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地图】大栅栏 劝业场(下)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16-04-25


文图| 思彼思

在新与旧的交替中前行

曾经,名扬京城的人文工商

       北京劝业场大楼落成之初, 有140 余家商户成功进驻,加之其别致的建筑与庞大的体量,用“热闹空前、人声鼎沸”形容当时的情景毫不为过。 这座集百货、 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建筑,便被誉为“京城商业第一楼”。有竹枝词曰:“放学归来正夕阳,青年仕女各情长,殷勤默数星期日,准备消闲劝业场。”

       然而,命运多桀的老北京劝业场在10 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次火灾,即便如此,这一商业传奇依然在浴火之后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劝业场几经重建、扩建、修复、改造,却依然引领着大栅栏的商业潮流。屋顶花园、露天电影、茶点室、台球室、剧场游艺场,它始终行走在城市商业的时尚最前沿,把控着老北京最地道的韵味生活。

       直至北平解放前夕, 劝业场进入萧条时期, 并一度关闭营业。解放后,劝业场逐渐复苏,开始从城市文化娱乐场所蜕变成国营商场。 在1975 年至2010 年的35 年间,劝业场分别被改成“新新服装店”与“新新宾馆”对外营业。2011 年,大栅栏更新计划启动,劝业场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浩大重塑修缮工程也随即展开。长达四年之久的修缮工程,在尊重历史和地脉传承的基础上,保留其建筑原貌,最终让老北京人心目的商场典范于2014 年重现风采。



· 黄白相间的洋式长楼,雕刻细致的圆拱形山花


今天,以创新延续繁华景象

       如今的北京劝业场,为1923 年的复建建筑,出自我国近代第一批留学归国的卓越建筑师沈理源之手。近一个世纪后,三位法国当代建筑大师领衔众多设计才俊重塑北京劝业场的建筑风貌与人文风韵,卸下劝业场的商业之气,将其打磨成多元文化艺术中心,延续大栅栏与北京的文化艺术之魂。

       俯瞰南北长达8 0 米的北京劝业场,如同一条盖有屋顶的街道,演绎着精彩纷呈的文化故事。步入劝业场,8 0 米长的白色走廊将三大中庭相互连接,日光沿着顶部的玻璃天窗倾泻而下,使白色基调的室内更显素雅。支撑每一楼层环廊的立柱,侧面都保留着部分古旧青砖,与白色立面完美结合,呈现出昔日劝业场的沧桑味道。门前的鎏金匾额、西洋立面与罗马门,内庭的花瓶栏杆、古旧青砖与百年历史的4 米黄铜吊灯,劝业场承载了老北京人的许多美好回忆,而他们,也将在探寻劝业场昔日身影的同时,领略这一全新建筑的文化风貌与艺术情怀。

       如今的北京劝业场,积极推动着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用一个有历史文化又极具当代设计的场所,把文化与艺术呈现给世人。处处彰显着文化艺术的氛围,也成为大栅栏这片文化荟萃之地的交流展示空间。无论是艺术展、主题讲座还是文化沙龙、曲艺剧场,在劝业场,总有合适的空间与合理的情调。荟萃各界名师论道,展开思想的交锋;汇集先锋艺术与戏剧,迸发灵感的火花;融聚中西智慧,展现现代科技魅力,北京劝业场就是这样的一个所在。品牌发布会、产品体验中心、科技博览会、艺术品展览,这座融合当代文化、先锋艺术和科技创新展示的复合型文化艺术机构,在大栅栏的更新计划中独树一帜,成为北京现代文化、艺术、科技与创意的聚集地,凝聚着这个时代最前卫的文化艺术思潮。

       琉璃厂的人文积淀,杨梅竹斜街的小资情调,商业街的繁华风貌,劝业场的艺术情怀,大栅栏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北京,在这里体味商业之盛,探寻文化之根,醉心艺术之美,领略北京的新旧风姿,展开一场承接古今、融汇中西的难忘旅程。

       在新与旧的更迭中,大栅栏保留着历史的底蕴,与现代艺术人文巧妙结合,绽放出崭新的魅力。这片独一无二的微型城市景观,不仅是外国友人了解北京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保护与更新文化片区与文化建筑的良好示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