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这里,是如何在“江尾”昂起“龙头”的?

 369蓝田书院 2016-04-26




一江碧水奔腾几千公里,至此东入大海。上海,既处江尾,又是龙头。地处江尾的上海,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努力保证一江碧水在“最后一公里”的清澈;而作为龙头的上海,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争取率先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交通设施和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发展作出新贡献。



▲黄浦江东岸陆家嘴新貌。刘宏摄


昂起绿色发展“龙头”


站在吴淞口古炮台上,放眼望去,奔腾了6300多公里的滚滚长江水,在这里变得安静而婉约起来,依依不舍地汇入了大海。当地人说,这里是观赏长江入海的最佳地点。


如今的古炮台,是一家湿地森林公园的所在地,也是上海市民踏青休闲的好去处。不过,十多年前的这里,还是杂乱丛生的“钢渣堆场”,每天一车车冒着黑烟的钢渣从周边钢厂运来……在当地干群一棒接一棒地努力下,古老的吴淞口由黑变绿、重焕生机。


吴淞口的变迁,正是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严军看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是上海多年来持之以恒抓生态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上海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未来,上海要走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站位要高、视野要宽、有取有舍”。


巧做生态“加减法”


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棋局中,上海能做什么?


从区位上看,上海位于长江的最末端,也是长江生态保护的“末梢”。长江受污染时,上海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反之,上海也是长江生态改善的直接受益者。不仅如此,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最发达、配置资源能力最强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更要成为长江生态保护、流域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和贡献者。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迅速,但高强度开发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整个经济带土地、能源、水资源开发水平均超过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消耗强度。


“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同样也是上海必须面对的严峻命题之一。目前,上海全市的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46%,这在国际上也是非常高的水平了!”严军说,近年来上海划定了长江岸线的生态“红线”,在环境治理和生态改善上做了很多工作。未来,上海还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里巧做生态“加减法”,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表率。


始于2002年的崇明生态岛开发,是上海生态“加法”的重要一笔。作为成功范例,崇明生态岛建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入绿色经济教材,向全球42个岛国推荐。然而,开发过程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困扰当地干群的一个最大疑问,仍是关于保护与发展的老问题——别人经济总量比我们大、工厂比我们多、楼房比我们高,我们就这么栽栽树、种种草,能有发展前景么?


质疑在生态品质的提升中逐步消散,崇明的好空气、好环境换回了老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事实上,优良的生态优势正成为崇明发展的新优势。在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冯琦看来,生态岛建设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样板可参照,之所以崇明岛能实现优势转化,得益于生态思维的创新,未来崇明生态岛建设将释放出更多的“生态红利”。


做生态“加法”不易,做生态“减法”更难。上海拥有104公里长江岸线,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重化工企业的投资目光。对此,上海的回答斩钉截铁:凡是产业导向、能耗水平和环境评价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再赚钱也不要。


“不仅如此,上海在产业选择上还要服务整个流域的发展,一方面要避免出现重复投资,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产业互补和递进。”严军说。


重构空间“还江于民”


在寸土寸金的浦江两岸,没想到当地干群谈得最多的,竟是“留白”二字。


徐汇滨江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岸线最长、用地最完整的地区。这条与世博后滩、浦东前滩隔江相望的江岸,曾是上海最重要的仓储基地和工业聚集区,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水泥厂等众多企业,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徐汇滨江承载着打造国际一流滨水城区的目标,既要‘还江于民’,实现公共空间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也要打造一个文化先导、产业主导的高端现代服务集聚区。”上海徐汇滨江地区综合开发建设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忠辉说,作为上海市确定的六大功能区之一,徐汇滨江在开发上坚持谋定而后动,要为未来发展适当“留白”。


在上海西岸开发(集团)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韩瑞强看来,适当“留白”,意味着不急于开发,强调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中去,“我们不是‘一拆了之’,而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东西,当年的飞机跑道、旧厂房、枕木等都被巧妙运用到了重建之中”。


