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说还休愁更愁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川 雪
《声声慢》是李清照于宋室南渡以后写的名篇之一。1127年,金国攻陷北宋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宋朝政权南迁,始为南宋。这一重大变故影响了当时各阶级人们的生活,李清照更是身逢国破、夫死的不幸遭遇,愁苦、伤痛是她南渡以后词作的主调。《声声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词一开头连用七组叠音字极力渲染了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写出了词人在南渡以后苦闷孤寂、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所寻觅的是什么呢?国家的安定、幸福的生活?还是美好的爱情、心爱的金石文物?这一句把国破夫死的遭遇、颠沛流离的经历所造成的精神创伤深刻地勾画了出来。词人在“寻觅”中看到了什么?只是“冷冷清清”而已。这写的是眼前景物—一到处是冷清凄凉、一派肃杀的秋色。“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的情感,由周围环境的肃杀凄清,引起了词人的凄然寡欢、惨然不乐之情。这三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将词人南渡之后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乍暖还寒”四句,通过写眼前生活叙写“凄凄惨惨戚戚”的愁情。由于天气的“乍暖还寒”,环境不佳,心情不好,以致身体不适,本想借酒御寒、消愁,可是怎么敌得过晨风劲吹呢?真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啊!“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又以眼前景物进一步叙写内心的“愁”。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之时,一群征雁闯入词人的视线,本想借鸿雁传书,然而丈夫逝世,书传何人?这死别之愁,实难用笔墨形容;再仰首望雁,似乎又是从前的旧相识,是从北方故乡飞来的吧?想到亲人死别、故乡难回,伤痛之情,怕是难用言语所能表达的。“伤心”二字,正是极度悲痛心情的概括。
下片紧承上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继续以跟前景物来叙写“愁”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处写眼前满地黄花,虽然开得很多,但已经憔悴损折了,又有谁愿去摘取呢?这里描绘的是一片花叶凋零的景象,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秋情感。“憔悴损”既是写菊花,又是自喻。急风、淡酒、征雁、黄花,所见所感皆是伤心之事,坐在窗前“独自怎生得黑”。“独自”一词勾画出了词人的孤单,“怎生得黑”更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的凄苦情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上片的“晓来风急”相呼应,点出这首词写的是一天的事,从清晨秋风飒飒写到傍晚细雨浙沥,这种秋风秋雨的渲染,更突出了一个“愁”字。“梧桐更兼细雨”,一叶知秋,桐叶早落,本已秋意深沉;再加上淅沥秋雨打在桐叶上,只能更增愁意,何况又是“点点滴滴”一直到黄昏呢?这情这景,怎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的?词的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收,是独辟蹊径之笔。前人常用比喻极言愁之多(如李煜用“一江春水”作比),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南渡后因种种不幸而产生的深沉悲愁,这悲愁具有时代色彩,含有较深广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铺叙手法,选取了一连串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秋风萧瑟、征雁南飞、黄花憔悴、桐叶飘零、细雨淅沥——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在抒情方面既有融情入景,又有直抒胸臆;全词以直抒胸臆开始,以直抒胸臆结尾,使人感到其情无法阻遏,感人至深。在语言上,全词精美清新,开头一连七组十四个叠字,声调铿锵地渲染了词的意境;下片的“点点滴滴”又照应得法,自然稳妥,无斧凿痕迹,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他词句也写得朴素清新,接近口语,使全词有自然天成之妙。
附: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满地黄花堆积,
凄凄惨惨戚戚。 憔悴损,
乍暖还寒时候, 如今有谁堪摘?
最难将息。 守着窗儿,
三杯两盏淡酒, 独自怎生得黑?
怎敌他晓来风急? 梧桐更兼细雨,
雁过也, 到黄昏、点点滴滴。
正伤心, 这次第,
却是旧时相识。 怎一个愁字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