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历史文化古迹

 yzsr273 2016-04-27

      第三篇 了解山西的历史演进和文化遗产

    山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侯度遗址”证明,远在一百万年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中华文明的许多传说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这里。相传嫘祖在山西夏县养蚕织绸,黄帝在山西安邑钦定衣冠。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曾建于此。而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的“桐叶封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开始了山西独特地域文化的进程。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山西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和灿烂辉煌,并影响深远。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因此山西被称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一)、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一、最早的人类活动所,地下遗址发现:  

    全国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遗址200处,山西有157处,主要以芮城西侯度文化和匼河遗址为代表。根据地磁测定,西侯度遗址的地层年代距今约180万年,早于元谋猿人约10万年,由此证实,170万至180万年前,我国北方和南方已有直立人的活动,同时也证明山西南部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芮城匼河文化的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出土了大量石器的工具及动物化石,专家们初步断定是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与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人有对应特征,还有迹象表明,后来的丁村文化是由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发展而来。

    人类由猿人跨入早期智人的时间大约在十几万年前,以襄汾丁村人和阳高许家窑人命名的文化,是我国旧石器中期最有价值的典型遗存。丁村遗址发现的大量石器表明,13万年前的丁村人较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有了明显进步,人类在体质上也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丁村人是北京猿人向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环节。许家窑文化距今大约十万年左右,是中国旧石器时期石球最多的一处遗址。

   山西旧石器晚期遗址分布更广,内容更加丰富。在距今约27500至三万年的朔州峙峪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有大量的石制品和各类动物的牙齿和用火遗迹,同时还发现了石镞。石镞的发现,意味着峙峪人已经在使用弓箭,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弓箭。数百件表面刻有人工痕迹的骨片,说明峙峪人可能开始了原始的雕刻艺术。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吉县柿子滩遗址上,有两处岩画被视为人类最早的艺术珍品。

    山西也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区域,在上千处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窑。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遗址中,出土了属于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义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乐器。研究成果表明,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相当于古史的尧舜时代。

二、山西南部的古唐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时代最灿烂的光芒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三大中心区之一。据文献记载,古唐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晋南的汾、浍、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颍水流域,乃至关中平原。从上古五帝的唐尧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文明进程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有助于早期夏文化的确认和突破。

陶寺出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一批壶、瓶、盆、盘、豆等彩绘陶器,其中的彩绘蟠龙陶盘,被认为是集合了中原诸部落图腾而成的华夏中心区域的徽标。

二是成批的彩绘木器,有案、几、俎、匣、盘、斗、豆、鼓等多种器物,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状况。

三是一批农具,几座水井,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突破了水源的限制,活动范围更加扩大。

四是一件含铜量近98%的铜铃形器,证明当时人已掌握了冶金技术;居住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壶,陶器的壁上有毛笔朱书文字,结构与甲骨文同形字十分相似,这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毛笔朱书文字。

五是在陶寺千余处墓葬中,反映出明显的等级或阶级差别,五座级别最高的大墓中,出土了鼋鼓、特磬类的礼乐器,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同类乐器珍品。

    陶寺文化向世界表明,此时中原大地已经萌生或正在形成象征着国家形态的礼乐制度和阶级差别,标志着当时的山西晋南地区正在放射出华夏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光芒。 

 

1、唐尧典籍: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传说他曾先后受封于陶地和唐地,故号陶唐氏,尧是他的谥号,是史载我国上古五帝之一。其活动年代,推断约在四千二百年前左右,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即部落联盟时期。尧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

    据尚书《尧典》记载,尧登位时正值年富力强,十六岁由唐侯升为天子,在位七十年,禅位后八年而终。帝王世纪云: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在今定州,后徒晋阳。郑氏诗云:太原晋阳,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则尧都之,在今临汾明矣。

    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记载, 尧是黄帝玄孙, 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 本名放勋。据说人文初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以后,黄帝的曾孙帝喾登位。帝喾死,放勋的长兄挚继承帝位, 挚只在位九年,就被各部族废除,大家一致拥载挚的弟弟放勋做众国的首领,这就是尧帝。放勋十五岁时被兄挚封为唐侯, 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 发展农业, 妥善处理各类政务,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 而且得到大多部族首领的赞许。可是帝挚却没什么突出的政绩, 各部族首领也就亲放勋而疏远挚。帝挚九年, 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 放勋即帝位, 帝号尧, 因初封于唐, 即以唐为朝代号,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 后人称为唐尧。唐尧即位后, 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为政勤慎俭朴, 定历法, 施德政, 抗天灾, 建国制, 选贤能, 政绩卓著。

