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瑞:“先学后教”应是教学铁律

 温州特教 2016-04-26

 思维碎片(81

“先学后教”应是教学铁律

文/樊瑞

“先学后教”应是教学铁律。

有很多教育者现在依然对“先学后教”不以为然,固执地认为教的效率远高于学。或者强调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基础薄弱、自学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讲,教师不教,学便不能发生。

事实上,就短时间掌握客观知识而言,假使教师讲解水平和艺术足够高,传递式地教授效率的确高于探究式学习。

然而,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对于长期学习相对比较复杂的内容来讲,却并非如此。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判断。只有学习者深度参与的学习,专注与深刻才更容易发生,也更容易发生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震撼,才更有可能有怦然心动、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柳暗花明、乐此不疲与刻骨铭心,这样的学习行为才更容易持久,这样的学习学习成果才更容易巩固。

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是区别“课改课堂”还是“传统课堂”既外显也本质的区别。我们为什么要课改?当然是因为传统课堂并不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我个人认为,对于学习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的孩子而言,只要教师的知识储备足够、讲解艺术卓越,教师单向传递的效果应该是很不错的。

越是基础薄弱、动力不足、习惯不佳的学生,越是需要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先学,适合的内容加上适合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与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辅以状态加持和方法指导,促进其参与,才有可能发生学习行为。开始学、学起来,是学进去、学得会的前提,而学得会则是愿意学的基础。如果不使其先学,而是单向灌输,学生在茫茫然中或胡思乱想、或东张西望、或左顾右盼、或恹恹欲睡,既无学习行为发生,何谈什么学习效率?

先学,也为后教提供基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不经过先学,教师的判断一定是盲目而抽象的。学生先学时,教师观察与思考的过程,就是发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也是依据最近发展区调整教学内容的高度、深度和难度的过程,还是确定教学速度的过程。

所以说,没有学为基础,便没有教的发生。“先学后教”,应该是教学的铁律。

有相当一部分不支持“先学后教”策略的人是因为误读了“先学后教”本身。

第一个误读是把“学”等同于“做题”。如果将“学”理解为单一的做题,那必然会使鲜活的课堂变得机械、呆板而了无趣味。其实,课堂有无数种形式,“学”法不止一种,思考、操作、对话、表达、演示……都是“学”,只要内容适合,方式得当,“先学”一定能自然发生。

第二个误读是把“后教”理解为“后讲”——“教”的手段只能是“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讲”其实是课堂上在最不得已之时才使用的一种方法。

“学”本身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过程,只有“独学”(独立阅读文本、深度思考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自我建构体系……)才是真正自主定向并自主控制学习深度、难度、长度、宽度和速度的学习,才是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独学”存在障碍的时候,才会有“对学”支持,同伴间的分享、讨论和彼此间的订正、补充、完善,是真实发生学习的有效行为;“对学”仍有不足,还有“群学”辅之;直到“群学”之力不逮时,才有教师拔刀相助。

教师出场,依然不是意味着“讲”的开始,“教”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指导和促进学生“学”的过程。


这样看来,教师“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原来是太小太小啦。


(2016年3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