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45:人类永生之年

 飞雪白狐葡萄王 2016-04-26

您正在阅读 OFFLINEissue7《库兹韦尔的理智与疯狂》。成为会员您将收到每周一期电子杂志,完整阅读会员专享内容。

2045:人类永生之年

2045:人类永生之年

列弗·格罗斯曼(Lev Grossman)

1965 年 2 月 15 日,一档名为「我有一个秘密」(I've Got a Secret)的电视游戏节目迎来了一位名叫雷蒙德·库兹韦尔(Raymond Kurzweil)的高中生嘉宾。他模样青涩,但却十分镇定自若。在主持人斯蒂夫·艾伦(Steve Allen)简短介绍后,库兹韦尔在钢琴旁坐下,演奏了一小段音乐。按照这个节目的游戏规则,库兹韦尔保守着一个秘密,而现场的解密小组——由一位喜剧演员和一位前美国小姐组成——必须猜出这个秘密是什么。

2045:人类永生之年

I've Got a Secret 演播室

在节目上,选美皇后的连环盘问让库兹韦尔一时难以招架,然而最终却是喜剧演员猜中了答案:原来刚才那段音乐是计算机创作的。库兹韦尔为此得到了两百美元。

随后,库兹韦尔向大家展示了一台由自己建造的计算机——它同一张书桌差不多大小,上面装着嗒嗒作响的继电器,还连着一台打字机。解密小组对这台机器无动于衷,与之相比,他们对库兹韦尔的年龄更感兴趣。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了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切斯特·洛妮太太身上,她保守的秘密是:她曾是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的小学一年级老师。

谁也不会想到,库兹韦尔在此后大部分的职业生涯中,都在继续探索他这场演示背后的深层意义。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是只有人类才能进行的活动。理论上说,如果你没有「自我」,是无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但一台由十七岁的少年建造出的计算机,竟然越界进入了人类独有的创作领域。这意味着,有机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那条原本清晰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了。

而这才是雷蒙德·库兹韦尔真正的秘密,回溯到 1965 年,并没有人猜中答案,也许当时连他本人也没考虑到这一点。但在 50 年后的今天,库兹韦尔确信,人类正在进入计算机拥有智能的时代,而且这种智能将远远超越人类的智能。当那一时刻到来的时候,人类——我们的身体、心灵和文明——将迎来彻底而不可逆转的改变。库兹韦尔相信,这一时刻的来临不仅无可避免,而且已迫在眉睫。根据他的计算,我们目前所拥有的人类文明,大约会在 30 年后宣告终结。

众所周知,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快,而且它们发展的速度本身也在加快。即是说,发展的加速度也在不断增长。

果真如此吗?千真万确。

如果计算机继续变快,快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可以想象总有一天它们将达到比肩人类智能的高度——真正的人工智能便出现了。等到这些计算机产生出自我意识,它们将能够效仿人脑擅长的任何事情——无论是速算、谱写钢琴曲,还是驾驶汽车、写书、做伦理决策、欣赏画作,甚至在鸡尾酒会上察言观色。

2045:人类永生之年

人类想象中的智能机器人 r2d2&c-3po

如果你能接受这个理念,而库兹韦尔和其他聪明人也都能接受,那么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就没有什么悬念了。从这一理念出发,计算机无疑会越来越强,它们将不断发展,直到拥有远远超越人类的智能。计算机发展的加速度也将飙升——因为它们可以将控制自身发展的权力从思维缓慢的人类创造者手中接过来。想象一位计算机科学家本身就是一台超级智能计算机,那么这台机器将会快到不可思议。它将不费吹灰之力处理海量数据,期间也根本不需要玩手机游戏来放松大脑。

未来真的就是这样了吗?也许吧。这些聪明过人的智能体有朝一日将与人类共享地球,想要预测它们的行为,无异于痴人说梦,除非你和它们一样聪明。然而现在已经有很多的预测理论:我们可能会与计算机融合变成拥有超级智能的赛博格,利用计算机扩展我们的智能,就如同依靠汽车和飞机扩展我们的体能一样。也许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克服衰老,并让我们的寿命无限延长。也许我们能将意识扫描进计算机,如软件一样以虚拟的形态永驻其中。也许计算机会向人类发动攻击,并将我们全部消灭。所有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人类将会经历一次转变,成为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某种状态。这一转变被称为:奇点。