    定历法:唐尧当政初期,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 百姓常耽误农时, 因此尧组织专人总结前人经验, 令羲、和两族掌天文, 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来推定时日, 测定四季, 以月亮一周期为一月, 太阳一周期为一年, 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六天。

    《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井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

    施德政:尧当政后生活依然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 尧听到鼓声立刻接见, 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 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 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 如来人愿去朝廷, 看守人会给予指引。

    建国制: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 非常松散, 不利于统一管理,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选贤能传位:尧年老后,因子丹朱不肖, 不能为国家牟利,便放弃传位儿子想法,为找到贤者继任到处寻访, 问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四岳荐舜, 谓舜至孝, 对迫害他的父亲、继母仍孝顺无二心, 与邻里相处和睦。尧以二女嫁舜观其内德, 使九个儿子与舜相处观其外行, 以考察舜的品行。又命舜摄政“纳于百揆, 宾于四门”验其才能,最后叫他“入于大麓”让烈风骤雨和虎狼虫蛇考验他的勇气,舜逐一通过考验,尧最终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舜。 成为天下美谈。 

     2、虞舜传说: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舜又称虞舜,名曰“重华”,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当时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舜不但有卓越的才干,而且在各方面都有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

    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祭祀上帝、天地四时,山川群神;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服丧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天下诸侯都去朝舜而不理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无法推卸人心所向,遂继续统领天下。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同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

    3、大禹启夏: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在传说中,禹的家世比较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事业,并改堵为导。大禹治水勋劳卓著,“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受到普天下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帝舜就将他确定为继任人选,禅位于他。据说禹也像舜一样,曾让天下于舜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禹的都城,传说非一。晋代皇甫谧说,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平阳是尧时旧都,即今山西临汾市,晋阳为今太原市,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人多信禹都安邑之说。
    禹为天子,其传说以节俭为特色。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由他的饮食菲薄,衣服粗恶,宫殿卑陋,自奉甚为俭约,但对朝政大事、国计民生丝毫不加吝惜,祭祀办得隆重,礼服十分美观,更注意水利,特别尽力修整田间沟渠,以利农业。可见节俭是为了治国安民。禹的时代,天子的权威似比尧舜时更大。传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声势可谓浩大。禹不但大会诸侯,而且还有对诸侯的生杀之权。《韩非子·饰邪篇》说:“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禹在年老时,选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死,禹后来东巡死于会稽,授政于益。益让天下于禹子启,诸侯都去朝见启,启遂登上天子之位。但另有一个传说,是禹传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益要与启争夺最高权力,结果失败被杀。无沦如何,从禹启传承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禅让制终结,表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基本结束,奴隶制国家形成。禹是部落联盟阶段的最后一位英雄人物,也是世袭王权时代的第一位君主。

三、晋国时期开始形成独特的山西文化特色,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意义深远。

    山西地区有确切史籍记载的历史始于晋国,晋国的前身是古唐国,古唐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尧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诸侯,叔虞受封唐地。周武王之子叔虞出生后因掌纹像虞字,就起名为虞。《吕氏春秋·重言》记载: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弟于唐。历史上把周成王封其弟叔虞到唐尧之地的事件称为“桐叶封弟”。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唐国号为晋,晋国历史从此开始。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的发现,证实了当年的古唐地就在今天的晋南地区。唐就是晋的前身。叔虞的儿子燮(xiè)父乃是第一代晋侯。叔虞方鼎发现于晋侯墓地唐叔虞的儿子燮父的墓中。方鼎腹内壁铸有铭文8行共48字。其大意为:周历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并赏赐叔虞(yú)。叔虞称颂王的美德,铸鼎以志万年不忘。因唐叔虞的墓地至今还未发现,这件叔虞方鼎就成为迄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惟一一件唐叔虞自制铜器的实物资料,所以显得十分珍贵。

    从叔虞封唐到三家分晋,晋国人的活动范围从最初汾河下游、黄河之东“方百里”之地扩大到拥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晋献公时,晋国大规模地开拓疆土;晋文公时,国力空前强盛,晋文公本人成为了中原霸主。“侯马盟书”的出土,正是晋国国力强盛的见证。太原发现的晋国赵卿墓中,出土了一件直径和高度都在一米开外的大镬鼎,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春秋鼎。镬鼎的问世表现了晋国当时是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盛的诸侯大国之一。山西还是最早出现人工冶铁的地区之一,晋国则是最早使用铁器的诸侯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现发掘的曲沃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对于西周文化和晋国史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晋侯墓地发掘出9组19座从西周前期到春秋初年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并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其中的青铜礼器的组合,不仅反映了西周时期宗室制度的共性,也表现出了晋国青铜文化的鲜明个性。

