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郑公书馆298 2016-04-25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路况复杂的溪流,想要安全通过,需要缜密的考虑。 

河水或溪流,是山野行走常常会遇到的路况,但要知道水流的威力实际比想象中大得多,有些看起来平静的溪流也会引发溺毙。

过河前准备

看见一条河水或溪流,不要轻易选择直接淌水。沿着河道观察,或站上高点,看视线能及处有无桥梁(吊桥、木桥)、浅滩等,哪怕需要绕点原路才能到达,也比直接过河安全。

在只能选择旱渡或淌水通过时,千万不要急着下水,建议做以下准备,千万不要怕麻烦:

地形勘探——一条河流或溪水都会比较长,且还会蜿蜒,各处的宽阔度、水深都有可能不同,切忌随便挑一个地方过河。选择渡河地点的原则为:水浅、流速平缓以及无暗礁或漩涡。

以下图为例,分析选择最佳渡河点: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图片来源:360doc.com

图中的4、5、8处是较好的渡河点,其中4与8两个点,河流都刚好过了弯道,一般此处水流会比较平缓,5则位于直道上,而且上方有大石头阻挡,水流也会偏缓。总体来说,弯道处不适合渡河,弯道下方无障碍物的地方最佳。相对来说,其余点弊端为:

  • 1处的波纹,是因水下岩石或强水流导致的水倒流形成。通常,此地点水流速度快,且水深,容易失足溺水。

  • 2处位于弯道上方,通常流速快且水深,对岸较陡。

  • 3处正位于弯道,开始点水位浅,但对岸水深。

  • 6处于深坎的上方,通常为急流。

  • 7处周围有树杈,而且也位于弯道。

风险判断——对河流的以下三个方面做评估,以确定能否渡过。

流速:可以从水音、深度、河流宽度以及河岸坡度判断流速。一般,河面越宽阔,越平缓,流速越慢,流速较慢,反之亦然;上游流速>中游流速>下有流速。

水深:由于水的折射效应,水深看上去会比实际浅一些,不能凭眼睛下判断。可向水中投石头,立即听到声响,水花溅起较小,则较浅;若听不到任何沉底声,则水深。此外,也可用登山杖试探。

水温:在低水温中,人体散失温度的速度要比常温时快25倍。过河前,用手感受水温,若实在太寒冷,建议放弃。

穿戴准备——确定了需要渡河后,需要对鞋袜、衣物以及背包等做相应调整。

  • 换短裤,或将长裤卷起,高于水面,尽可能不要让水大面积沾湿裤子,上身穿保暖衣。绝大多数情况淌水渡河都需要穿鞋子,以凉鞋为佳。如穿登山鞋或徒步鞋,应保证水深不会超过脚踝,只会稍稍打湿鞋子为好。另外,若确定河底为烂泥,脱鞋脱袜,防止鞋子陷入泥中。

  • 解开背包腰带,一旦出现被水冲走等紧急情况时,快速摆脱。如果背包真的被冲走,可以拉住肩带以挽救,它能提供额外的浮力。

  • 必须带上登山杖或一根结实的木棍。

旱渡

旱渡,即水位很浅,可以踩着高出水深一点的石头过河。行进中需特别注意的是石头上的苔藓,以防滑脚、找到平衡、不要撞上膝盖或扭伤。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旱渡需要尽可能不打湿鞋子。图片来源:blueforce.blog.sohu.com

涉水

涉水过河,危险度很大。通常,到小腿的湍急河水,水花可能会溅起过膝盖,至膝盖深时,水花则会高过腰部,并伴随较大浮力。因此,需要慎重选择过河的地点以及方式,全程万不可掉轻心。

单人过河——若是异常湍急的河流,不建议单人过河,此外水位高过膝盖也十分危险。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单人过河正确图示。图片来源网络

  • 脸面对上游方向,以一定角度侧跨过河,避免水流冲击让膝关节弯曲;

  • 身体略倾斜入水流中,将登山杖或木棍向上游插入水中,作第三个平衡点;

  • 用前脚探路,但不要将身体全部重量放在上面,直到感觉脚下河床很牢固;

  • 不可抬高脚部,否则重心会不稳。通常是拖着步伐,慢慢移动脚步;

  • 溪中的大石头上往往长满滑溜溜的青苔,一定要避免踏在大石上。

另外,若带有绳子(长度必须两倍于河宽),还可以使用结绳的方式过河,这样会更安全。不过,它的缺点是过河后,绑在出发点的主锁与辅绳不能收回。操作方法如下:

  • 确定渡河点后,找到一颗牢固的大树或者岩石,用辅绳打意大利半结,然后挂上主锁,再将主绳穿入其中。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意大利半结打法。图片来源:wa.com.hk

