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译注:第三十三章 尚纲

 江山携手 2016-04-27

本章由前面圣人之道的高远广博回归于君子之道,使人联想前面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为学者开出一条入德之路。

首先君子和小人划清界限,君子之道,开始并不辉煌,但在积累中日见光辉。小人则不同,开始很张扬。但华而不实,会渐渐消亡。君子外表平淡、简朴、温和,内则有品位、文采、条理。

君子以其至诚顺应天时,以其至性借助地利,以其至德惠泽人民。君子由于有丰富的内涵,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由微细到彰显,其影响力是无穷的。但君子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任何时,任何地,都无愧于心,都要慎独。君子上体天德,下知地理,感应鬼神,中和民心。不苛不求,无声无患,如日月之普照。

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不用赏赐,不用刑法暴力,民众自然会努力。道德治国,牢牢守着德行,恭恭敬敬地做事,天下也就太平了。德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以说,有至德的君子,已经接近圣人了。

 

 

《诗》曰:衣锦尚絅。《诗》:此诗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ì):穿衣,此处作动词用。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jiǒɡ):同,用麻布制的罩衣,即风衣。)(《诗经·卫风·硕人》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再穿一件麻布罩衫。)恶其文之著也。(恶(wù):嫌恶,厌恶。著:鲜明,耀眼。)(这是厌恶锦衣的花纹过分耀眼。)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暗然:隐藏不露。日章:日渐彰显。章,同)(所以,君子之道表面暗淡而日益彰明;)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的(dì)然:鲜明、显著的样子。)(小人之道外表鲜明而日益消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淡而不厌:不媚悦于人,初似淡薄,久而愈敬,无恶可厌。)简而文,温而理,(简而文:性情简静无嗜欲,才艺明辨有韬略。文,经天纬地曰文。温而理:气性和润温厚正直不违。)(君子之道,平淡而让人不厌,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远之近:欲知远,必先适于近。想要到达远方,必先从近处举步。知风之自:见风知源,睹末察本。见风之起则知其所从来处,教化别人必先从自己做起。风,教化。《尚书·毕命》:树之风声。立其善风,扬其善声。自:从。)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知微之显:察微知著,探端知绪。从微小之事所露端倪而察知未来事件的征兆,明治乱于即萌。入德:进入道德之门。)(知道远是由近处开始的,知道风是从何处吹来的,知道隐微可以变得明显。这样,就可以进入有道德的境界了。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诗》:此诗引自《诗经·小雅·正月》。此诗讽刺周幽王。因为幽王无道,比喻贤人君子隐居不出,但是他们的德操与人格却昭著于世,以至于不能免去祸害。犹如鱼伏于水,仍然显露得清清楚楚,被人采捕。潜:潜藏。伏:隐匿。孔:很。昭:明白。)(《诗经·小雅·正月》说:君子虽然潜藏隐匿很深,但是其德辉仍然会流露昭示出来。)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内省(xǐɡ)不疚:内心经常反省,没有什么愧疚。无恶于志:无愧于心。志,心。)(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内疚,也就无愧于心了。)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吧?

 

《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诗》:此诗引自《诗经·大雅·抑》。讽刺周厉王之诗。指小人不敬鬼神,在庙堂之中,犹尚不愧畏于屋漏之神。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于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起坏念头。)(《诗经·大雅·抑》说:独自静处自己的私室,仍然固守心地光明,无愧于神明。)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所以,君子在未行动之前就怀有恭敬之心,在没说话之前就先有诚信之心。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诗》:此诗引自《诗经·商颂·烈祖》。是赞美成汤的诗。指默默向神明祷告,性平心和,没有争端。奏假:祈祷。奏:进奉。假:通,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没有。)(《诗经·商颂·烈祖》说:祭祀时心中默默祈祷,此时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不赏而民劝:不需要特意做出奖赏就能使百姓受到感化。(fū)钺(yuè):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斧。钺,古代的一种形状像板斧式的长柄兵器。)(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而百姓也会互相劝勉,不用发怒而百姓畏惧甚于斧钺的刑罚。

 

《诗》曰:不显唯德,百辟其刑之。《诗》:此诗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即大显。不,通,大。百辟(bì):很多诸侯。刑:通,仿效。)(《诗经·周颂·烈文》说:大大弘扬天子的德行,诸侯们都会来效法。)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诗》:此诗引自《诗经·大雅·皇矣》。赞美周先祖开国创业之诗。怀:归向,趋向。明德:具有美德的人。以:与。色:严厉的脸色。)(《诗经·大雅·皇矣》说:我怀念文王的美德,他从不厉声厉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那是末节下策。