在浦江对面的东岸,一场面向全球青年设计师的方案征集活动正在举办。“传统由政府收储土地再入市的开发模式,现在看有些过于简单了。我们‘开门’征集方案,就是为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规划。”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卫中说。


“还江于民”,适当“留白”,正让浦江两岸绿起来、亮起来。在上海,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已从过去的“一双鞋”“一张报”大小,逐步扩大到“一张床”“一间房”。如今,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一处约超千平方米的绿地,遍布全市的158座公园及总面积26平方公里的环城林带,让市民真正感受到了绿意围城的惬意。据统计,目前上海的人均“绿色财产”已超过了东京、大阪等国际大都市。


“我们希望这座城市不是所谓大刀阔斧‘干出来’的,而是通过发展自己‘长出来’的。”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这或许正是新常态下上海谋求绿色发展的最好注脚。



▲黄浦江西岸风景。 (资料图) 


谋划绿色发展的新棋局


破污染之源,立生态之旗。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同样肩负着绿色发展“新龙头”的责任与使命。


去年3月,上海正式启动了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较前五轮相比,新一轮环保计划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力度更大,预计总投资额达1000亿元。事实上,上海近年来通过持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生态环境“减负”问题得到了明显改观。


数字显示,上海已连续13年环保投入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3%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已连续9年稳定保持在85%以上,曾因工业污染而变黑变臭的中小河道基本焕然一新,长江、黄浦江、苏州河等水系水质保持稳定。


作为上海传统的石化工业集聚区,金山区也是“十三五”上海环保“短板”所在地。为彻底解决隐患,上海市为金山区量身定制了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其采取的“按日计罚”等举措,倒逼企业在每个生产环节上都要进行环保改造和技术升级。


“尽管产品市场热销,但在环保新机制下,我们还是主动停掉了使用20多年的老旧生产线,提前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当地某大型化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吐槽”:一开始也有想法,但从长远看是理解、支持的,生态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


与金山不同,宝山区的邮轮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压力。据估算,一艘邮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当于2200辆汽车。“新兴产业绝不能制造新的污染!为此,我们在码头建设了全世界最大的邮轮岸基供电系统。”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农说,今后,邮轮靠泊后,绿色能源将彻底取代传统燃油,真正实现了零排放。按照计划,洋山港、外高桥港等核心港区将在明年实现岸电系统全覆盖,停靠船舶的排污将大幅下降。


当然,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上,上海有过经验也有过教训,治理了数十年的苏州河至今仍牵动着很多老上海人的神经。对于长江而言,如用时间来衡量,十年的污染或许要千百年来恢复;如用经济来计算,一元的产出或许要五元、十元的投入来弥补。大账与小账之间,长远未来与短期利益之间,上海正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作出回答。


一子之动,全盘皆活。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已吹响,上海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高水平的开放,谋划绿色发展的新棋局。


大格局中谱写绿色精彩


通江达海,出海门户。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化程度看,还是从城市规模和能级考量,上海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然而,“龙头”是荣耀,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数位上海智库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多年来上海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的定位一直没有变,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下,上海必须充分把握这一国家战略带来的新契机,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格局中谋篇布局。



黄浦江岸一角。记者管培利摄


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成色”


“东有迪斯尼,西有梦工厂。”在上海徐汇滨江的一片工地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梦工厂、兰桂坊和华人文化产业基金联手打造的东方梦工厂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建成后,它将与浦东迪斯尼乐园遥相呼应,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新一极。


更令人期待的是,随着西岸艺术中心、龙当代美术馆等项目的陆续建成开放,徐汇滨江将成为融合文化传媒、创新金融、综合商贸等特色产业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或将改写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版图。