  • 用扁带做一根简易的胸式安全带(制作分解图如下)穿在身上,用一根主锁将其与主绳相连,以此让身体与绳索绑定。然后,沿用上面的过河技巧渡河。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图片来源:doyouhike.net上山友“雨川”发布的《【山水有约】白云山攀岩—户外课堂》

当然,也可以携带一根胸式安全带。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图片来源:blackdiamondequipment.com

双人过河—— 分别有两种方式渡河,其中延续单人支撑过河的方式较为安全。

方法一:一人按单人支撑过河方式站立,第二个人站在其身后,同样面朝上游,稳稳抓住前面人的背包肩带,倾身给予支撑。然后,按照单人支撑过河即可。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图片来源:360doc.com

方法二:若无支撑物,两个人面对面和水流成直角站立,互相紧紧抓住对方肩膀(或肩带),两脚保持分开,以保持一个稳定的四点支撑。

此方式的关键点在于:两人都必须侧面朝着水流,若其中一人转身面向水流,另一人的膝盖很容易被水流撞击而往前弯曲。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两人过河。doyouhike.net上山友“红尘之上”发布的《水底河左支溯溪》

三人过河——有两种方式过河,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延续单人支撑过河。

方法一:第一人按照单人支撑方式站立,后面两人互相紧紧抓住前一人的肩带,两腿分开,拖着脚缓慢横渡。最前面的人用支撑物,最下游的人协调整个队伍的行进并保持队形成一条线。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图片来源:360doc.com

方法二:若无支撑物可用,三人可以形成三角互助渡河。首先,最强壮的人站在下游一边,面朝水流方向,第二强壮的人站在与行进方向背对的一方,第三个人面向渡河方向。

该方式中,随着步伐角度的调整,其中两人的膝盖易被水流撞击,需要特别控制好移动步伐和互相取得支撑。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三人无支撑过河。图片来源:doyouhike.net上山友“yfx82”发布的《户外技术之渡河篇》

结绳过河——如果水深超过腰部或虽然仅及大腿但流速很快,必须采取其它的保护性措施方可渡河,最常用的是绳索保护。记住千万不要让绳索和水流混到一起。

  • 设置保护点。在渡河点河岸找到两个牢固的大树或石头,分别用辅绳做意大利半结,然后挂上主锁,并穿过主绳。保护点起点的固定端靠近河上游,终点在下游方向。两名队员分别在两端控制绳索程度,为先锋渡河者提供保护。


    特别注意:两名队员在设置完保护点后,需要另外用一根辅绳或扁带将自己与大树或石头做绑定,以避免水流冲击力太大,一起被带入河中。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图片来源:360doc.com

  • 先锋队员过河。队伍中最强壮的一名队员,用扁带制作简易胸式安全带后,用主锁将自身套在主绳上,起到保护作用。渡河方式参照前面的单人支撑渡河。

  • 先锋队员到达对岸后,找到牢固的大树或岩石设置保护点。保护点设置方法同第一个步骤。同时,该队员需要控制绳索,担当保护者。其余队员在两侧保护者的保护下,参照先锋队员将自身与主绳相连,并使用单人支撑渡河技术过河。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图片来源:360doc.com

  • 最后一人收绳过河。该队员拆除了两边的保护点后,与先锋队员过河的方法相同,由对岸的队员提供协助和保护。

即便它看起来很平静,也足以夺走一条生命

图片来源:360doc.com

用此方法,若渡河者不慎滑倒,需要放松身体,将脚朝下游,由上图中左边的保护队员制动,防止渡河者被冲走,水流会将其以钟摆原理冲向岸边。其他注意事项如下——

  • 不要在任何一边岸上扎紧绳索;

  • 不要用坐姿拉绳索,需要给予绳索一定的灵活性;

  • 不要试图把落水的人向上游拉,他会立刻被拖到水底;

  • 不要把人紧紧地套到绳环里;

  • 不要让绳子掉进水里;

  • 除了中央绳环,绳子上不要打任何结;

意外紧急处理

被急流冲往下游——遇到此危机,请立即将姿势调整为背部向下,脚朝向下游,以仰泳方式控制方向,方可大幅提高存活机率。

若中途看到一个“拦截物”(小水坝或一堆碎石)向你靠近,需要快速调整为头先脚后的俯泳姿势。同时,努力保持在水面高处,若来到石堆上方,可以借力爬上岸。

同伴跌入水中——上岸队友可以试着用登山杖、冰斧或树枝去拉落水者。也可试着丢出漂浮物,倒如一个充满气的水袋,切忌不要冒然跳入水中救人。

过河后应对

通常,山区的水都异常寒冷,淌水过较深的河流后,大多数山友会发打冷战。因此,到达对岸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迅速升高体温:

  • 换上干燥的鞋袜以及保暖长裤,添加保暖衣;

  • 吃一些能够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例如糖块、巧克力等;

  • 努力快速行进,增加动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