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人:人文风貌与文化底蕴

 小熊家228 2016-04-27

  如果说苏州文化有什么深层意蕴的话,那么就必须考察“苏州人”的人文特征,正是苏州人在其实践中铭刻了鲜明的印记,才使得其文化活动的成果富有那么动人的魅力;而当我们在考察“苏州人”这个文化主体时,又需要联系着苏州文化这一母体对其进行的哺育、规范与制约。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向人生成。人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双向构建,是互为交织的相互生成。探讨苏州文化,只有紧扣“苏州人”这个文化主体才容易说得清楚;而在考察“苏州人”时,亦只有联系“苏州文化”这个母体才能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

  作为一个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来说,苏州是够古老的了,因而有人称之为“白发苏州”。确实如此,如果城市也可以像人一样来计算其年龄的话,那么苏州应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千年寿星了。在这容颜永驻的苏州城,飘逝过一代又一代的苏州人,他们各以其勤劳与智慧,留下了一行行足迹,打下了一个个烙印。这足迹就成了历史,这烙印就成了文化。历史与文化的结晶,造就了这么一座世间唯一而天下无双的苏州城。这是人之实践的文化成果向城的生成与积淀,而一代代生生不息的苏州人,正是在这城之母体与摇篮中繁衍、生成,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与古城共生共存。城,是人的城;人,是城的人。在这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它总将其沉甸甸的文化气息延递给在之中休养生息的苏州人的。

  (一)水文化的孕育

  苏州是水城,苏州人称得上为“水乡之子”。水是苏州的命脉,是苏州人之根本所系。苏州文化可径直称之为“水的文化”。“水”,维系了物质经济的繁荣,也从水上飘起了一座美丽迷人的城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这个“东方威尼斯”,就在太湖之滨屹立了两千多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苏州人文化性格的潜流中,亦可以依稀见出悠悠水韵的律动。“动观流水静观山”,如果说苏州人一般地不表现为像山一样地厚重,那么,他们总是体现出像流水一样地空灵。

  在西方学者中,曾有人用“阿波罗型”和“狄奥尼索斯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所谓阿波罗型,指的是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所体现出来的“稳健,遵守秩序,没有竞争心,善处中庸之道”的精神特征;而所谓狄奥尼索斯型,则是指酒神狄奥尼索斯所体现出的“热情,好幻想,竞争心极强,以比他人优越为荣”的精神特征。在中国古代的人物品评中,同样也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但其大要乃植根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之中。如果要找到与西方“阿波罗型”与“狄奥尼索斯型”相应之范畴的话,那么“阴柔”与“阳刚”这两个术语恰可跟上述两者大致相符。再用两个具体的物象来表征“阴柔”与“阳刚”的话,那当然是用“水”与“火”来象征最为合适不过的了。以这样的框架去观照问题,则以“水”来表征苏州人之文化性格显得最为顺理成章。

  在苏州这个江南泽国,其水性既非如大江大海之波涛汹涌与起伏不定,又非如山间湍流“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样气势磅礴而一泻无余,而是那么温柔平缓与清澈明静。这种物象内化为苏州人之性格,就使其表现得如此地平和与安详。言为心声。试听那吴侬软语,音调温软,语音细致,悦耳动听,沁人肺腑,以至于有人过份夸张地说“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说话”。这是说苏州人讲的话“软”,使人联想起它有似水一般地柔和。再如苏州评弹,抑扬顿挫,回环多姿,亦仿佛令人领略到潺潺流水的颤动。而那独树一帜的尾曲,民间亦有把它叫为“水磨腔”的,其细腻和谐、委婉曲折的风姿,也会让人把它与水联系在一起。吴语、吴音总是温存款款,难怪人们赞许说“乍听吴侬觉有情”、“清柔婉折最销魂”。柔情似水,结穴在人。苏州人与水结合得相当之好,可以说是人、水合一,水、人一体,水的特征最为充分地显示出了苏州人之性格。大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个国色天香的林黛玉,这林妹妹的籍贯就被安排在“山温水软似名姝”的江南水乡苏州,这大概也并非是漫不经心之笔吧?按照贾宝玉“女人都是水做的”这种逻辑,那水灵柔慧的林妹妹被置身于苏州这样一个生长环境中,不也是挺合乎逻辑的么?苏州之水与水一般的苏州人,体现为大自然向人的生成,最美丽的精神之花开绽于滋润、化育其生长的万古常青的物质之树上。

