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部电影中的科学谬误

 昵称8024999 2016-04-27

要说有什么东西像好莱坞电影编剧的“阿基里斯的脚踵”(译者注:源于希腊神话故事,要害、唯一弱点之意)一样反复出现,那便是科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精确的科学。电影中,摧毁一艘宇宙飞船的方法可不少,比如用一种违背物理科学的方式烧毁它,那场景足以闪瞎眼睛,震破耳膜。又抑或以一种狡猾但同样不可能的途径拯救这艘船,比如以超光速轰炸它或是透过鱼雷和一些电影戏法形成的虫洞射击它。

常看电影的人基本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情况:普通观众喜欢看动作场面,而来自科学界的观众则希望电影中的世界至少能有一点可信度,没有违反数理化生基本规则的大错误。

我们不可能纠正电影里的所有错误,但我们能用下面这10个例子来说明这些错误是多么荒谬。

10.《泰坦尼克号》(Titanic)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译者注:Neil de Grasse Tyson, 美国天文学家)称得上是最著名的科学打假人之一。他曾多次指出,《每日秀》(The Daily Show)开场部分的地球仪一直沿着错误方向欢乐地转动,这着实令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气愤不已(可不是开玩笑)。

而接下来被指摘的对象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上方那片伪造的星空——泰森莽撞地指出这一点,冒犯了尤以细节著称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泰森指出,那些星星不仅出现的时机和位置不对,而且两边还呈镜面对称,整个天空背景基本上是罗夏克墨迹测验(译者注:根据对墨迹图案的反应而分析其性格的一种智力测试)的样子。

也许卡梅隆被泰森所谓的刻薄批评惹毛了,但在2012年《泰坦尼克号》再度上映时,他还是为我们带来了更加科学和完美的星空背景。

9.《星球大战》(Star Wars)

我们以这部电影为例来说说此类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太空中没有声音,绝对没有。太空处于真空状态,不存在颗粒物质。(除非是一个真空吸尘器,里面充满各种颗粒和其他吸入的碎片。)声音由振动产生,没有颗粒物质意味着不存在物体振动,因而也不会有声音。

因此在电影中,所有你能在太空中听到的声音都是假的。但电影制作者很难坚持或坦然地省略掉它们,否则那些战舰激战的场面就太乏味了。即使配上器乐演奏也难以阻止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

至少在音效师完工之前,《星球大战》中试图袭击“千年隼号”的双离子引擎战斗机还发不出一点动静。至于星际大爆炸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8.《变形金刚》(Transformers)

当编剧们才思枯竭时,他们总是忍不住写出人从高楼大厦上掉下来的情节,好让单调的故事情节活跃起来。掉下去的那个人可能会被英雄救起来,也可能会摔得像果酱一样血肉模糊,这取决于编剧是想要观众欢呼雀跃,还是倒吸一口气。

但是,有一个问题:接住一个从如此高的地方掉下来的人根本救不了他。不管在哪种情形下,人体在接触到坚硬表面的那一瞬间都会像西瓜一样爆裂。无论是擎天柱的钢筋手掌,蜘蛛侠保护性的怀抱,还是超人那飞扑过去的最后一抓,这个被接住的人的结局跟直接摔在人行道上没什么区别。

其实电影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变形金刚》在这方面是个惯犯。

7.《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

在经典电影《后天》中,全球气候变暖迅速从天而降,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然而它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地质学记录表明,就算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冰期,要冰封地球也需要大概10年的时间,绝非几天即可完成。

但是比这种基础的气候波动更糟糕的是冰河世纪开始后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冰期不仅影响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它对全球都具有相同的威力)。在电影中,龙卷风像走红毯一样在洛杉矶乱逛,海啸将曼哈顿扫平。

而此时气温以每秒10摄氏度的速度迅速下降。一旦气温低于零下90摄氏度,我们都很清楚实际的后果。和现实相比,电影显得尤其荒唐。因为如果淹没于洪水中的曼哈顿将要被冻结,固态水和液态水肯定有所不同——水结冰后体积膨胀,会将所有大楼和其中的人都压扁。(当然,其他液体凝固时体积会缩小,但水会膨胀。你只要看看汽水在温度过低的冰箱里会发生什么就知道了。)

6.《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

让我们再来讲讲社会科学。在2005年版的《世界大战》中,地球上的城市不再发放建筑许可,也没有爱管闲事的邻居左右徘徊,去窥探是谁在隔壁挖洞建新“泳池”。或者,有人实际上想获得许可,以合法埋葬到处杀人的外星机器。另一个潜在的观点是,电影里的外星杀人机器在人类之前就已出现, 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擅长评估房地产扩张计划。这不是科学而是愚蠢。

但还有不少伪科学,大部分与入侵的外星人犯下的罪行有关。他们喜欢吃一种特殊的像植物一样的物质,但这种植物显然需要人血滋养。问题是,在发现地球之前,他们用什么类型的“美乐棵”(译者注:Miracle-Gro,美国植物肥料品牌)?