理解奇点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虽然它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实际并非如此,它的科幻程度还不及天气预报。奇点并不是什么边缘理论,它是关于地球生命未来的严肃假说。无论何时,当人们听说具有超级智能并长生不老的赛博格等想法时,理智总会对它产生抗拒,但请你对此稍安勿躁。因为奇点理论虽然乍看起来荒谬可笑,但它的确经得起冷静、细致的推敲。

2045:人类永生之年

奇点大学

人们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试图理解奇点。由 NASA 创办的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已有七岁了,它为研究生和企业主管提供跨学科的研究课程。Google 是奇点大学的发起者之一,公司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2010 年曾在奇点大学发表演讲。价值观上的冲击使人们被奇点理论所吸引,就如同观看一场充满智慧的怪异表演,但每个人都在保持观望,因为奇点所引发的状况可能会超出人们的预期。如果奇点成真,那么它将成为继语言发明以来人类所遭遇的最重大的事件。

奇点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只是较为新奇而已。1965 年,英国数学家I. J.·古德(I.J. Good)就曾描述过「智能爆炸」(intelligence explosion)的想法。

2045:人类永生之年

I.J.古德 (I.J.Good)

让我们把「超级智能机器」(ultraintelligent machine)定义为「远远超出人类全部智力活动范围的机器」。既然机器设计本身也是智力活动,那么一台超级智能机器就可以设计出更为智能的机器来;这样一来,在某个时刻毫无疑问会出现「智能爆炸」,而人类的智能将被远远地落在后面。因此,第一台超级智能机器,将是人类最后的发明。

奇点这个词来自于天体物理学:它是指时空中所有普通物理规则都无法适用的一个点,比如黑洞的内部。上世纪 80 年代,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Vernor Vinge)将这个词与古德的智能爆炸联系了起来。1993 年,在 NASA 的一次研讨会上,文奇宣称「三十年内,我们将掌握创造出超人智能的技术。之后不久,人类时代就将终结。」

当时的库兹韦尔也在思考着奇点理论。在参加完「我有一个秘密」节目后,库兹韦尔一直在忙碌,以工程师和发明家的身份赚了不少钱。还在麻省理工的时候,他就创办了他的第一家软件公司,后来又转手卖掉。后来,他建造了第一台专为盲人设计、可以将印刷文字转换为语音的阅读机,美国盲人歌手史蒂夫·汪达(Stevie Wonder)是他的第一位客户。他在音乐合成器、语音识别等众多技术领域都有发明,拥有至少 39 项专利和 20 个荣誉博士学位。1999 年,比尔·克林顿将美国国家技术奖章授予了他。

然而库兹韦尔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未来学家:几十年来,他不断思考着人类和机器的未来,并将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在 2005 年一面市便登上了最畅销书的排行。有库兹韦尔、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和阿兰·德肖维奇(Alan Dershowitz)等人入镜的同名纪录片也在同年一月上映。(库兹韦尔已是两部当代纪录片的主角,另一部没得到他本人太多认同,但信息量更大的纪录片名为《卓越的人类》。)比尔·盖茨曾称赞库兹韦尔是「我所知道的能预测人工智能未来的最佳人选」。

2045:人类永生之年

《奇点临近》(singularity is near)

现实生活中,这位卓越人物并不起眼,书呆子长相几乎可以假扮伍迪·艾伦的亲兄弟。库兹韦尔在纽约皇后区长大,从他的讲话中仍能听出当地的口音。六十多岁的他每年要发表 60 场公众演讲。他的声音柔和,有着镇定人心的冷静。作为奇点理论最引人注目的拥护者,库兹韦尔听到过各种各样的提问,并曾无数次面对人们的质疑。他保持着温文尔雅的态度,回答这些问题时总是带着些许歉意:我也希望能为您呈现一个不那么刺激的未来,但是那些数字告诉我的就是这样,我还能告诉您些什么呢?

