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可不是随便喝的 | 看古人喝酒的排场

 鸣歌 2016-04-26

古人喝酒的排场:青铜器中的酒器



中国青铜器时代始于夏,盛于商,终于秦,汉代仍有余续

历经1500年之久,波澜壮阔、光彩夺目

古代酿酒业的发展使各种类型的酒具应运而生

青铜酒器主要有

爵、角、觚、觯、斝、尊、壶、卣、彝、禁等



饮酒须持器。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套青铜柉禁组合


禁长87.6厘米,宽46厘米,高18.7厘米

禁上所置酒器最高47厘米。

1901年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共13件

禁身为一长方形台座,台面有置放二卣一尊的痕迹

两侧的卣形制相近,通体两侧均有较宽的扉棱

居中的尊侈口,直腹,圈足,四面有扉棱

三件较大的酒器都铸铭文“鼎”字

据称,类似的组合存世不超过十套。该套柉禁十分完整,独一无二,为稀世之宝









饮酒和温酒的器皿,《说文解字》说:“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之所以名之为爵,是因为器皿的形状象雀,圆腹,口部前有“流(槽),后有“尾”,口缘有两柱,是为了便于取用,也有人说两柱的作用是在饮酒是抵住鼻侧,表示酒已完,腹下有三足,用于温酒。




温酒器和饮酒器。其形状也和爵相似,但无流无柱,口成两尖角形饮酒器。角原系兽角制成角后仿为铜器,故名为角,角其出土的数量较少。先秦时期的酒器往往又是礼器,用于祭祀或燕亨大典,当时人们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戌”,祭祀礼仪十分隆重,等级森严,上下用的酒器也不同,《祀记·礼器》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的规定。





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虽与爵相似但它无流无尾。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尊是盛酒备酌的器皿,常和勺合用。也有用作青铜礼器的共称。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




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





饮酒器。形状细长,底宽,腰细,大口饮酒器,口成喇叭花状,造型十分优美。有人认为其所定名为觚,是因为其四面有觚棱(觚,在古文献中,字义为方嚣)。“觚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坐在一起喝酒,极尽欢乐。





也作觵,是一种盛酒兼饮酒器,原始形状的觥,像一只横放着的牛角,下面是长方圆足,有盖,多作兽形。




盉(音禾)


一种温酒和调酒的器皿,有三足也有四足,可在火上温酒。为了调整酒的浓度,又可作调酒器,商代的早期的盉有的流口在顶上,用以增加容量,扩大受热的面积。





古代用以盛酒或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用作酒器则多为长颈、大腹、圆足。




一般为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盛行于殷代及周初。陶制的多为随葬器物。《说文·角部》:“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觯(zhì)形状最多,通行者多为圆腹侈口,圈足有盖。容三升,一说容四升。盛行于殷代及周初。




卮(zhī )是巵的简化字,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玉篇·巵部》:“巵,酒浆器也,受四升。”《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史记·项羽本纪》:“卮酒安足辞”。




彝(yí),“皆盛酒尊,彝其总名”(郭璞语)。杜预注《左传》:“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其形状长方有盖,器身有觚陵。




瓿(读去声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觞(拼音:shāng繁体: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汉晋,其后逐渐消失。




钫作为储酒器具主要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说文》一书写道:'钫方锺也,'锺是储酒器,钫亦为储酒器,钫的最大特征是钫上任何地方的横切面都呈方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