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五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作品选读之五

 御风而行1234 2016-04-27
第十五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作品选读之五
与一群背篓擦肩而过
陈平军
 
幽灵般,大街,小巷。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一簇簇疾驰而过的响箭,刺穿岁月的风声。城市的隐形翅膀,背负臃肿的懒惰,那么轻盈,轻得不能拨动城市微微擅抖的神经。
我从他们身边走过,什么也没带 ,却背着沉重的故乡,无法放下。更多时候,我手足无措,是因为我在宽广的城市里,我找不到一个角落安放我对故乡最初的怀想。
滴落他乡的汗水,不能承载我的无助,像一条条在泥土中艰难拱动的蚯蚓,拖着一退再退的乡村,在毫无表情的城市里爬行。
泥土长出的故乡骨骼,自己编织,自己背负,还要用老人、孩子这两条绳索,把自己捆绑,漏洞百出的牢笼盛着老家餐桌上并不丰盛的晚餐,帮妻子抵御风寒的羽绒服,或者闺女想象中的红头巾、儿子梦中的运动服。
稳健的步伐,噌噌上升的背景,就像乡村茂盛生长的庄稼节节拨高,始终赶不上楼房生长的速度,充满盐渍般的汗水浸泡的门票,代表了老家的收成,或者故乡炊烟的高度。
朴素的背景与蠢蠢欲动的霓虹灯,歇斯底里的KTV,刺激城市神经的香车美女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却与老家电压不稳、闪动着绵长牵挂的微弱灯光密切牵连,相互照映。
破旧的衣袂,无法挥舞卑微的梦想,就像老家田垄间甲虫般剔落茂密桑叶的妻子,笨拙的手势,始终抽不出初春蚕吞噬的那片绿。
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的祈盼,被城市日益膨胀的欲望燃烧得无处藏身,斑驳陆离的夜色淹没了奔波的背影,好像他们从不曾来过。
 
 
【黄钺简评】

这诗开头略显拖踏,可是最后一句:“好像他们从不曾来过”,却深深的把我刺痛。
显然,一个目光向下,“背着沉重的故乡,无法放下”的人,才会如此观察入微,也才会如此休戚与共。长期以来,诗歌应该如何切入现实?没有内在的相连,外在的姿态,难免苍白。
这诗还会让我想起诗人卢卫平的《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一个没有乡村经历的人,这类题材,技艺再娴熟,也做不到-----以情动人。

摩崖石刻,悬崖上的舞蹈
赵凯
 
一路行走,一路寻找。
有形的文字爬上无形的绝壁,妄称天书。
历史穿过一道丛林,穿过无人抵达的地方,有天梯架设起一个个文字,任凭在岁月里剥落。
本是一道路没有去处的山峰,有人总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高处。
有铁锤凿过的石壁,大山在疼,那些倒行垂在历史深处的文字,缺脚少腿,无法辩认。
每个文字,都是一撇一捺,一弯一折。为何我们的眼睛在这些文字里,就这么的辛苦?
我们一路揣摩,我们用手轻轻地滑过每一个文字,总想探到一些历史的隐秘和主人的体温。
在石壁下,我们的深思在历史的过道里却是那么的疲倦!
这些远古的文字,这些在岁月里漫不经心的雕琢,这些让人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团,就像那些缺水的树干,枯萎地挂在石壁。
前面有人走过了,我们已经走过了。
后面还有人继续跟着走。
这些文字的意义就是去反复地抚摸、揣测、分析,最后百思不得其解。
有时候,人就是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高处,刻在那些不锈的地方。但是,岁月总是无情,再深的雕刻都会成为模糊的记忆。
摩崖石刻,当我把这些模糊的文字一个个抚过后,我总是觉得内心冰冷,那些有形而无形、有意而无意的文字,在这个山梁上静静地打发着时光。
 

【海韵简评】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然而,文中的“摩崖石刻”作者却冠以它“悬崖上的舞蹈”这样一个身份特征去审视,去感受,这就有了另一层的诗写含义。
作者没从正面去诗写,而是以一种冷方式从侧面去描述,感受,揣摩。
文中最抢眼的字眼,是多处的“疼”。
铁锤凿过的石壁的疼;文字缺脚少腿,无法辩认的疼;
而真正“疼”的应该是时光的流逝,以及这些文字后期无法完整保存下来的心疼。
另,“有时候,人就是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高处,刻在那些不锈的地方。”作为批判性的一笔,我想,每一位公民是否都应该有所警醒?

多元  包容  纯粹  诗意

总第97期


主编   花盛

编委(按音序) 阿垅 阿信 陈拓 杜娟 索木东 李城 李德全 敏奇才 敏彦文 牧风 王力 王小忠 扎西才让

合作媒体   甘南日报  羚城周末
投稿邮箱   gnwx2014@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