在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冯琦看来,将过去盘踞在江岸的老码头、旧厂房等业态搬出,取而代之的是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新产业,不仅实现了公共空间的“还江于民”“还绿于民”,重构了生态廊道,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谓多赢之举。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加之各城市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同构与无序竞争的现象广泛存在,从根本上影响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为此,上海提出协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目标,通过探索跨行政区、开放式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创新要素在长江流域自由流动,使创新真正转化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上海还提出深化长江流域园区与产业的合作,大力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严军表示,一方面,在总结上海产业园区跨区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沿江园区合作的常态化;另一方面,加快上海的金融保险、融资租赁、航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向长江中上游拓展延伸,深化区域旅游等产业合作,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沿线园区和产业发展的能级。


周冯琦认为,上海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必须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而在产业选择上,更要立足长远、有取有舍。目前,上海正按照“提升优化一批、梯度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思路,优化存量,化解过剩,继而实现产业转型。


“只有将生态环保作为开发建设的‘硬杠杠’,节能低碳作为项目引进的‘高门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真正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主流。这一点上,上海走在了前头,未来仍须继续领跑。”周冯琦说。


自贸区探路“双向开放”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长江历来被认为是一条“黄金水道”,依托这一黄金水道,形成东西互动、协调发展、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新格局,既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也可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近期的一份调研报告提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上海应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着力推进海关监管创新、航运功能拓展、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推动长江经济带“互通互联”建设,不断深化长江流域改革开放。


去年以来,上海围绕现代集疏运综合体系建设目标,全力推进“水陆空”建设,着力完善长江经济带最后一环,与长江流域省市携手提升“江海直达”效率。上海还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与沿江省市共建长江经济带,在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的基础上,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深化沿江港口协作联动,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加强长江经济带统一市场建设等。


与此同时,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向纵深推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正在长江经济带流域得到推广与共享。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并推动长江经济带流域实现了通关一体化改革全覆盖,形成了安全、高效、便捷的口岸管理体系。据统计,2015年由上海口岸完成的进出口货物总值达6.8万亿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27.6%。


“改革创新正成为更深层次的引领。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多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方面的集聚辐射效应正不断显现。”严军表示,下一步,上海将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加强联动协作,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产业行动水平,不断释放自贸试验区在创新上的实践优势、在要素集聚上的平台优势,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环境优势。


合力探索协同发展新机制


从水生态治理到航道开发利用,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统一市场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仅靠单个城市去推进,既不现实也不会成功。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大课题,除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外,还需要建立利益协调共享的合作机制。”周冯琦坦言,唯有形成了“共同体”机制,才能有效发挥出顶层设计的作用。


这一观点得到了严军的认同。他认为,要把行政协调机制真正转向利益协调机制,首先要加强长江经济带的规划衔接,着力建立起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据悉,长江经济带现有的协调机制主要包括长三角联席会议、长江黄金水道推进工作机制、长江经济带城市协调会等。借助上述机制的运行平台,加强与相关部委的联系合作,建立省际合作交流对接,可有效统筹协调长江经济带在规划、政策和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作为生态及可持续发展专家,周冯琦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作平台。“上海作为水资源受益方,一方面有能力为上游地区提供必要的生态补偿,另一方面对长江水资源也有着更高的质量要求。‘十三五’期间,上海要主动开展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的研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上海还应发挥好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探索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用市场化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周冯琦说。


严军认为,发挥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优势,为区域发展提供绿色金融支持,这是上海独具的优势之一,此举将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统一市场的建立。他建议,应研究设立长江开发银行或长江发展基金的可行性,扩展长江经济带与国外金融市场的联通互动,发挥好上海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夯实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支撑。


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从来就不是孤立的问题,尽管长江经济带各段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线没有变。如今,千帆竞发春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龙头”上海已做好准备,将舞出更多精彩与辉煌。


一江碧水东入海 生态发展天地阔 

 

近日,《经济日报》采访组深入上海市宝山、金山、崇明等区县实地探访,看这些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哪些实际举措和创新方法。



绿色金山满目春。陈嘉珺摄 


宝山区:

守护江水资源 彰显特色远航


在离长江入海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湿地公园——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这里绿草如茵、树木环绕,水鸟不时驻足停留,市民三三两两结伴游玩其中;站在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江边,向西北方向眺望,能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内不时有巨大的邮轮停靠,白色的轮廓在蓝天下鲜明夺目……


绿色的湿地、白色的邮轮,这“一绿一白”是上海市宝山区积极践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宝山区近年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老工业区转型、大力发展邮轮经济的成效。谁能想到,如今诗情画意的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曾经只是一个既浪费土地资源又污染周围环境的废弃钢渣堆场;谁又能想到,2011年10月才开港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稳居亚洲第一大邮轮港。


上海市宝山区紧邻长江入海口,一江碧水奔腾几千公里,行至此处即将汇入大海,如何在这关键的“最后一公里”,既保证长江水的干净安全又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宝山区曾是工业基地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基地,重工业比重大。近年来,宝山区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老工业区转型,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去年,宝山区着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转型76个项目,盘活土地1700亩,造纸、电镀、水泥、冶炼等4大污染行业整体退出宝山,并完成了193台燃煤(重油)锅炉关停和清洁能源替代工作。这一系列措施拓展了产业升级空间,为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十三五”期间,宝山区还将积极探索老工业区转型,全面启动吴淞工业区整体转型。


为使老工业区的转型能与产业业态调整有效结合,宝山区近年来着力加强了“区港联动”发展,尤其是加强了国际邮轮港的建设。


走进巨型邮轮停靠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立即就被忙碌的气氛所感染。来自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或是正忙着办理登船手续,准备出国游玩,或是刚从国外游玩回来,正提着大包小包下船。据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农介绍,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去年接靠邮轮279艘次,占全国市场的50%,接待出入境游客152.5万人次。世界豪华邮轮海洋量子号去年实现首航,开启中国邮轮“量子时代”。


依托邮轮港,宝山创立了“上海邮轮旅游节”,举办了“中国邮轮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承办了“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发起成立“亚洲邮轮港口协会”。同时,宝山区与口岸联检单位、吴淞口邮轮港与韩国济州、釜山、仁川、江原道、全罗南道五省(直辖市、特区)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宝山搭建并推动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邮轮行业交流平台和市场推广平台。


前段时间在美国举行的2016全球邮轮产业大会上,宝山区委书记汪泓作了“携手共进,谱写国际邮轮产业合作新篇章”的主题发言,汪泓认为,“上海邮轮产业引领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邮轮版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山区抓住了全球邮轮经济向东转移的契机”。


“邮轮经济让原来以生产型、运输型为主,以解决交通为主的枢纽港,转变成为一种度假经济、体验营销、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汪泓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水系、路系、航空线路四通八达,长三角地区的消费理念、收入水平也能够支撑其快速发展,“我们将其纳入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纳入到滨江、邮轮以及生态相互辉映的战略举措中”。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宝山区将加快推进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国际知名、亚洲一流的国际邮轮母港。


邮轮经济对宝山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明显。在邮轮旅游的带动下,周边餐饮、住宿、商业、交通等行业纷纷受益。据介绍,宝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去年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10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0亿元。宝山还引进了不少邮轮相关企业,邮轮母港企业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另外,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后续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建成后,接待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带动效应也将更加明显。“十三五”期间,宝山区将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坚持“区港联动”,完善地区规划,大力推进以邮轮港为核心的邮轮产业、商务会展、科创研发、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


为减少停靠港口的邮轮对港口和长江的污染,实现“绿色港口”建设目标,邮轮经济自身也在升级换代。《经济日报》记者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内注意到,紧靠邮轮的岸边有一组巨大的集装箱式白色设备,据王友农介绍,这是港口正在推进的岸基供电项目,项目建成应用后,将实现停靠港口的邮轮污染零排放,进而实现打造服务低碳经济和生态环保的绿色样板港的目标。


