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长子┃宋代名士之一宋子贞

 大海810 2016-04-25


长子历代名人
宋子贞

宋子贞(1185-1266),字周臣,长子人。从小勤奋好学,善词赋,弱冠领荐书试礼部。中统元年(1260年)授益都路宣抚使,不久出任右三部尚书(正三品,管理兵、刑、工三部),负责裁定典章制度,至元二年(1265年)授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后升为中书平章政事,著有《鸠水集》。


金末,元兵犯境,潞州战火纷起,宋子贞避乱赵魏间。不久,即投当时戍守大名的南宋边将彭义斌部下。彭见宋子贞有才学,多谋略,遂任他为安抚司计仪官。彭亡后,宋子贞率众归元,投东平路行台严实属下。严实素闻其名,招之幕府议事,遂任他为详议官兼儒学提举。 此前,偃师凡诸事于朝,常托皇上近侍代奏,从不经中书省转抵。故同丞相耶律楚材关系疏远。子贞劝实凡有奏请,先应咨禀中书省,委其代行转奏。严实尊其言,后果于相国关系亲密无间。从此,实对子贞愈加信任与尊重。 元太宗窝阔台四年(1232年),严实戍守黄陵。金集劲旅来攻,气势嚣张,曹(今山东菏泽)濮(今河南濮阳)皆震。


其时,有自敌方逃归者,扬言金兵精将勇,将向黄陵周边诸城大举袭来。对此,元军民上下皆惊。子贞请示严实,立斩扬言者首,诸城境内遂安。 元军攻陷汴梁之后,金饥民成群北徙,哀鸿遍野,饿殍盈道。宋子贞多方设法赈济,全活者数及万人。凡遇流离北徙之名士,宋子贞多与周济,并一一引见严实,推见委用。曾擢拔当时名儒张特立、刘萧、李昶等人于羁旅,与之同列。四方名士闻风而至,故东平一时人才济济。 元太宗七年(1235年),窝阔台命宋子贞为行台右司郎中。


当时,中原形势虽已大体安定,但凡事多属草创。行台所辖五十余城,州县之官,或擢自将校,或起提民伍,贪暴废政,搜刮民脂,致使哀怨载道,民不聊生。宋子贞乃效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命官分三道。层层采访与纠察,定期会议,相与揭露、控制,奖勤罚惰,惩霸躇贪。从此纲纪始振,人民方得生息。 公元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出师南征。特邀宋子贞至濮(今河南省濮阳),问以用兵方略。宋子贞对曰:“本朝威武有余,仁德见缺。宋军民抗命拒降者,多以畏死而致。我若对降者不杀,从者不问,广贴招降布告,则宋之郡邑可定也。”元世祖赞其精辟论断而从之。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即位后,便任命宋子贞为益都路宣抚使,不久又升任右三部尚书(正三品,管兵、刑、工三部)。当时,凡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由宋子贞负责裁定。 元将李坛之乱平息后,宋子贞曾向世祖上书陈述十事,奏请力行,其内容有官爵的擢拔选派、律令的制定刊行、监司的人才标准、州县官吏的调置迁转以及国学的兴办、科举的实行等。世祖阅奏后,非常高兴,遂命中书省逐步推行。至元二年,中书省下令开始废除州县官吏世袭制,并委派宋子贞与左丞相耶铸一起赴山东迁调所部官员更替。后又授宋子贞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宋子贞奏请班俸禄,定职由,世祖一一丛之。


因宋子贞智深谋远,才华出众,不久即拜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即副宰相)。 宋子贞荣居相位后,又奏陈时务之切要十二策,颇得世祖赞赏,甚悔擢拔委用宋子贞太晚。宋子贞年老求退,世祖执意挽留。过了一年,他恳切陈词,决意隐退,才获准许。离朝之日,世祖特赐他“中书”称号(即丞相,正一品)。凡朝中有大事时,即派近侍专程到长子征求意见。宋子贞每闻朝廷有事,必封疏上奏,切陈己见,表现了老人一片爱国忧民之心。


宋子贞家居不久,即发病去世,终年81岁。其子渤,字齐彦,有才名,官至集贤学士。宋子贞生前著有《鸠水集》一书,他的好友,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为之作序曰:宋君以文章名海内久矣。世人不见全集为恨。今欲刻本流布......纵观长子历史,宋子贞属少有的名士之一,在《元始》、《潞安府志》及《长子县志》中,均载有其传略。




长子老乡点下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