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德之根,人之本

 _南无阿弥陀佛 2016-04-25

孝——德之根,人之本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蔡禮旭老師

 

知恩報恩,做最幸福的人

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父母對我們還有養育、教育之恩,所以人若不孝父母,就沒有做人的根本了。母親從懷孕開始,在害喜、不舒服的情況下,都會勉強把食物吃下去,念念為孩子著想。生產時,還要忍受巨大的痛苦。而當孩子生下來,媽媽第一個念頭都是:孩子健不健康?完全把自己的痛苦放下,念念想著孩子的安危。

我們出生後,前三年都在父母親人的懷抱中。三歲前,我們可能喝掉幾百公斤母親的乳汁,那是母親的血變的,是她身上的營養。我們成長過程,父母都把好的留給我們,辛勞都自己承受。很多事情父母都體恤備至。甚至有時父母為我們想,我們還誤會。

而父母縱使到臨終,都還憐惜著自己的兒女。有一位長者六十多歲得了癌症,她母親八十多歲。後來她母親臨終對她說,希望可以把她的癌症帶走。八十幾歲老人家,臨終還念著女兒的身體健康。而真的,這種至誠至愛產生感應,幾個月後,她的癌症就轉好了。

其實整個天地的安排非常微妙,好像有一個循環,讓人能夠這一生不留下遺憾,把父母的恩德回報圓滿。我們因有父母的養育教育而成長,我們何時來回報父母之恩?父母上了年紀,我們攙扶著父母行走,就像我們小時候學走路,無數次的跌倒都是父母的扶持跟鼓勵。所以,做什麼事最讓自己心安?就是孝順父母。我們小時候,父母餵我們吃飯、教我們吃飯,花了無數的心血,從來沒有對我們一點嫌棄的。父母老了,可能有時飯菜不小心掉下去。我們在這些生活中都能非常細膩的去體恤,絕沒有一絲一毫的嫌棄,這不就是讓我們在這一生能回報所有成長過程中,父母點點滴滴的辛勞?我想,這是上天給為人子女者最大的一個禮物,所以,能孝順父母的人是最有福氣的人。

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我們怎麼來盡孝?經典給了我們很好的教誨來依循。《群書治要·孝經》中,孔子對曾子說:「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行孝,從五方面著手。第一,懷著恭敬真誠的心來侍奉父母。《論語》中,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不明理的人覺得,能給父母吃穿就是孝順,但假如奉養父母沒有恭敬心,跟犬馬為主人服務沒什麼差別。我曾聽一個老者講,「我們也不期望孩子給我們吃啊、穿啊,只要他們不講那些讓我們很難受的話就好。因為他講一句氣話,我得一個禮拜心情才轉得過來。」所以最可貴的就是人有真誠恭敬的心對父母。

第二,生活起居體恤備至,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快樂,讓父母不要難受。我們從食、衣、住、行種種方面去體恤。食,父母年老的時候,飲食要注意「軟、暖、緩」,不可以太硬或太涼,涼的東西傷胃,還要緩,吃飯細嚼慢嚥,胃的消化負擔就大大減少。假如陪父母吃飯吃得太快,不只傷自己,老人也會有壓力。這些事都要用柔軟的心去感受。衣,要體恤父母會不會著涼受寒。凌晨最冷,假如父母會半夜起來,要叮嚀父母披上外套。夏天去有冷氣的地方,進進出出容易感冒,要進去以前,「媽,來,把這件薄外套穿上。」一點一滴,父母感覺多麼溫暖。住,父母喜歡什麼樣的家庭氛圍,包含床的軟硬都應該去關心。

而「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也包含「養父母之志」,父母對我們的期許,我們非常恭敬的去奉行。包含「養父母之慧」,我們尊重父母有明德、本善,希望父母這一生的慧命能成就,所以勸諫父母也是恭敬孝養的表現,「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都是秉承著一個恭敬真誠的態度。勸父母,父母不能接受,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真誠恭敬不足,絕對沒有情緒、沒有不滿、沒有埋怨。

接下來三點,「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都出自一顆至誠的孝心。

立身行道,孝之終也

孝順父母除了剛剛這五點外,坦白說,人生沒有一件事離開了孝道。曾子是承傳孔子道統,也是承傳《孝經》的人。《群書治要?禮記》中,曾子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我們的身體,是父母身體的延續。我們以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在社會中處世做人,就要用恭敬謹慎的態度。

接著曾子講了五個方面。「居處不莊,非孝也」。照顧身體不謹慎,身體壞了,父母擔憂;再來,我們的行為不符合道德,父母擔憂,甚至可能父母一輩子抬不起頭。「事君不忠,非孝也」。要忠於國家。當然這個忠,包含忠於家庭,忠於另一半,還有忠於自己,不自甘墮落、自暴自棄。「蒞官不敬,非孝也」。身任官職,是代表國家愛護老百姓,怎麼可以不恭敬負責?推而廣之,我們在任何一個崗位認真負責,才是孝的表現。「朋友不信,非孝也」。跟朋友相處不講誠信,也是不孝。「戰陳無勇,非孝也」。國家有難要盡忠誠。

《孝經》告訴我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樹立好的品德,踐行仁愛大道,進而建功立業,對社會有貢獻,名聲就顯揚於後世,這叫大孝顯親,父母、祖宗都得到榮耀。行孝「終於立身」,所以,能夠立身行道,孝道才最終圓滿。

天下為懷,奉獻至孝

舉世聞名的英國大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教授說過,「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靠孔孟學說、大乘佛法」,也就是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孝道。所以我的師長釋淨空老教授說,孝道堪稱天下太平之根本。湯恩比教授還說,「假如有來生,我願在中國。」我們看這位老者,他那種仁慈,以天下為懷,比我們更像中華兒女。

我們聽到這些話,也期勉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為民族,以至為世界,奉獻我們的至誠、至孝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