 

《诗》曰:如毛。《诗》:此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赞美宣王之诗。(yò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诗经·大雅·燕民》说:德行犹如鸿毛。)毛犹有伦。(毛犹有伦:羽毛虽轻,仍然是有相应的重量。伦,比。)(犹如鸿毛还是有行迹可比。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xiù):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周公追述文王之德。上天化育万物,无声无息,不动声色,不着痕迹。臭,气味。)至矣!《诗经·大雅·文王》又说:上天化生万物,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史例解读】

 

偏正道者,必致祸患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宰相春申君(黄歇)也为此而忧虑。春申君门下有个舍人叫李园,他把妹妹嫁给了春申君,当他得知妹妹有了身孕的时候,就私下里诱导妹妹劝说春申君:楚王很喜欢你,他待你就像待他自己的兄弟,你已经做了三十年的宰相了,但大王没有儿子。当他百年之后,大王必定立他的兄弟,到那时各以自己的亲戚朋友为贵,你又怎能继续得宠呢?何况你做了这么多年的宰相,难免会失礼于大王的兄弟,等他即位后,难保你不会大祸临头。又怎能保证相印和江东的封地呢?现在妾已有身孕,又和你结婚不久,外人不知道,假使你以将来为重,就不如把妾献给大王,然后生下的儿子,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他的王位,那么将来,楚王就是你的了,也就不会有什么顾虑了。

春申君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上朝的时候,就把妾带到殿外,楚考烈王果然召见,又非常喜爱,于是纳入后宫。后来,生下儿子叫棹,楚王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被封为皇后,因此李园也身价百倍,他就想找机会除掉春申君灭口。等楚考烈王一死,李园就杀了春申君,并拥立棹为楚幽王。而春申君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舍人李园的阴险的伎俩,可是想回头已经晚了。当然,后来李园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春申君的下场告诉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东西,甚至连自己怎么丢了性命都不知道,是不值得的。这个世界有它运行的规则,如果有人心存侥幸地想打破它的话,最终也只有以悲剧收场。

 

子夏内省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他才思敏捷,以文学见长,尤其精通《诗经》《周易》和《春秋》。孔子还专门赞许他为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晚年在西河讲学,后来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就出自他的门下。

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子夏是特别重礼的一个。为学时,有一次,他问孔子《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答道:绘事后素。意思是说,绘画之事,先布众彩,然后以素色分布其间以成文。子夏立刻就联想到礼,而说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因此而受到孔子的赞许。

更值得称道的是,子夏平素很注重内省,可以称得上是慎独的典范。

有一天,子夏去拜见曾参,曾参一向严于律己,以孝行著称。曾参看了看子夏,打趣地说:怎么一阵子不见,你就如此发福啊?子夏不以为意,反而笑着回答道:我打了一个大胜仗,心情舒畅无忧,所以身体就胖起来了。曾参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疑惑地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我终日在家读书,学习先王(泛指贤帝尧舜等)之道,觉得他们的仁义道德和高尚的德行,实在是高山仰止,令我心生敬佩仰慕之情,觉得能效仿他们一定很快乐。可是出门之后,当我看见富贵人家身穿绫罗绸缎,享受豪宅美食,夜夜笙歌曼舞,逍遥自在。我又不由得心生向往之情,觉得能像那样生活一定很幸福。两个念头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激烈争斗,难分胜负,我寝食难安,心中不宁,所以身体日益消瘦。现在先王之道终于在心中占上风,取得了绝对胜利,我的心情又恢复了安宁祥和,所以身体自然发胖了。

曾参听了,连连称赞子夏,对他更为敬重。

 

慎独君子柳下惠

柳下惠,原姓展,名获,战国时期人。

柳下惠曾做过鲁国大夫,还做过掌管监狱的小官。据说,柳下惠做官期间,为官清正,执法严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了。但是由于他生性耿直,不愿攀附富贵,所以后来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也就是现在的濮阳县的柳屯,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

