朱棣挥军进逼京师,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靖难之役到此终于结束。

战必输,攻必败,首鼠两端的降将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李景隆开城迎降蜡像)

回到最初我们讨论的封赏问题上来,李景隆一个降将得这样多的封赏实在有违常理,很多将官也都不服气。《明史纪事本末》解释为“有默相事机功”,也就是说有暗地里帮忙的功劳。回顾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李景隆可谓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即便他没有暗中故意帮助朱棣,他那糟糕的军事素养也让他坐实了祸首的罪名。可惜李文忠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却生出这样的不肖子孙,若他真的在天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