库兹韦尔对人类赛博格命运的兴趣始于 1980 年,最初也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当时的他想要找到用于测量和追踪技术发展速度的方法。因为如果过于超前,最伟大的发明也会遭到冷遇,所以库兹韦尔希望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公布自己的发明。「即便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技术发展的速度依然是飞快的。当你的项目完成时,世界又已经不同了,」库兹韦尔说,「这就像是射飞碟——你不能瞄准目标开枪。」他自然也知道摩尔定律,该定律指出,微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就会翻一番。这是一条异常可靠的经验法则。库兹韦尔想要绘出一条不太一样的曲线:即 1000 美元能购买到的计算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计算能力则以每秒能处理上百万条指令(MIPS)的数量来衡量。

结果显示,库兹韦尔得到的数据与摩尔定律极为相似,二者都是每两年翻一番。在绘出的图表上,二者皆为指数曲线,以二的指数倍在增长,而非规则的线性增长。当库兹韦尔将时间向前延伸至晶体管计算技术还未出现的上世纪初——也就是使用继电器和电子管的时代——曲线依然保持着可怕的稳定。

库兹韦尔随后考察了一系列其他关键的技术指标,如晶体管制造成本的下降、微处理器时钟频率的增高以及动态 RAM 价格的暴跌。他甚至还观望了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如 DNA 测序和无线数据服务成本的下降和互联网主机与纳米技术专利数量的增加。在这些发展趋势中,库兹韦尔不断发现一个相同的规律:呈指数上升的加速发展。「这些轨迹线上升的平滑程度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他说,「并且在任何时期都一样,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经济繁荣还是低迷。」库兹韦尔将这一规律命名为「加速回报定律」:技术是以指数方式加速发展的,而非线性。

当库兹韦尔将这些曲线延伸至未来时,它们预测出的发展趋势异常惊人,以至于就连库兹韦尔的头脑里也产生了认知阻力。指数曲线以缓慢爬坡开始,之后便如火箭般直冲云霄,趋向无穷。按库兹韦尔的说法,人类并没有进化出能理解指数增长的头脑。「这已经脱离了直觉的范畴。我们与生俱来的预测方式都是线性的。当人类祖先试图躲避天敌时,通常会对它在之后 20 秒内的行进路线和自身的应对方式作出线性的预测。这种预测方式实际上是固化于人脑中的。」

指数曲线告诉库兹韦尔的预测是: 本世纪 20 年代中叶,人类将完成对人脑的逆向工程。到 20 年代末,计算机智能就将比肩人类。因此库兹韦尔保守地预测,奇点将于 2045 年到来。考虑到计算能力的极大提升和成本的急遽降低,他预计,到那一年,由人类创造出的人工智能的总和,将是现存人类智能总和的十亿倍。

2045:人类永生之年

2045:人类永生之年

奇点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吸引了许多人,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纽带。对奇点感兴趣的人们构成了一种亚文化运动,库兹韦尔称之为共同体。当你决定认真对待奇点这个概念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由思想者组成的小圈子。这些志趣相投的人生活在世界各地,被称为奇点主义者。

并非所有的奇点主义者都支持库兹韦尔的观点,远远不是这样。关于奇点的含义以及奇点将于何时、以怎样的方式发生,甚至会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在奇点主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但这群人共享着同一种世界观:他们在很长的时间跨度上思考问题,相信技术改变历史的能力,对世俗智慧不感兴趣;他们无法理解人们还在过着白天为一些俗事奔波,晚上回家看看电视的日子,好像并不在乎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将要彻底改变一切。他们并不畏惧乍看荒诞的理念,认为一般人对于荒诞理念的厌恶不过是非理性偏见的例证,而奇点主义者与非理性毫无交集。当你进入他们的思维空间,你会经历一种极为倾斜的世界观。一把本体论的大剪刀将奇点主义者与普通人截然分开,奇点主义者渴望的是动荡。

除了库兹韦尔参与创办的奇点大学外,还有一所位于旧金山的人工智能奇点研究所(Singularity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PayPal 的前 CEO 和 Facebook 的早期投资者彼得·蒂尔(Peter Thiel)是该研究所的顾问之一。该研究所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奇点峰会」(库兹韦尔也是这个会议的联合发起者)。由于奇点理论高度的跨学科性,峰会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人。人工智能是峰会的重头戏,但会议也关注包括遗传和纳米技术在内的其他领域的飞速发展。

2010 年的奇点峰会在八月的旧金山举行,与会者除了计算机科学家外,还有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纳米技术科学家、分子生物学家、一位可穿戴设备方面的专家、一位急救医学教授、一位研究灰鹦鹉认知的专家以及职业魔术师兼反伪科学斗士詹姆斯·兰迪(James 'the Amazing' Randi)。会场氛围相当奇特,混合了达沃斯论坛和飞碟大会的特色:「海上家园」(seasteading)的支持者们在会场散发宣传册,号召人们在公海上建立政治自主的漂浮社区(目前大部分尝试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在会场的一个角落里,一个机器人在与它的参观者们闲谈。