相传一个寒夜,柳下惠宿于郭门,那晚,凌烈的寒风刺人肌骨。柳下惠穿着衣服拥在被窝里,还感觉寒气逼人。柳下惠心里想,不知道这样冷的冬夜,有没有无家可归的人,想想各国征战不休,生灵涂炭,柳下惠不禁辗转难眠。正在这时,忽然传来了敲门声。柳下惠急忙起身开门,原来是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女来投宿,只见她冻得浑身抱成一团,还不住地瑟瑟发抖,脸色也冻得发青,眼看就要支撑不住。柳下惠连忙把她让进屋里,并请她上床暖和一下。可是她在被子里缩成一团,浑身发抖,家里并没有其他可以取暖的东西,柳下惠恐她冻死,于是就叫她坐在自己怀里,并解开外衣把她裹紧,这样,那位妇女才渐渐缓过神来。只听她断断续续地说因出门走亲戚,回来晚了,衣服又穿得太单薄,实在冻得不行了,所以才不得已敲门,并想借宿一晚。柳下惠看她一副可怜的模样,想到如果不收留她,或许她就会冻死在荒郊野外,于是就让她在怀中取暖一晚,可是柳下惠毫无私心杂念,对妇人举止有礼,绝无趁人之危,逾越道义之举。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此流传开来。在他死后,被后人称为,又因为他居住在柳地,所以世称柳下惠

 

守节辞赐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咨国甫武城人。后世都尊称曾参为曾子,他在儒家的道德修养观念的架构上有独到的贡献。

曾参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他不能像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只要专心治学或是仕途就可以了,他需要参加农业生产,每天耕田种地,贩卖布匹,这样才能维持生活。不过曾参很喜爱读书学习,后来他拜孔子为师,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由于他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曾参当年在乡间生活的时候,经常是衣襟破烂,有的时候几天吃不上饭,将近十年没有制作新衣。有时稍微动一下帽子就会把系帽子的绳子弄断,稍微整理一下衣服,就会捉其襟而见其肘,提起前襟就露出脚后跟,但是他毫不在乎。反而在去工作的道路上,拖着锄头,推着车子,大声朗诵《诗经》,声音洪亮,有若洪钟。

后来,鲁国国君听说贤人曾参身穿破旧的衣服在田地里辛苦耕种,觉得这样实在和一位贤士学者不相符合,于是就决定送给他一块封地。国君在赐赠给曾参的时候,派人告诉他说:请你用这块封地的收入做一些衣服吧。曾参笑了笑,没说什么,也没有接受。鲁国国君很是不死心,反复派人送来,曾参很坚决地一再拒绝。使者不解地问:这并不是您向别人索求的,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的。您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曾参回答说:我听说,接受人家的东西,就要害怕人家;给予人家东西,就要傲视人家。即使鲁君的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曾参始终没有接受。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在郑国做宰相,在治理国政方面,他很重视百姓的利益,注意听取百姓的批评和意见。

郑国民间有乡校,这些乡校是百姓平时聚会的场所。每天人们结束了工作,都喜欢来到乡校,谈天玩乐,还议论国家政事的得失,评论当官的政绩好坏。

子产有的卿大夫不愿意听到百姓的批评议论,向子产提出,毁掉乡校。

子产对他们说:百姓每天忙完了事情都到乡校玩乐,议论政事,百姓认为好的,我就推行,百姓讨厌的事,我就改掉,乡校就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做官的多做好事,可以减少百姓的怨恨,没听说谁能用权威防止百姓的怨恨。不让百姓批评议论,就像堵住河水不让水流通,一旦河水决堤,就不可挽救了。

那些主张毁掉乡校的人,也觉得子产顺从民意对国家有利,就不再坚持了。

郑简公逝世,举行丧礼时,一些守陵人的房子正挡在通往简公墓地的道上,如果绕路而行,丧礼就要推迟到中午。

有人提出拆掉这些民房,因为推迟丧礼,是对诸侯国派来参加丧礼的宾客不礼。

子产认为,为了丧礼拆房子,是危害百姓的大事,不能这样做,就说服他们:诸侯国的宾客既然能够远道来参加丧礼,难道就不能坚持到中午吗?不拆房子对宾客没有什么损害,也不会让百姓受到危害,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在子产的坚持下,民房没有拆掉。

由于子产做事为百姓着想,在他主持国政的时候,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百姓歌颂他说:我们有土地,子产让它增五谷。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教育。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

为官的人,应该时刻牢记:百姓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我们来自于普通百姓,应该时刻想着百姓的疾苦,关注百姓的生活,无论做什么事情,制定什么决策,都把他们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以和为本