四、三晋时期的文化构成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环节。

    战国时期,代表新兴政治势力的韩、赵、魏三国,在三晋大地上演了李悝变法、西门豹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及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一幕幕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历史事件,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五、秦汉以来的山西地区谱写了民族融合社会繁荣的光辉篇章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汉初以来,匈奴的势力向南延伸到今天的晋北、陕北一带,由匈奴冒顿单于亲自统领的中部,不时侵扰代郡、雁门、定襄、云中等地。汉武帝时,汉军开始与匈奴人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以后则逐渐实行以和亲、通商为主的安抚政策,鼓励匈奴人到山西北部定居,民族矛盾渐趋缓和。

    两晋时期民族融合的规模再次升级。事实上,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山西地区的哲学、宗教、艺术大放异彩。历史上的山西曾有多个民族建立过政权,如两晋时的汉和赵国是匈奴人的政权,北魏的拓跋氏政权为鲜卑人所建,隋唐时期的山西成为国家最为注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区。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则是沙陀等少数民族以山西地区为根基的政权。此后的千余年间,山西始终发挥着民族大融炉的作用。

六、宋、金、元以来山西地区发展为连接南北的经济文化中心

    民族融合使山西地区成为中国戏曲的故乡。稷山、侯马、新绛等地出土的一批宋金砖墓中,有大量戏剧舞台和模型,证明山西地区是中国戏曲的源泉活水。山西现存的古戏台2888座,居全国之冠,其中的8座元代戏台和广胜寺元代戏剧壁画是全国仅存的元代戏台和戏剧壁画,反映出戏曲在山西的繁荣兴旺。

  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历史之长一直让世人称奇“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二)、山西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晋国大音乐家师旷以琴技和音律闻名,赵国人荀子则创立了艺术理论。离石的汉画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黄河铁牛,元代晋南杂剧,都表明山西在人类文明演进中一直位居世界东方艺术苑林的前列。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山西古建筑及其依托古建而留存的壁画、雕塑和石窟艺术,古城和民居建筑艺术,成就更为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1、品质超群的建筑艺术

    山西古建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高超的文化欣赏价值。山西现存的古建筑18118处,建筑种类应有尽有,其中一部分还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艺术的独苗。 

    目前已被确认的金代之前的木构建筑全国共有146座,而山西境内就有106处,其中的7处是唐、五代的遗存,文物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存留至今的唐朝木构建筑除敦煌196号窟檐仅存的柱斗、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的下半部分外,较完整的四座唐朝木构建筑是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和平顺天台庵正殿。可以说,中国现存结构完整的唐朝木构建筑的大殿都在山西。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战火不断,山西却保存了这个时期的三座木构建筑:平顺的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正殿和平遥镇国寺万佛殿,这些都堪称古代东方艺苑的珍品。

    宋、辽、金、元时期,山西的建筑艺术最为辉煌。辽、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大量吸收汉族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留下了许多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建筑精品,其中的代表性建筑有大同善化寺和华严寺、洪洞广胜寺、芮城永乐宫、临汾牛王庙、霍州署大堂,等等。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规模宏大,健硕华美,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

    山西古代砖石建筑的艺术成就非常显著。山西是现存古代长城时间跨度最大的地区,保存了战国以来两千余年的长城2500多公里,其中东魏、北齐、隋、宋四朝的长城为山西独有。山西古代的墓葬石雕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太原的隋朝虞弘墓出土一件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椁上雕绘着充满异国风情的场景,对研究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绘画史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十字飞梁形制的古代桥梁藏于古画,载于古史,而现存实物世界上也仅有太原晋祠的汉白玉质鱼沼飞梁一例。使用减柱法为晋国始祖叔虞之母建造的晋祠圣母殿空间阔大,完整地保留了宋朝建筑的形制和结构,成为宋式建筑的经典之作。

    历代古塔:省内历代古塔多达280多座,其中以应县佛宫寺释达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最为著名。

    城垣关隘:山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内外长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等八个地、市境内,约计3500公里。有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娘子关、偏关等重要关隘。

