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微·独家】老友记——小红房的前世今生

 panggxj 2016-04-26


在警院有一栋建筑叫做“小红房”。它的名字不像训练馆、图书馆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建筑的功能,也不像侦查楼、刑技楼带有明显的公安专业色彩,但当警院人喊出“小红房”几个字时,总是带着一种特殊的亲切和温情,像是在称呼老友。或许对于近两年入校的警院人来说,小红房苏联式的建筑风格、古拙而精致的砖瓦,加之在树林掩映之下常年紧闭的房门,让它看起来愈发神秘。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学院的校址由沈阳市南八条地区(现和平区南十一马路)搬迁至塔湾街。而在此之前,小红房便已经在现有位置上建成。时至今日,与小红房同时期的警院老建筑均已不复保留。可以说,小红房是仅存的见证警院多年风云历程的建筑。


从我院建校至9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小红房大部分时间都履行着卫生所的职能。四十年间,默默守护着警院学子从警路上的身体健康,这也是小红房门顶上红十字标识的由来。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至1986年,随着学院国际交流工作的发展,小红房曾被短暂用作外教招待所。两名外教生活工作在那里,很多同学都对和外教一起看86年世界杯的日子记忆犹新。




时至1991年,学院卫生所转至现大学生活动中心(小白楼)位置。伴随着那个年代“全民经商”的风潮,小红房曾成为学院企管办下属单位宝石公司的办公地。后来,小红房中厅成为服务学院师生的校园便利店,而小红房南侧在一名食堂老师傅的承包下开办了一间快餐店。在那个时候,时常有调皮的同学在半夜溜出寝室到这里大快朵颐,让队长们哭笑不得,这也算是小红房中发生的一桩趣事。


90年代后期,学院改变了校园便利店的经营方式,改为对外承包、自负盈亏的形式,小红房相应增设了彩照扩印、公用电话等服务。打电话不必再远赴塔下,这缓解了许多同学的思乡之苦。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学院实行全封闭管理,小红房的便利店承担起为在校师生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活物资的重任。直至2004年,现学生食堂建成,校园超市搬出,小红房才告别了它人气最为鼎盛的时期。其后,随着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小红房短暂地成为学院团学活动基地,还曾容纳了一众舞蹈爱好者。后来,小红房也曾长期作为学院物资仓库。

2006年,小红房迎来了久违的老友,学院1982年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毕业20周年重返母校。曾经在警院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再会之时却发现母校已经换了新颜,而唯一不变的,正是那默默守候的小红房。此后,当一届届的毕业生归来,总是深深凝视着小红房墙上依稀的光影,“把小红房留下”成为了诸多校友共同的呼声。



2014年10月,学院着手筹备小红房翻修事宜,并于2015年7月完工,目前小红房依然处于部分开放的试运营阶段,主要用于外警培训、来宾接待,并在不远的将来,承担起文化交流、小型学术研讨等文化沙龙的作用。


小红房中还将添置许多关于警院的老照片、纪念品等。作为学院仅存的老建筑,尽管时光荏苒、人事变迁,它始终以最初的姿态伫立于此。它始终不忘自己存在的意义,那便是服务于一代又一代警院人。在历史变幻中,它是警院情怀的载体,是警院精神的纽带。



如今,当我们将与小红房度过的春夏秋冬收进心底,我们感受到的是一段绵延不断的历史和景致;当我们将自己与小红房装进一个镜头,警院便又多了一段温暖怀旧的光阴故事。



感谢离休干部薛文信、校友会秘书长马玉山、后勤工作处处长薛秉华为本文提供素材。


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