3月末4月初,正是樱花烂漫开放之际。每逢周末,位于宝山区的顾村公园里总是人头攒动,有超过10万的市民和游客来此赏樱游玩。此时,顾村公园内1.2万余株樱花迎风开放,形成粉色的花海,市民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聊天、拍照,尽享欢乐。


为切实增强市民的生态获得感,宝山区近年来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从绿地、空气、河道、污水等方面,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去年,宝山区实施了顾村公园二期等绿化工程,新建各类绿地152.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3平方米,全区绿化面积达到5182公顷;积极强化水环境整治,去年骨干河道整治率达78%,城镇污水纳管率达90%;全面推进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全覆盖,提前完成污染总量减排指标及国家重点减排项目。未来,宝山区将增加地区级大型公共绿地,加大重工业区转型中生态修复和绿化建设力度,提高绿视率和百姓绿化感受度。


为保证一江碧水顺利汇入大海,未来五年,宝山区将着重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源地保护,全面关停清拆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污染源;加快推进河网水系综合治理,改善区内河道水质,提升河道生态功能;至2020年,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整治10公里,骨干河道疏浚55公里,完成生态修复与景观河道建设25公里;全面消除重污染河道,主要镇级以上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主要镇级以上河道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力争达60%……


紧邻长江入海口的宝山区,在保护发展理念引导下,将航向更广阔的海洋……


崇明县:

牺牲暂时利益 咬住生态目标


到东滩观鸟、用风能发电、举办环岛国际自行车赛事……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上海崇明已经成为上海的“天然氧吧”、长三角的宜居城市。



崇明区竖新镇仙桥村美丽乡村风景。(资料图) 


崇明,位于长江口,面向太平洋,拥有优越生态环境和丰富自然资源。上世纪九十年代,崇明就已经开始逐步探索生态发展的路径。2006年1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的《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为崇明绘就了一幅世界级生态岛的美好蓝图。10年来,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意义、贡献和成效已经在公众中逐步形成共识,也为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如今,崇明正式提出“生态+”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


“崇明生态岛建设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咬住目标不动摇。”这是崇明自上而下形成的共识。


在自然生态方面,崇明通过湿地保护、监测、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了“西滩湿地保护与开发双赢模式实践区”和“东滩湿地生态保育与修复示范区”,为国内外湿地保育和修复提供了借鉴;崇明还通过开发岛屿生态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建成了崇明岛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平台,推进了崇明生态环境预警监控体系的完善。


在人居生态方面,崇明集成建筑节能、资源循环、智能化调控关键技术,实现了崇明陈家镇生态示范楼综合节能75%、资源循环利用60%、可再生能利用50%,形成了岛屿生态建筑的适宜技术体系;此外,崇明还通过低成本民居改造、节能集成技术、生态河道技术以及生态鱼塘与种养技术的应用,打造了崇明生态瀛东村。


在产业生态方面,“拒污”动真格,凡是产业导向、能耗水平和环境评价不符合生态岛建设要求的,一律拒之门外。近几年,崇明为保护生态环境将几十亿投资项目拒之门外。与此同时,崇明近年来还相继关停了近200家不符合生态岛产业定位的企业。另一方面,崇明以发展生态农业技术为基础,建成了适于崇明农田环境的土壤修复、病虫害防治,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并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建立了低碳、低成本、低养护、高效益的生态林产业发展的模式。


在生态岛建设的过程中,作为上海“后花园”的崇明,已经成为上海今后发展的战略要地。“崇明生态岛建设为上海新世纪发展预留了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战略空间。”业内专家认为,10年来,崇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尤其是沪崇苏大通道开通后,凭借其区位优势抓住新的机遇,发展更为迅速。如今,崇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自然资本不断增值,越来越凸显出它的战略地位。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家宽表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是自然生态健康、人居生态和谐、产业生态高端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岛屿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和国际综合竞争力。


