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点压力算什么!看看老深圳人的生活你就舒爽了......

 shocokun 2016-04-25


如果有人问你,在深圳生活很累的,压力大,节奏快,物价高,你吃得消吗?你会怎样回答?



是的,我已经适应了适应了适应了


前段时间,一则“高学历白领夫妇卖掉深圳小两居,回乡买四套房”的新闻被朋友圈疯传。深圳一套房=武汉四套房,你换不换?据媒体调查显示,近五成人表示即便在深圳买房压力山大,也不去二三线城市发展。

是的,

虽然很累,但多数人还是更愿意坚守深圳!


“深圳虐我千百遍,我待深圳如初恋”


这里

有我们熊熊燃烧的理想,有我们无法阻挡的快乐

也有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就像下面这些老照片

让我们感受到年轻时的一股子热血


三十年前那些熊熊燃烧的理想



▲1979年1月的四级干部大会,被认为是吹响深圳改革开放号角的关键会议。不过,重要的改革人物还没有出场,大戏还没有真正上演。 


▲对外加工装配,是深圳开放的序曲。1980年,深圳就有汽车装配厂,你们信么?



▲沙头角熟皮加工厂,也是与香港的合资企业,从中英街把加工的产品运过去,出口就算完成了,这是1979年这家加工厂能存在的原因。



▲深圳还有一家夏巴汽车装备厂,这是1979年,工厂装配出第一辆汽车。(看上去像拖拉机。)当年的投资是1050万元,大买卖了。



▲龙岗皮草加工厂开业,这是全体员工合影。



▲1980年,乌石鼓石场开业,中外合资。港商从香港用汽车运来大量的西餐餐具、给中酒,还有可乐。拍摄这张照片的何煌友得到一罐可乐,一直没有喝。有人问他怎么不喝?他悄悄告诉对方,“这玩意儿怎么打开呢?”  



三十年前那些水深火热的生活


▲1983年,深圳,十二级台风,刚建好的基建工程兵住房全部倒了。


▲80年代的深圳竹子林一带的营房。今天这地儿老贵了!


▲艰难时刻,茅草,木杆,竹席……从这样的房子里也走出了很多亿万富翁。


▲这些冶建工人参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罗湖和福田的建设。



▲道路是泥泞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张是1984年之后的照片,国贸都有了。


▲罗湖桥,曾经是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备受关注的分界线,在当年也是相当繁忙和高度敏感的地方。


▲过界耕种的深圳农民回到深圳市过关接受检查。



▲罗湖?你没有看错,这里是罗湖。农民赴港耕种归来,1980年。


三十多年前那些无法阻挡的快乐


▲1982年初,深圳漂亮的打工妹。


▲1982年初,单调沉闷的打工仔生活中美好的时光。


▲80年代深圳大学的学生宿舍。


▲80年代初,大学生勤工俭学,在邮局接线,一个月最多可以得几百块,当时大学的“富翁”,基本在深圳大学。


▲80年代的大学生模特队,虽然看着有点土,但当年已经很时尚。


▲1980年,在深圳一家幼儿园(财贸幼儿园)课堂上。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应该已经是深圳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了吧。我们能想象,所有这些孩子现在能告诉我的,都是关于这座城市如何奇迹般的变化。


▲1980年,深圳一家幼儿园的孩子们。谁还记得这些漂亮可爱的孩子?他们现在还在深圳吗?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一代热血青年,

在这个移民城市扎根创造出大美深圳,

这才是一个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加 油,深 圳 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