我们这么想吧,外星生物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人血来维系生存。而外星人显然非常聪明,知道如何满足他们不可思议的需要。然而,他们全都忽视了一点,破坏性极强的细菌爆发也让他们自食恶果。

5.各个版本的《X战警》(X-Men)

啊,成为变种人多了不起啊!你的父母都是傻瓜。不需要费神点火照明,或者坐上一辆完好无损的货运列车来代替步行,这样的生活足以让所有的智人满意。而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下一个飞跃!

但问题是,进化并非这样。首先,进化的目的是生存。我们不是在攀爬一架通往完美的梯子。我们只是想从这所充满艰难磨练的学校毕业,我们跟你拍死的蚊子和扯掉你胳膊的母狮一样。

这还不是唯一的问题——进化的变化是极其细微的。然而,《X战警》中的突变体可以突然变得非常强大,仅用一个手势就可以拦住、炸毁或破坏一辆疾驰中的火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也能通过心电感应让列车长停车。还是那句话,这一点都不科学,更不现实。

但如果你实现了X-战警式的进化,有独眼巨人(Cyclops)的激光视觉,那么下一部电影中的人可能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4.《世界末日》(Armageddon)

《世界末日》让理论家感到十分尴尬——如果真有什么理论家的话。编剧们一开始忙于为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和莉芙·泰莱(Liv Tyler)描绘热闹的场景,却忽视了他们用来点缀这些场景的数据非常离谱。

太阳系中有像德州(Texas)那么大的小行星吗?没有,顶多直径560英里(900千米),而电影里的小行星直径有870英里(1400千米)。彗星可能撞击小行星吗?不可能。彗星可能把小行星撞离轨道吗?没戏。不过如果可以,小行星会以一万颗核弹的威力撞击地球表面吗?不会(有趣的是,这个数字其实被远远低估了)。那么大的小行星,我们在快被撞上的时候才能发现吗?不,任何地球人抬头都会发现它,只要方向正确。

不过电影对科学的奚落还不止于此。继续。

3.《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独立日》中,杰夫·高布伦(Jeff Goldblum)在电脑前手指翻飞。他敲击键盘的亢奋动作慢下来后,我们欣慰地得知,他编出了一条与外星人的IT代码相兼容的指令,一旦发送,就能使入侵地球的母舰瘫痪。

这种事的可能性大概有多少?可以说是零。即使是天才中的天才,也不可能突然就写出一条与一个完全陌生的系统相兼容的代码。两者间的差距比Mac和Windows的差别还大。

如果你觉得人类和外星人的电脑科技融合太诡异,不可能实现,那就来看一个更荒谬的合体吧。

2.各个版本的《星际迷航》(Star Trek)

显然未来的地球人更乐意把花花公子送上太空。我还要告诉你——这些热心肠的使节十分愿意满足天外来客对人类与外星人相亲相爱的期望。幸运的是,那里也不缺能让他们征服的丰满健壮的“战利品”。这些外星人都长得与我们大致相似,只不过像是我们去整了个容或也可能是染了个发。

怎么会这样呢?外星人不是……咳,长得更怪异吗?我是说,确实,在《星际迷航》里,你偶尔会看见一些长相古怪的物种,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遇到的外星人都是有一个脑袋、两只胳膊和两条腿的类人生物。

然而,从统计学上讲,真实情况可能给我们的探险家们浇了盆冷水。探险家实际能接触到的距离我们最近的另一种生物形式就是大量的细菌感染,照这样拍出来的电影就遭透了。根据我们所有的研究,其他生命形式的密度还不高,尤其是类人生物。

1.《太空炮弹》(Spaceballs)

《太空炮弹》从头到尾都在调侃科学,但科学倒是很看得开,从容不迫地接受这些玩笑。当温尼贝戈房车(Winnebago)被当作太空船,雷达天线能被覆盆子酱“堵塞”,科学又能如何呢?

当你思考巴夫(Barf)一类的角色时,你可能会更加困惑。科幻电影迷可能不喜欢看有关巴夫半人半狗身体来源的赘述。还有半人半机器人的维尼(Vinnie)和半人半披萨的必胜客(Pizza  Hut)。这些生物躯干的两部分完全不相同。

《太空炮弹》中各式各样的真空装置是它的一大特色。一开始,当情节需要一个角色连呼吸装置都不用就在太空中漫步时,我们会完全忽视那些真空装置。而在“炮弹一号”变身成“超级菲佣”后,真空吸尘器出场——用来吸走一个星体的大气。

不过最离谱的可能是当温尼贝戈房车进入超级飞行状态,而“炮弹一号”必须追捕它的时候。光速太慢,“炮弹一号”需要达到“荒谬之速”才能抓住猎物,而接下来的情节当然是荒谬至极。

这部电影之所以高居榜首,不是因为它最离谱,而是因为它清楚地知道电影中的情节完全不真实。基于这样特殊的前提,我们也就能接受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