2、光彩夺目的彩塑、壁画和石窟艺术

    山西现存唐朝以来的彩塑作品12712尊,是国内寺观彩塑最多的省份之一。唐朝彩塑主要保存在五台山佛光寺的东大殿、南禅寺大殿以及晋城的青莲寺。山西宋朝彩塑的代表作是晋祠圣母殿的30多尊侍女像,她们体态秀美,造像生动,堪称宋朝造型艺术的极品,也是中国古代女性雕塑的集大成者。辽金时期的山西处于民族融合的前沿地带,在彩塑造型艺术方面也表现出了时代的特色,像大同华严寺的菩萨塑像,不仅是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也是民族艺术交融的结晶。元代彩塑风格与辽金近似,代表有五台县广济寺的大佛殿、晋城市玉皇庙西配殿及中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大殿及水神庙等处的塑像。明清两朝的彩塑共11630尊,与时代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市井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平遥双林寺具有千余年的历史,寺内2000余尊宋、元、明、清四朝的彩塑,囊括了佛国与俗界的众多角色,无愧于“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称号。

    山西现存高品质的汉唐至明清的寺观墓葬壁画有24000多平方米,再现了中国古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壁画艺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壁画,是国内仅存的唐朝寺观壁画。山西现存宋辽金时期的壁画有6处,面积近千平方米。应县木塔的塔内各层都有塑像和壁画,画面上的飞天活泼丰满,精神流注。繁峙金代建筑岩山寺文殊殿的壁画,面积近百平方米,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山西的元代壁画有9处,1700多平方米,以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稷山青龙寺壁画为代表。广胜寺的水神庙里,有一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元杂剧演出图,反映了元杂剧的盛况。永乐宫壁画为元代作品,面积总计千余平方米,壁画内容丰富,画技高超,在青、绿冷色基调中,用色多达十余种,并大量使用沥粉贴金法,在庄重深沉的画面中渲染华美富丽的艺术效果,为中国壁画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山西北齐墓葬壁画近年来成为古代东方艺术世界最吸引人的艺术品种。寿阳县北齐厍狄洛墓壁画,以绚丽斑斓的艺术长卷反映了墓主人在世时生活的显赫场面或死后的空幻境界。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的墓葬壁画,画面宏大生动,具有很强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

    山西的石窟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北魏至明清的石窟寺多达300余处,其中的云冈石窟、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石窟,艺术价值极高。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国家主持凿刻的大型石窟工程。云岗石窟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的洞窟形佛寺建筑,现存主要洞窟45座,洞窟内外造像5万余尊。云冈石窟的开凿者们有机地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雕塑艺术风格,直接影响了孝文帝迁都后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进而远及敦煌北魏石窟,为隋唐以后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增加了活力。道教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本土宗教,中国最大的道教石窟是太原的龙山石窟,现存8窟,其中的7窟为元代或元以前的作品,龙山石窟寺艺术的经典作品,在我国石窟寺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3、色彩斑斓的古代城市与民居建筑艺术

    山西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有千余处之多,除了传统的寺庙宫观、戏台建筑外,在城市建筑和民居建筑方面的艺术成就最为显著。山西有着众多的古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大同、平遥、祁县、代县、新绛等五处。平遥还以“一城两寺”的人文建筑优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个以城市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平遥这个尧舜时就有记载的古陶地,历经几千年后,成为中国古代县城的活标本。保存完整的平遥古城,除了有高12米、厚5米、周长12华里的古城墙外,还有序排列着反映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宗教及社会发展的各类建筑,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东城隍,西县衙,南观音,北关公,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佛寺,让人叹为观止。其他几座历史名城,比如代县,保存有唐初始建的文庙。新绛城里则保存着具有唐朝遗风的绛州大堂,有隋朝花园,还有建于宋元明几朝的绛州钟楼、乐楼、鼓楼,充满了独特人文精神和艺术美感。

    在今天,山西民居已成为中国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山西现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多达数十处,如晋中的乔家、王家、曹家、渠家、常家等院落建筑群,晋东南的皇城相府、郭峪村老巷老宅、柳氏民居堡寨,晋南的丁村老宅,晋西北的碛口古镇等等,充分展示了几百年来山西民居建筑的辉煌成就。许多建筑依山建造,参差错落,门额窗栏间的木雕、石雕、砖雕、楹联、匾额传达了众多的人文信息,体现了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山西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品质高雅,特色鲜明。她的历史脉络绵延了千万年而不断,她的先进思想流传了几千年而不枯,她的艺术精神播撒了千万里而不散,山西的历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她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成果结晶,是先祖赐给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借重和依托的力量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