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临终老人进ICU 多数是因伦理压力

 nizijun 2016-04-27
挽回生命机会渺茫的病人要不要进入ICU,对于子女来说,是一个沉重的选择题。有人为选择ICU终生后悔……

送临终老人进ICU 多数是因伦理压力

   探问 ICU2

    文/甘韵仪

    目睹ICU的孤独与痛苦遵从父亲安然离开的心愿

    街坊岑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家公曾因器官衰竭入住ICU,让人痛心的是,病人与家人长时间处于分开状态,在最痛苦的时候,孤独地面对病魔,苦苦挣扎,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程式般的“每天十五分钟”定点定时探望,让家属倍感冰冷。“每天下午三点钟,是家人到ICU探望病人的时刻,按照规定,探望时间只有短短的15分钟,匆匆穿戴好医院规定的褂子和帽子,进去也陪不了多久,如果有几个人一起去探望,每人只能待两三分钟,无论对于家属还是病患来说,都很痛苦。”

    “与其让临终的年迈亲人入住ICU,孤独面对病痛与几乎没有生存质量的日子,不如在家人的陪伴下终老。”她的一句话让人深思。

    回想起ICU中的情景,岑女士深深叹了一口气,说:“为了防止重病中的家公拔了针头,他的手脚都被绷带绑在病床上,很凄凉,没有任何生存的尊严。有一次,我去探望他,他眼泪流出来了,虽然他说不了话,但我知道他不想一个人待在那里。面对生命,我们又没有办法。”

    岑女士的父亲曾多次前去ICU探望她家公,目睹ICU内的惨痛情景后,明确告诉她,日后自己如果真的病倒了,千万不要送去ICU,除了不想拖累子女,也是因为进去后“生不如死”,宁愿在家人的陪伴下、有尊严地“闭上双眼”。最后,岑女士选择遵从父亲的意愿,在生命的尽头,让父亲有尊严地安然离世。

        故事2

    因伦理压力违背父愿

    如今成为一生后悔事

    街坊罗先生心中一直有一处痛:“我一生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父亲最后的日子,同意把父亲送进ICU。这是违背他本人意愿的,而我之所以签名同意,实在是自私,怕担‘不尽责’之名。”

    与岑小姐父亲的经历相似,罗先生的父亲当年也目睹了好朋友在ICU内经历痛苦后最终离世的过程。2004年,父亲病重,叮嘱家人不要把他送进ICU,他知道肺气肿不可逆转、不可治愈。对于死亡,他认为生命最终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在他父亲最后的岁月,医生建议进ICU抢救时,罗先生犹豫了。“我明知道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并且意义不大,但是我有一种压力,一种伦理压力,觉得不送父亲进ICU,就没有尽最后的努力。”罗先生说,最后,他还是违反了父亲意愿,把父亲送进了ICU,十几天里进行了很多“无谓的抢救”,“让父亲延长了一段很短的、很没有尊严、很没有质量、很没有温暖的日子”。

    罗先生认为,是否需要进入ICU,是要看病种的。有的病,可以在ICU内抢救回生命,但有的病,是不可逆转的,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减少痛苦,不应该通过进入ICU的方式勉强度过最后的日子。“假如我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希望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用一种更有人情温暖的方式,走到生命的尽头。”罗先生说。

       故事3

    确定没有治疗意义

    病人最终撤出ICU

    病人临终,要不要进入ICU,对于子女来说,是一个沉重的选择题。在羊城派讨论区,街坊王先生说:“我岳母进了ICU一个晚上,经她同意就出来了,一个星期后在化州南山寺往生的。”他的岳母在最后的时光,过得很知足,走得很安详。

    王先生一番话,让许先生陷入了沉思。他想起2014年岳母离世的事。当时,岳母心脏出问题后,导致多器官衰竭和神志不清,在ICU内维持了半个月,直接在ICU走了,“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探视时间,而且是隔着一堵墙看视频。一天半夜,家人被通知说人已经走了,离世那一刻,都没有人陪着她,我们很内疚。”许先生说,岳父当时也提出,这样很不人道。

    今年,许先生岳父病重,在ICU待了4天,“神经外科的医生说,能够恢复神智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当时就觉得,放在ICU里延续没有质量的生命,没有太大的意义。岳父的姐姐和弟弟两位长辈最终决定,不再进行治疗。”因“公费医疗”,许先生岳父当时并不存在支付不起费用的问题,转入普通病房四五个小时后,岳父就走了,“感觉他走得很安详”。他认为,在这件事上,他们遵从了老人的意愿。

    下期预告

    对于ICU,有过哪些思考?经过哪些讨论?明天我们将继续关注更多ICU话题,从正反两方的意见,探讨ICU的意义。

    面对ICU(重症监护室),有人像抓住了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多难都想坚持,有人却因之陷入了纠结的漩涡。

    “与其让临终的年迈亲人入住ICU,孤独面对病痛与几乎没有生存质量的日子,不如在家人的陪伴下终老。”昨日羊城晚报手机客户端羊城派上,一场对于ICU的讨论正在展开,我们留意到,上述观点引发了众人共鸣。ICU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面对挽回生命机会渺茫的情况,“生存质量”被频频提及。

    这些人中,大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亲人在ICU内饱受煎熬的日子,一些抉择,让他们久久不愿释怀。于是,有人想到了用立遗嘱的办法,以减少后代对病人临终伦理的压力。 

    一项调查

    你是否愿意提前与父母谈论ICU

    对临终病人,送进ICU的话,可能违反了病人不愿再挣扎的意愿,不送进去的话,可能违反伦理道德。进ICU是不是一种折磨?家人该怎么做?成为了大家纠结的关键。

    在父母没有明确提出临终前“住ICU”还是“舒舒服服地离开人世”的情况下,你会不会在他们健在时,跟他们讨论ICU这件事?

    为了让儿子少承担伦理压力,罗先生选择以立遗嘱的方式,用白纸黑字叮嘱儿子,如果将来真的有那么一天,他因不可逆疾病走到生命的尽头,他选择不再进入ICU作无谓的治疗。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是,这种带着“不吉利”意味的话题,对于相当大一部分人来说,都讳莫如深。

    记者在网上随机调查了一众网友,大部分人都表示不会谈论。网友小佩认为:“重病是小概率事件,不想因为这个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情,给亲人徒增烦恼。”网友安娜则说:“如果亲人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会先考虑咨询主治医生的意见,再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能坚持则坚持,为亲人争取活下去的权利。”

    但当记者抛出以上几个故事的纠结点,选择不会与父母谈论这个话题的网友,有几个人选择重新考虑与父母谈及这件事,并不是为了征求他们同意未来放弃进ICU,而是希望,在亲人生命到了最后一刻时,可以遵从亲人自己的意愿,并让他们在未丧失表达能力之时,表达他们的想法。

    就在五天前,台湾著名主持人小S(徐熙娣)在微博上说:“我妈常说,如果有一天她濒死,我们不要急救她!让她舒舒服服地走。”这条微博引发一些讨论,有人羡慕着他们,面对死亡话题,可以如此坦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