  (二)园林气韵的渗透

  套用一句西谚“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苏州也不是一下子就耸立于吴中大地上的。这里,我们的意思是说,苏州固然是这方水土上的产物,但并非完全靠天造地设,并非凭空从地上就长出一个苏州城来,它乃是天赋与人造的结晶,是大自然与文化相结合而生成。对于苏州人的文化性格来说,其情形也同样如此。山川水土这种自然环境的赋予,规范与制约着苏州人性格发展之方向,而后天的生存方式与实践活动,则是形成其文化性格的现实成因与根本条件。

  城市作为文化活化石,既记录着人创造城市的痕迹,亦从中映射出创造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向自身的建构、生成与积淀。苏州作为人居之地,虽历尽沧桑,至今仍保留了“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式格局,依然可见“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色。在民居建筑上,表现出其特色来的是“苏州小巷”,这犹如北京的“胡同”。幽深的小巷,透发出深邃而又丰富的历史蕴涵,也曲折地反映出苏州人的些许性格。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是一个用围墙圈起来的家庭或家族的小天地,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圈子,圈内人容易抱成团儿,讲究哥儿们义气;而苏州典型的旧式民居则沿着一条条小巷展开,把许多差不多一样的单体民宅连成一片,每个单体直接地而不是通过圈子去与社区认同,这就使得他们的圈子意识显得较为淡薄,也比较缺乏抱成团的观念,个体意识则较为突出,体现为各家自扫门前雪,精于持家而较为淡漠政治,不显山露水,不赶时髦出风头。小巷文化在苏州人性格上打下的烙印是清晰可见的。

  对苏州人性格之生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园林文化的渗透。“苏州好,城里半园亭。”苏州的园林,大大小小不计其数,其艺术价值之高,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冠冕,与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遥遥相对。在这么一块不大的土地上,点缀着如此众多的园林,其间说明了一点什么呢?作为城市山林的苏州私家园林,其当初的主人大约均为一些遭贬谪与退隐的达官贵人,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以及崇尚风雅的文人官僚与富家商贾。在苏州园林中,回荡着的是隐逸的旋律,散发出的是隐者的气息。一泓清水,一叠假山,一片宅院,组合成一个个小小的园林。在这种精心架构的作品中,人们通过艺术的再现而塑造出一种第二自然,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闲适恬淡的心情在对象化了的人造自然中获得了充分的满足。一种“只看花开落,不问人是非”的安闲态度,一种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情风韵,代表着苏州园林所能够带给人的最高境界。苏州被称之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大约也是因其有如此这般的园林罢。园林的氛围,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苏州人。虽然由于各人的才情性分有所不同,并不是人人濡化成了道风仙骨,但对其性格深处的影响总还是有的。一位生长于苏州而现在寓居于外地的文化人曾这样回忆说:我从小与几座名园比邻而居,是在园林之熏陶下长大的,现在回过头想想,这辈子怎么也摆脱不了园林所赋予我的性格了--骨子里的小格局,活得精致;宁为池塘之睡莲,不作出墙之红杏。这是当代人的夫子自道,想必其对古代人的影响力也不会小于此。苏州园林是一首凝固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其间散发出的诗情画意无时无刻不在陶冶着苏州人,并使其身上透出浓浓的文化韵味来。从城市性格上来看,如果说北京城有趣味,因为它是京城与文化古城,而上海城是市民的,因为它是在欧风美雨中崛起的新兴城市,那么苏州则是兼而有之,它既有文化韵味,又有市民气息,在浓浓的市井气息之中透发着深沉的文化厚味。看一看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笔下的虎丘集会,之中回荡着的是一种雅俗文化并举的双重奏。而苏州园林的构建,使得苏州既有田园都市的散淡,又有文化古城的儒雅。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对苏州人的濡化作用是至为巨大的。苏州人性格中的闲适与淡雅,恐怕正是从这如诗如画的园林之神韵中来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