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药不能乱吃,哪些药物会导致耳聋

 宁静致远2023 2016-04-26

警惕!药不能乱吃,哪些药物会导致耳聋

耳毒性药物、耳毒性抗生素及药源性耳聋已为大众所熟知。但药物如何导致耳聋?如何有效地预防?耳鸣与耳聋的关系如何?人们却知之不详。

预防耳聋,应从预防“耳鸣”着手。内耳中的耳蜗(一个似蜗牛壳状的器官)上复盖着上万个毛细胞,它们可把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电—化学信号,再由神经传导入大脑后转换成声音,使人产生听觉。当耳蜗内毛细胞受到多种因素(如药物、噪音等)损害时,由它们转化的电化学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脑神经中转化成鸣响声,于是产生耳鸣或眩晕、口角麻木;若毛细胞继续受损,耳鸣更为发展,出现耳闷胀感、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直至产生永久性耳聋。

专家指出,预防药源性耳聋,应首先从预防“耳鸣”着手。耳毒性药物对听力的损害,开始时表现为耳鸣,继而听力下降,伴以眩晕乏力,口唇麻木,视力模糊(此即该药对听力、视力和神经等多系统均有损害),随后暂时性听力消失(瞬时耳聋),若不停药,最终致听力完全消失(耳聋)。

耳毒性药物多达十几大类、近百个品种,其中主要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大小依次为: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紫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阿米卡星)、链霉素、多粘菌类、小诺霉素(相模霉素)和核糖霉素等。此外还有多种耳毒性药物,如抗癌药奎宁和氯喹,抗癌药氮芥和顺铂,抗凝血肝素,抗结核药PAS(对氨基水杨酸钠),以及利尿药呋苯胺酸(速尿)和利尿酸等等。耳毒性药物大都同时具有肾毒性,对此肾功能不良者尤应格外注意,以免雪上加霜。

特殊人群,如小儿(特别是婴幼儿)、老人、孕妇等因病需用上述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可不用者尽量不用,可用低毒性(氮芥类)药则更佳。用药过程中必须仔细观察、体会,若出现口唇麻木、眩晕乏力、听力下降和耳鸣者,必须立即停药、或调换它药

,此为早期耳毒症状,此时听力毛细胞已轻度受损,但停药后大多可恢复。

婴幼儿、老人对耳毒性尤为敏感,他们之中有的人只用过几次药即出现耳鸣、轻度耳聋,对此应格外注意。孕妇患病用药,药物可经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极易致新生儿听力受损而致聋(先天性耳聋),故孕妇应绝对禁止使用上述耳毒性药物,除非疾病危及孕妇生命。

近年研究表明,药源性耳鸣和耳聋与“母系遗传”关系密切。即按“外婆—母亲—女儿”单向遗传。故对有此遗传倾向的家属人员用药时,应特别小心,且应追踪访问,一有耳鸣,即刻停药,并做简易法测试听力,否则必然导致耳聋这一可悲局面,遗憾终生!

最后指出,噪音污染可加重药物对听力的损害。高频率、高强度的噪音可增加听神经对药物的敏感性,由于噪音能增加内耳屏障的渗透性,促使耳毒性药物蓄积,而加重耳鸣、耳聋症状。故应远离噪音,包括工业噪音、城市噪音和家电噪音等。

作者:陆基宗(主任药师)

文章内容来源:《医食参考》

更多药食同源,食品安全,美食营养,疾病防治,减肥保健,长寿养生等专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ishicankao(长按可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