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人的与自己的”命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行在今天 梦在明天 2016-04-25
名师简介:张志先,安徽省安庆市骨干教师,安庆市先进教研个人,安庆市先进教研组长,校教研室副主任,校报主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月刊》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中国论文网 http://www./5/view-1516441.htm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翁方纲与刘墉同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学书强调笔笔有来历。一次,有人问翁方纲:“刘墉的书法如何?”翁方纲答:“他哪一笔像古人?”刘墉听后反唇相讥:“他又有哪一笔是自己的?”
  这则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他人的与自己的”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命题意图】
  2010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7套(北京卷、重庆卷、湖南卷、浙江卷、江苏卷、广东卷、江西卷),将近半壁江山,足见命题人员对此种作文形式的青睐。
  这是一则供材料关系型命题作文,在深刻把握高考动向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他人的与自己的”,无疑具有一种思辨的味道。
  是的,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引下,当今高考作文题关注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强调学生个性的施展,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察。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高考借高考作文题来充分考察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判断力,以达到检验学生分析事理、情感价值取向等问题。
  高考作文内容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这些既反映了高考作文命题追求“人性化”的大趋势,也进一步强调了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理性评判、彰显哲理思辨的鲜明指向。
  【思路点拨】
  细加分析,“他人的与自己的”也就是探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继承固不可少,创新更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到底该如何继承?创新必不可少,可是到底该如何创新?继承与创新是否就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何使二者“和谐相处”?由此看来,如果不在思辨性上下足功夫,不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想得到高分确实比较难。
  在全社会倡导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反过来,如果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我们还应明白,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当然,从写作角度看,可大可小,不一定非要写国家、民族等大的方面,也可结合自身,谈学习,谈生活都可以。不管如何,要以写出自身的真情实感为主。现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谈到:“假大空的东西将被社会无情地淘汰。能用尽可能地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地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将被认为是写作高手。”所以,在文中我们有必要写出“言情沁人心脾” “写景豁人耳目”的话,注重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准确地表情达意的写作技能。
  作为备考的高中生,我们应当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尽可能放飞才情、才思与才华,不断加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