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目青山夕照明——咏夕阳古诗词赏析

 川雪898 2016-11-30



              满目青山夕照明

            ——咏夕阳古诗词赏析

            川  雪

                             

 在古诗词写秋天的诗句中,用得较多的一个意象是夕阳。一年四季,用一天来比拟的话,如果说早上是春季,那么晚上就是秋天,而夕阳晚照则是秋天最绚丽的风景。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己亥杂诗》)夕阳山外山,到底有哪些情绪萦绕在我们心头呢?

 中国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农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跟着太阳出门去劳作,跟着太阳回家去休息,太阳回家的时候人也应该回来了。所以当家人当归不归的时候,就容易引起无尽的思念。

 这种思念最早表现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里面: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看着茫茫暮景,一个思妇想念她远在徭役中的爱人。“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她说我的那个良人啊,他出去服役了。“不知其期”,走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归期。“曷至哉”,这个时候你在哪儿呢?接着她说眼前风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全都上了架了,太阳西斜了,你看羊牛全都下来回家了,我家的那个人他到底在哪儿呢?你叫我怎么能不想他呢?这是一段平白如话、聊天的口语,但这是日暮晚归最早的歌唱。

 在秋风中思念亲人的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客居夔州,九月九日登高的日子,他悲切地写道: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九日》)

  这已是诗人的晚年,已经快要到“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时候了,但重阳节是登高饮酒赏菊的节日,他仍然勉强地喝了一杯,抱病强起去登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这里的“竹叶”指的是好酒竹叶青。诗人的身体不好,实际上已经不能再喝了,酒必须得停下来。消愁之物都没了!竹叶青既然与他的生命没了缘分,那么菊花也不须再开了。他的日子里不再有酒,他的眼前不再有花,一切寥落了。“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玄猿是黑猿,白雁又似雪,一黑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身在远方,夕阳西下时听见猿声哀号啼鸣;如此冷落的深秋,北方的雁都飞往南边了,似曾相识雁归来,那只飞来的白雁是从故乡来的吗?可曾带来了家乡亲人的音信?重阳本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但现在自己流落在异乡,弟弟妹妹们又都在何方?“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不知道亲人何在,战争催老了年华,秋意逼老了生命。这种“两相催”,这样的寂寞晚境,让一个老病之躯何以担当?读这首诗,我们想一想,诗人的心是何等的百转千回!

  夕阳对于天涯游子、边关征人来说,更是极易触发心底的乡思乡愁的。宋代词人范仲淹描写戍边将士苦役生活的名篇《渔家傲》里写道:“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以夕阳寄托无际的乡愁乡思。

 同样的思念也表现在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很形象地写出了晚秋和晚秋黄昏的景与境。深秋时节,万物肃杀,青藤枯老,黄叶落尽,被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落的一只乌鸦瑟缩着,在傍晚的静寂中,不时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这里的“老”字,既是言树木年轮之“老”,枝干之“老”,形态之“老”,又是形容秋天片叶不存的树木饱经风霜,几历沧桑的萧疏、凄凉的状态,从而透视出结句“断肠人”当时的心境和经历。“昏鸦”的“昏”字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黄昏时分;二是形容乌鸦觅食一天,黄昏时已无力、没精打采,幸好找到一处栖息之地,那昏昏欲睡的样子在游子的眼中是可怜又甜蜜的,因为它们毕竟还有个“巢”啊!  

 次句,在昏重得几乎叫人难以喘息的时候,忽现“小桥流水人家”。只见一架小桥,桥下一弯秀水,潺潺流淌,水边桥头,几间小屋错落有致,小屋上缕缕炊烟袅袅飘起,显得那么安恬、温馨。这一切使游子的眼睛一亮,但马上又黯淡了。他的孤寂与这温恬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他企盼的、看到的,恰恰是他不可能得到的!这里的“小”,并不是实写桥的大小,而是就视觉形象而言的“小”。“流水”只写水动而未闻水声,也是因水远之故。从构图上讲,“流水”又恰与“小桥”动静相对,动静相生,无声之动更显其静。“人家”一语,用得极妙,由于距离较远,又在黄昏中,房屋、人物分辨不清,只是炊烟袅绕才告诉天涯游客,那是有人居住的屋舍。这一句全为远视所见,不仅写景上有了新的扩展,而且在心理上很细微地传达了羁旅天涯者对安居家乡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

 接着现出“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在一条黄尘漫漫、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精疲力竭的马迟缓地走着。一个“古道”。让人马上想到路途的曲折而漫长,古往今来这古老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匹这样的“瘦马”,拨响了读者心中那通往遥远过去,与古人共鸣的琴弦,“瘦马”一词在全曲中的地位比较重要。秋高草长的时日刚刚过去,按理马是不该“瘦”的,但作者这里是以马自比,写马旨在托人,马瘦人更瘦。马都很难再忍受背井离乡的飘泊之苦,骑在它背上有思想、重感情的人就更无法坚持了。