2045:人类永生之年

詹姆斯·兰迪(James Randi)

2010 年的奇点峰会谈论最多的议题是人工智能,其次便是寿命延长。被大多数人视为永恒不可违抗的生物局限,在奇点主义者眼里只是一个虽然棘手但仍可解决的难题。死亡便是这样一个难题。变老就像其他任何疾病一样,想想你是如何对待疾病的?对,治疗。就像奇点主义的许多观点一样,这个想法初看起来显得非常可笑,但随着你进一步思考,它就变得没那么滑稽了。这并不是痴心妄想,科学研究正在真真切切地推动它的实现。

例如,众所周知,衰老所导致的生理退化与染色体末端的 DNA 片段,即端粒有关。细胞每分裂一次,它的端粒便缩短一些,当细胞的端粒耗尽时,便无法再进行复制,就会死亡。然而,有一种叫做端粒酶的酶类可以逆转这个过程。癌细胞之所以能存活那么久,其中便有端粒酶的作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尝试用端粒酶来治疗普通的非癌细胞呢?2011 年的十一月,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自然》杂志上发文,宣布已经成功实现这一过程。他们在一组已经出现老年性生理退化的老鼠身上实施了端粒酶疗法,结果发现,与老化有关的损伤消失了,老鼠们不仅表现出更佳的生理状态,而且还变年轻了。

奥布里·德格雷(Aubrey de Grey)是一位在全球享有声誉的延寿研究专家,同时也是奇点峰会的资深会员。这位蓄着浓密胡子、拥有剑桥博士学位的英国生物学家运作着一个叫做 SENS(Strategies for Engineered Negligible Senescence)的基金会。德格雷将衰老视为一个累积伤害的过程,他将这些伤害划分为七大类,并希望有朝一日能用再生医学去修复每一种伤害。「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将衰老视为宇宙热寂一般不可改变的观点是很荒谬可笑的,」他说,「这种想法太幼稚。人体是一个拥有多种功能的机器,正常功能的副作用所致的各种伤害都在其中累积。因此,大体上,伤害都能够得到定期的修复,就和修复古董车是一个道理。其实就看问题是否能引起重视。医学常常是这样,在你弄明白如何修复之前,任何损伤看起来都像是无可避免的。」

库兹韦尔也很重视生命延长技术。他的父亲在 58 岁时死于心脏病,父子俩曾经非常亲密。库兹韦尔遗传了父亲的易病倾向,并且在 35 岁时患上了 Ⅱ 型糖尿病。他和一位研究长寿药物的医生特里·格罗斯曼(Terry Grossman)合作,出版了两本介绍自己延寿方法的书,这些方法包括每天服用将近 200 颗药片和其他补充剂。库兹韦尔表示,他的糖尿病已经基本治愈,尽管已是 67 岁高龄,据他估计,自己的生理年龄要年轻约 20 岁。

不过库兹韦尔的目标与德格雷稍微有些不同。库兹韦尔所看重的并不是尽可能久地保持健康,而是要活到奇点到来的时刻。一旦拥有了超级智能同时又配备了先进纳米技术的人工智能崛起,它们一定可以解决与人类衰老有关的极为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又或者,人类到那时已经可以把思维转移到如计算机和机器人一样更为坚固的容器里。包括库兹韦尔在内的很多奇点主义者都认真对待这一观点:许多现存的人类最后将成为功能上不朽的存在。

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激进的理念。在《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中,诗人叶芝(W.B. Yeats)描绘了一个拘禁于垂死肉身的灵魂。为何不摆脱肉体,转而依附于不朽的机器呢?但库兹韦尔发现,与他的指数发展曲线相比,延寿理念在他的听众那里激发了更多的认知阻力。「人们能够接受计算机变得比人脑更智能,」他说,「但对于人类的寿命将被显著延长这一理念,却格外有争议。为了能够释然面对生与死,人们在某些哲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我是说,这也是我们需要宗教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很多人眼里,奇点理论整个就是胡说八道,一个不啻于虚幻的痴心妄想,硅谷版的福音故事,由某个编造离奇学说来骗钱的人提出,并以伪科学支撑的弥天大谎。但大多数严肃的批评者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计算机真的能产生智能吗?