陆贾,西汉楚国(今江苏徐州市)人。因能言善辩,以宾客的身份跟随在高祖身边,高祖平定天下后,封陆贾为太中大夫,常常出使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是汉朝初期的重要谋略家。著有《新语》十二篇,总结了秦、汉兴亡的原因,论述了古代帝王成败的经验教训,指出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和潜在因素。

孝惠帝时期,吕太后权倾朝野,封诸吕为王。陆贾洞悉政治形势,便称病辞职,居家休养避祸。

诸吕专权跋扈,妄图篡夺天下。右丞相陈平对此深怀忧虑,但是因为力量有限,只好先谋自保,再筹良策,于是常常思虑过度,却苦无万全之计。

这天,陆贾以老朋友的身份前去拜访陈平。陈平正自深思,竟然没有发觉陆贾来到了身边。

陆贾问:什么事会让您忧虑如此深重呢?”

陈平说:你认为我会有什么忧虑的呢?”

陆贾说:您位居右丞相的高位,是食邑三万户的列侯,富贵荣华无人可及,自然不是因为享乐不能满足而心生烦忧的。之所以令您忧愁难解,只是担忧国家所面临的重大变故吧。

陈平说:正是这样。那么,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陆贾说:古语说,天下安定,重在丞相;天下动乱,重在大将。将相契合,那么天下有才能的人就会有所归附;天下有德能的人归附,就体现了人心所向。那么即使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国家也不致分裂。因此,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取决于您和周勃两人了。您为什么心怀犹疑,却不和太尉交好呢?”

陆贾又为陈平筹划方略。于是,陈平就用他的计策,以五百金的重礼为绛侯周勃祝寿。而太尉周勃也以同样隆重的礼节回报陈平。从此,陈平、周勃二人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吕氏篡权的阴谋由此受到阻滞。从而使历史沿着有利于人民大众安定生活的方向发展。

天下的根本,在于民心。民心所向,体现的就是和。和则通,通则顺,顺则治。

 

德才兼备的中兴名将

周访,字士达,晋代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祖籍汝南安城,汉末避地江南。

周访,性格刚毅,沉稳谦让,处事果断坚决。与陶侃为友,结为姻亲。周访年少时遇庐江陈训,他对周访与陶侃说:二位君子都是位居一方的国家栋梁。

周访为人豪爽,喜好周济贫穷,因而家中没有财产积累。当初,陶侃处境低微时,父亲殁世,即将下葬时,家里的耕牛忽然丢失。在寻找之时,遇见一位老人,他说:前面山冈下有一头牛卧在泥污中,如果在此安葬立墓,那么后世将出高官。又指着另一座山说:这也是一块风水宝地。说完后忽然不见。陶侃找到牛以后,就把父亲安葬在这里。并把另外一处山地告诉周访。周访父亲死后,也就埋葬在那里。后来周访果然官到刺史。

元帝渡江,周访官至扬烈将军。由于他能征惯战,世有威名,智勇过人,远近悦服,率军征讨,无不克复,为中兴名将,累官扬州刺史。但是,他生性谦虚,从不自矜功劳,也不居功自傲。有人说:一般的人只要做出了一点小的成绩,很少有不对人夸耀的。而您为国建立了如此大的功勋,为什么却从来也不见您对别人提到过一个字呢?”周访说:幸而不辱王命,取得一些胜利,那也是由于朝廷的天威,皇上的英明,将士勇猛奋战的结果,我有什么功勋可谈啊!于是有智谋勇略的人都因此而敬重他。

 

君臣当与百姓同忧乐

薛广德,字长卿,汉代沛郡相(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当初在楚国教授《鲁诗》,当时萧望之任御史大夫,对他非常器重,多次互相论议,叹赏他的学问识见,于是举荐广德,任为博士,后升迁为谏议大夫等职。

薛广德为人温文儒雅,位至三公,直言进谏。到任不到十天,皇上驾幸甘泉,祭祀天地,礼仪完毕后,皇上不想立即回宫,准备暂时驾留这里射猎游乐。薛广德于是上书说:我看到关东百姓困顿流离,生计无着。陛下却每天敲撞着败亡的秦国的钟鼓,听赏着郑、卫的靡靡之音,而不以百姓生民的疾苦为意,我深感痛心。现今士卒暴虐,官吏荒怠政事,希望陛下赶快回宫,与百姓同忧乐,那么这是天下人的幸运。皇上接受了薛广德的意见,当即回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