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者投稿的常有三种心理状态,看完你才知道如何调整!

 智慧之吻 2016-04-27




编辑微信号 xuezheqy

作者:杨桂香


1
  作者的投稿心理

凡是作者在投稿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发表。因为每个作者写文章时都有着极强的创新欲望,他们想突破前人或他人已取得的成绩,并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文章的发表而广为人知,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使自己艰苦创作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读者的肯定,从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这是符合马斯洛关于人的最高心理需求理论的。

然而,因每个作者的年龄、能力、学识、性格及心理动机不同,在投稿时,也反映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初次或年轻的投稿者及一些自认为自己的文章水平不高,但为提职晋级又迫切需要材料者,常常表现出一种自卑、胆怯、畏惧的心理,担心自己的投稿因学术水平低或没有知名度而不能被采用。于是个别作者便采取种种手段:如一稿多投,以提高命中率;多方托亲朋好友或顶头上司亲自推荐,欲通过关系使编辑予以关照;以挂“知名”学者的名字来达到增加稿件的“分量”的目的;以请客送礼等方式以达到发表文章的目的。也有一些资深作者认为投稿就该百发百中,当编辑对他的稿件在体例格式方面指出不符合本刊要求时,他却表现得很不以为然,说“我往国外投稿都是这么写的”。

对于这些投稿者而言,这些心理状态都是不可取的,更不能因为急于发表,病急乱投医,违反学术道德,最终反而会给自己的学术生涯带来不利影响。

2
  作者的改稿心理

无论是组稿还是自由投稿,都难免有其不足之处。一旦决定采用,编辑则必须以宏观指导、微观参与等方式投入到作者的改稿之中。在与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书稿内容达到最大量的增值。这个过程是编辑与作者的共同再创造过程,是编辑引导作者完善书稿和挖掘作者潜能,发挥作者创造性,全方位提高作者素质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绝大多数作者仍有着共同的心理——不愿让他人改稿,尤其是当编辑因篇幅所限要求作者删稿时,许多作者对自己长期的科研成果更不愿“忍痛割爱”。对此,编辑要给予心与心的理解,因为一篇文章的完成如同一个孩子的诞生,其中凝聚着母亲十月怀胎的酸甜苦辣和分娩时的阵痛,所以,对诞生后的“孩子”就倍感亲切和呵护。我们在深深理解作者的心理基础上,总的原则是给作者以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具体操作上要做到:第一,不能越俎代庖,从而模糊了作者与编辑的角色功能,挫伤作者的自尊心或造成学术专业上的错误,重大修改均应由编辑提出,由作者自己动手修改,有些编辑修改的地方,也应得到作者的认可;第二,还要克服过分服从或迷信权威而随波逐流的倾向,不能因为是权威人士的稿件,明知有错误,也不敢提出。

同样,因作者的年龄、阅历及投稿动机等不同,在改稿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差异。

对于一些年轻的作者,写作还是一种不习惯的,至少是非职业性的劳动,所以稿件的改动就非常必要。而恰恰是这批作者会把投稿时的畏惧心理转化为改稿时对编辑的顺从心理,不论编辑提什么意见,他们都完全接受,甚至连那些不妥的意见,也违心接受,生怕得罪了编辑,这实际上是在毁坏自己的作品,后果是严重的。

还有一批只关心文章发表,为提职晋级创造条件者,他们并不关心稿件如何改,在多次修改中,常常产生厌倦心理并希望编辑代改。作者在改稿中对编辑产生这种依赖心理不是偶然的,因为在一些人心中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定势,编辑工作就是改稿,所以,一些作者总是习惯于肯定有人给他们改稿,而一些编辑人员也习惯于以改稿为其最高使命,于是这种风气就愈演愈烈。

恩格斯在给K·考茨基的信中谈到:“你不必埋怨德国作家的疏忽大意,而应改用这样的原则:把你准备采用的文章中的有关地方用有色铅笔标出来,然后退给作者修改,这样,他们很快就会学会用另一种态度写作。当然,如果编辑部很热情,愿意为他们作文字加工,那么,作者在写作中就会越来越粗心大意”。

当然,在修改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个别固执己见者。有些作者对参考文献标准的要求感到烦琐不愿配合。尤其是一些曾投过稿或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所造就,有一定影响的作者,认为过去的稿件都是这样发的,没那么多要求,对此不屑一顾。

作者首先必须明确自己论文的行为逻辑。切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投稿者在于编辑沟通过程中当,要明确双方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以理服人”的说服过程。双方在围绕学术论证的修改意见上,既要有坚持,又要有让步。

3
  被退稿、拒稿作者的心理

由于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表,而遭到退稿时,尽管每个人因个人修养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言语行为,但却有着共同的心理——失落。

文章投稿未中,无非出现了几种问题:首先是对于作者而言的不可控因素,如版面有限,能够被采纳的稿件有限,或者研究结果的重要程度一般,对于这些问题,作者不妨退而求其次,尝试一些其他的发表途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论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这就要跟编辑进行沟通,或通过自查的方式寻找论文本身存在的疏漏,并进行弥补。

学术大家也往往有被拒稿的经历,而这正是同行评议存在的价值。投稿者从论文寄出,到收到回复,一定要注意这三种心态,要“多听、多看、多问”,摆正自己的投稿心态,千万不要使自己被情绪左右,陷入盲目与被动。

杨桂香《研究作者的心理特征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壹学者有删改。

发表于《《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沈阳)2001年第0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1年04期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