人工智能,或称 AI 的整个领域都在致力于解答这个问题。然而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无法产生出类人的智能,甚至连电影中出现的对话式计算机——如哈尔、C3P0 或 Data——都无法实现。实际应用中的 AI 一般只能掌握某个高度特定化的技能,如解释搜索词条或是下象棋。它们需要在某个极其特定的参照框架下运行。它们无法在聚会上谈笑风生,只有在一种极为狭隘的定义下,它们才能算得上是智能的。而库兹韦尔所谈论的那种被称为强人工智能或通用人工智能的智能机器,目前还不存在。

为什么呢?显然我们都在翘首以盼着那种指数式发展的计算能力降临。但下面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即:无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如何飙升,人脑中的某些东西就是无法被电子复制。被我们称为人类意识的短暂混沌现象背后的神经化学架构,可能复杂到无法在数字化的硅元件上实现模拟和复制。在 2010 年夏天的奇点峰会上,生物学家丹尼斯·布雷(Dennis Bray)是为数不多的对超级智能持有异议的参会者,他在题为「细胞能做哪些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工作」的演讲中这样说道:「尽管生物组件的运作方式与电路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但是前者拥有大量多样化的状态。多重生化过程令蛋白质分子产生不同的化学改质,通过进一步与定位在细胞某一区间的独特结构结合,这些化学改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多样化。状态的组合激增,赋予了生命系统能够存储过去和当下各种条件信息的无穷能力,以及为将来事件做好准备的独特能力。」与这些复杂的过程相比,计算机所用的 0 与 1 数字模拟系统看起来相当粗糙。

在这些实践挑战的背后,还有许多哲学难题。假设我们真的创造出一台言行举止完全与人类相同的计算机——换句话说,一台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这样说可能不严谨,但这样的计算机应当能在盲测中冒充人类),那么是否可以说这台计算机具备与人类一样的感知觉呢?还是说,它只不过是一台极其复杂但缺乏神秘意识火花的自动机械,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而我们又如何判断呢?

即使同意了奇点理论的合理性,你仍然要面对一堆错综复杂又无法解答的问题。如果我将自己的意识扫描进一台计算机,那我还是我吗?奇点的地缘政治学和社会经济学会是什么样的?谁来决定让谁得到不朽?谁来划定有觉知与无觉知之间的界限?如果人类变得不朽,全知全能,那我们的生活还有意义吗?战胜了死亡,会让我们失去基本的人性吗?

库兹韦尔承认,奇点所带来的基本等级的风险是无法被排除的,理由很简单——我们无从猜测那种高度先进的人工智能在意识到自身是地球上的新生居民时,会选择做什么。它可能并不会与我们争夺资源。奇点研究所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人工智能在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能对人类保持友善。你不必成为一个超级智能机械人也能想明白,将某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引入自身的生物圈,是一个基本的达尔文式失误。

如果奇点必将来临,无论我们乐意与否,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一一浮出水面。库兹韦尔认为,试图通过禁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迟奇点的到来不仅绝无可能,而且是不道德的,同时可能很危险。「实行这样的禁令需要一个极权主义系统,」他说,「但就算禁止也没有用。这将迫使这些技术转入地下,而我们所倚仗的那些有责任心的科学家们,将无法得到必要的工具来为人类建立奇点防御系统。」

2045:人类永生之年

雷蒙德·库兹韦尔

库兹韦尔是一个有着超凡耐心、同时思维缜密的辩论者。他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地对批评者穷追不舍,以便细致入微地对每一条批评做出回应。

拿「计算机能否复制有机大脑的生化复杂性」这个问题来说吧。库兹韦尔认为,这根本没有争论的必要。在他眼里,血肉和硅元素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后者完全可以产生思维。对于一些生物学家所提出的观点——认为存在着一种无法被建模,或具有计算机软件无法与之匹敌的能力和灵活性的神经机制——库兹韦尔也给予了否认。他拒绝臣服于人脑的奥秘。「一般来说,」他表示,「我和批评者们争论的核心在于,他们会说,哦,库兹韦尔低估了人脑逆向工程的复杂性,或是生物学的复杂性。但我相信自己并没有低估这个挑战的难度。我认为是他们低估了指数式发展的力量。」

这样的立场并没有让库兹韦尔成为一个异类,至少在奇点主义者之中不是。他们中许多人的预测有过之而无不及。2005 年,神经科学家亨利·玛克拉姆(Henry Markram)在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的脑和心智研究所(Brain Mind Institute of the Ecole Polytechnique)开始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这项被称为蓝脑工程(The Blue Brain)的计划试图用 IBM 的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创造一个对哺乳动物大脑的数字模拟,复制到每一个神经元。到目前为止,玛克拉姆的研究团队已经设法模拟出了大鼠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单元,其中包含了一万个神经元。玛克拉姆曾表示,他希望能在十年之内模拟出一个运行正常的完整人脑。(库兹韦尔对此说法嗤之以鼻。他指出,如果这真的能实现,那么人们还得对这颗「大脑」进行教育,谁知道这究竟要花多长时间?)