 前面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在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老夫人赖婚,张生无奈上京求取功名,崔莺莺送别张生,离恨绵绵,倚楼极目: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草长堤。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这里崔小姐黯然伤神,哀怨如诉,句句未离夕阳。也许怨不得夕阳,是它的出现恰值萧杀的秋季,秋风飒飒,夕阳西坠,怎能不给人以黯淡、凄清、悲凉之感呢?这种感受是正好吻合离愁别恨的情怀的。 

 

夕阳毕竟是傍晚一道绚丽的风景,自有不少诗人抱着欣赏的态度去描绘它。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赞美了乡村夕阳西下时的天气平和、气氛温馨。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想一想那些落霞是从天边往下走,遇上了飞起的白鹭,而荡漾的秋水,从地上往远处逝,遇上了远方的长天,这样一种远近高低之间的相遇,就凝成了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景观。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长河远处缀着圆圆的落日,意境开阔雄浑,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唐代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意境阔大、壮美,抒发的是追求光明、奋发向上的情怀。唐代诗人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写得何等壮阔,何等绚丽!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感受夕阳的千古名句。不要小看这十个字。“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的这一切景象是温馨的、欢愉的;“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时光紧迫,渐渐地临近了黑暗,留下来的是悲伤、苍凉的。所以空间迷茫的温馨和时间冲破的苍凉,组合成了这些荒烟落日、几缕斜阳,组成了中国千古以来日暮情思不舍的歌唱。

 总有一道永恒的背景不变,那就是夕阳晚照。在那样的夕阳暮景之中,一切是迷茫的、一切是温暖的,迷茫如同前尘往事,温暖如同旧梦归来。

 杜甫写《秋野》:“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山晚照,壮阔辽远而又明艳醒目。唐代诗人钱起说:“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题苏公林亭》)家家的门里都有故事,人人宁静的表情背后,都隐匿着不为人知的心情。秋风晚照,把千家故事,万般心情都带出来了。“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心事无语,托付给秋山夕阳。这一半沐着柔和夕阳的秋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温馨、亲切之感。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写过“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这样的寂寥秋景,一只孤单的鸟在浩荡长天中飞过,何等萧瑟,何等寂寞!夕阳残照,光影氤氲,如寒烟袅袅升起……夕阳下的这一刻缭乱,怎不勾起人们的无限心事!

 

 如果说夕阳只是一个人的心事,那它不会留下古今这么多的吟唱。更重要的是夕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比个人心事更开阔的,是黄昏的那份庄严,是夕照里的兴衰。所以,“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唐·包佶《再过金陵》)江山的更迭,怎么能知道人间的这些牵绊呢?夕阳日日都有,但是只有心中的那种愁思,那种眷恋,来陪伴身处天涯的游子。

 唐代诗人刘长卿面对着金陵城惆怅地想起南朝往事,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一个南朝的兴衰被夕阳的光线、寒磬的声音、长江的流水这三者勾勒在一起。天上有夕阳,地上有长江,人间悠悠不断是寒磬的音响,所有这一切勾勒起来的就是惆怅南朝,这就是夕阳江山里的更迭。夕阳那么有限,长江那么无穷,时间和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更觉得夕阳苦短。

 夕阳曾经探望过多少人?夕阳曾经见证过多少事?唐代诗人刘禹锡写到金陵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曾是南朝故都,乌衣巷当年住的都是显赫望族。那些野草闲花,今天都融入了夕阳晚照。看看王谢堂前,那些呢喃的燕子,当年见证何等的尊贵典雅,如今散落都飞入寻常百姓家。岁月是这样的无情,夕阳是最好的见证!

 同样的心情,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上一眼望去,写下了著名的怀古佳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当年孙权的江山今天还能回得来吗?没有那样的英雄,江山已经黯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切走远了,但什么还在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就在芳草斜阳中,大家指指点点地说,这个地方好像就是原来南朝宋武帝刘裕住过的地方。刘裕那样一个崛起于贫寒的人,取代东晋,建立宋齐梁陈,那么这样的一个英雄,今天你还找得到吗?只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管孙权当年的英雄豪气,还是刘裕的指点江山,在今天能够找到的见证只有一个,叫做“斜阳草树”,而剩下的一切都是回忆之中了。  

 江山古今,迷茫而温柔的夕阳始终都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千年走马,江山更迭,夕阳为证。夕阳正是因为它这种特殊的审美,所以在朦胧之中,转瞬即逝,让人看到的如梦如幻,你说不清,你看见的是一段旧江山,还是一段新梦境。其实在这样的梦幻里,你能够看见的,往往有那么一种不真实的美感。一天之中最好的拍照时分,其实就是夕阳晚照。它不像早晨的光线那么强烈,它也不像正午的顶光那么平直,它有曲折,它有跌宕,它有温婉,它有朦胧。 

 夕阳照彻古今,照彻人生。每一个人在黄昏落照之中都有自己的感受,也许残阳如血永远映照在关口之上,永远照应着古今的苍茫,也永远照彻人们的心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