崇明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用新思维审视和谋划生态与发展的问题,创新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成熟的生态发展模式,坚持生态立岛,实现生态兴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崇明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崇明看来,“生态+”是一个全新的名词、是一个崭新的发展理念。崇明提出“生态+”发展战略,一是得益于崇明10多年生态岛建设奠定的良好基础,二是站在未来发展的维度,实施“生态+”发展战略,能将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对于生态崇明而言,“生态+”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发展之路,不仅可以“+产业”,也可以“+社会建设”,“+生活方式”转变……“+”的内容,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能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不妨描绘一下未来,”崇明县委书记马乐声说,“如果你问我,生态岛建设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我想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在岛上的人们能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农产品,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


金山区:

营建绿色环境 产业同步转型


“今年,全区将实施整治项目280个,较去年翻一番还不止”“‘环保警察’的率先亮相,将成为金山区环境治理的一个大招”……不久前,上海金山区召开“环境综合整治情况通报会”,金山区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直面居民代表、网友代表和新闻媒体,一一介绍去年环境综合整治的进度和今年的目标任务,并坦陈当前环境整治与产业转型的重点问题。“对于金山区来说,目前最大短板之一,就是环境综合治理和产业转型的能力亟待提升。”金山区委书记李跃旗表示,今年金山区将一个个“硬骨头”啃过去,同时还将着眼长远,建立系列长效机制,造就更高水平的“绿水青山”。



▲黄浦江西岸风景。(资料图)


以往,金山区给人的印象就是“化工+农业+远郊”,没有主打产业,都是一些小、散、乱项目,这些散乱产能既对环境造成破坏,也给产业转型升级造成障碍。


在压力面前,金山人痛定思痛,开始重新思考区域定位问题。打开地图会发现,金山区南濒杭州湾、与舟山群岛隔海相望,西与浙江省平湖、嘉善接壤。因此,金山区虽然是上海的远郊,却是连接长三角地区的要冲。尤其是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嘉绍大桥的相继通车,金山成为连接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和上海南翼辐射长三角的“桥头堡”。这让金山人豁然开朗,在谋划新一轮发展之际,金山区力图在产业选择、环境治理上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探索出一条基于生态文明要求的地区发展道路。


在环境整治方面,面对当地居民对于改善环境的强烈要求,去年下半年以来,金山区重点聚焦化工产业核心区金山二工区,生态整治区金山卫镇、漕泾镇、山阳镇、石化街道,以及辐射区朱泾镇、张堰镇的三个点,全力开展了整治行动。今年,金山区仍将重点聚焦化工产业核心区、生态整治区、辐射区及市级重点,全年将实施整治项目280个,较去年增幅超过一倍。这当中,包括企业关停项目71项、废气深化治理项目26项、关闭126家畜禽养殖场、重污染河道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13项、造林2000亩等。


“今年内,一支‘环保警察’队伍,将率先在金山亮相。”据介绍,为了聚焦“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薄弱”的短板,金山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目前,该区正在编制、资金等方面积极筹措,拟成立“金山公安分局环保支队”,为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专业执法力量。“到今年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异味扰民情况有所缓解,‘五违’顽疾明显改善;到2017年底,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异味扰民情况明显改善,黑臭河道全面消除……”在阐述金山区环境整治目标的同时,李跃旗不忘补充,到去年底,金山共排摸出了近1000万平方米的无证建筑,将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整治。


一手抓环境整治,一手抓产业升级。如今,金山针对以往的短板,重点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智造金山”为目标,努力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创新实践区和示范区。比如农业作为重点产业,将走“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之路,并力图让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通过引入电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互联网手段,推动“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此外,金山还将以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创意印刷、生物医药等八个产业为发展重点。


金山区正用实际行动阐明,一个地区的转型发展,必须更好地对环境负责、对群众负责、对未来负责。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郑波、吴凯、顾阳、李治国、管培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