按照奇点的定义,凭我们线性、化学的动物大脑根本无法理解奇点之后的未来,但库兹韦尔不断在用理论向我们描绘这个未来。他积极鞭策自己更加前卫地去思考,同时对抗着老化的身体器官给自己带来的局限。「当人们理解了持续的指数增长所蕴含的意义时,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接受,」他说道,「所以你要找那些真正接受这一理念的人,他们也认同『没错,事物正在呈指数式发展』,然而到了某个时刻他们可能也会离你而去,因为这种发展的意义实在是匪夷所思。我也一直在鼓励自己去认真对待。」

在库兹韦尔描绘的未来里,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赋予了我们在分子层面改造我们的身体和周围世界的能力。技术超速进步,每个小时都有相当于过去一个世纪所取得的科学突破出现。我们丢弃了达尔文的理论,开始掌控自身的进化。人类基因组成了需要测试和优化的大段代码,必要时甚至可以删掉重写。长生不老成为现实,除非人们自己选择去死。人类彻底征服了死亡。库兹韦尔甚至希望自己逝去的父亲得到重生。

我们能将意识扫描进计算机,进入一个虚拟的存在,或将身体置换成不朽的机器人,前往太空边缘,成为银河间的神祗。大约在几个世纪内,人类的智能将被重新设计,渗入宇宙万物。库兹韦尔相信,这是人类作为一个种族的最终命运。

或者并不一定。当那些难题得到解决之后,在计算机一片黑暗的硅脑深处,将发生大量隐秘的活动,这些活动要么一点一滴地浇灌出拥有意识的心智,要么就仍是无感知状态的更出色、更强大的迭代。

然而,一些稍小点的问题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它们就围绕在我们周围,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奇点理论思考得越多,就越发觉它无处不在,从你意想不到的角度探出头来。十年前,我们并没有一个可供 13 亿人社交的电子网络,现在我们有了 Facebook;十年前,你不会看到人们边走路边说话,同时与他们手持的联网设备确认他们所说的话和要去的地方,现在我们有了 iPhone。现在,如果把 iPhone 从你的手中拿走,然后将它放进你的头骨里,这个过程还是那么无法想象吗?

三万名帕金森氏症患者接受了神经植入;Google 正在试验无人驾驶汽车;在阿富汗,有超过两千台机器人在与人类士兵并肩作战。名为沃森的 IBM 超级计算机成为智力竞赛的夺冠,并且打败了两位前人类冠军。沃森在 90 台服务器上运行,这些服务器足足占据了一整个房间。沃森不仅答对了每一道题,但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帮助就能理解用通俗英语表述的问题(严格意义上说是答案)。沃森并不是强人工智能,然而如果强人工智能能够实现,也会是一步步累积的结果,而沃森正是这其中的一步。

一百年以后,库兹韦尔、德格雷还有其他一些人将是探索 22 世纪那个终极答案的元老级人物。与普通元老不同的是,他们将活着见证荣誉。又或者他们的理念会被认为可笑过时,陈旧得如同迪斯尼的明日乐园。没有什么比未来喜新厌旧的速度更快。

然而,即使他们对未来的预测都大错特错,至少他们猜对了当下。他们的思考着眼于长远和全局。你也许反对奇点主义者共同纲领里的每一篇具体文章,但你不能不钦佩库兹韦尔认真对待未来的态度。变化真实存在,人类正在掌控自身的命运,奇点主义正是建立在这些理念之上。库兹韦尔常举这样一个例子:相比四十年前他在麻省理工时用的计算机,现在的普通手机大小不及它的百万分之一,价格也不到百万分之一,而功能却强大了上千倍。四十年的时光过后,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就一定要远离寻常思维,或是以前人所不及的深度,去探索黑匣子里的奥秘。

译者:Lain

Copyright ? 2011 by Lev Grossm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