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会产生切尔诺贝利这样的核灾难?

 一一衞莊 2016-04-28

  今年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30周年,遗迹仍在清理。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发生爆炸。爆炸相当于500颗1945年投到日本广岛和长崎那样的原子弹,喷出近190吨放射性物质和8吨放射性燃料。大火烧了两周,700万人受到辐射,数千人遭受过量辐射,被污染的土地达数亿公顷。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在苏联改革列车刚刚启动之时,是苏联体制漠视人生命弊端的暴露。

  切尔诺贝利事故暴露了苏联体制的问题

  首先,苏联领导人只重生产,不重安全。

  苏联是第一个和平利用核能的国家。应该说苏联人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是有经验的,但他们一直相信核电站是安全的,对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估计不足。切尔诺贝利电站采用的是水冷却式的石墨慢化反应堆。苏联之所以选择这种安全性能差的反应堆,主要原因是这种反应堆能在发电的同时,生产出制造核武器用的钚。在核电站选址时,苏联第一座核电站的设计者尼古拉·多列扎利教授就提出过电站的安全性问题,建议不要把电站建在人口稠密的西部地区,建议未被采纳。苏联的核电站大多建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附近。在苏联的决策者看来,发展核武器,在军备上赶超西方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是苏联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在苏联体制下,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也是普遍现象,事故调查报告指出:“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保护这个反应堆的控制系统有故障,许多技术人员也清楚,并对如何排除故障提出过建议。设计师不愿很快就去干额外的工作,因此没有及时更换保护控制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本身发生的事故在许多年内都有,因为进行过实验,而实验计划却编写得极不认真和极不仔细,实验前也没有预定任何应付可能出现情况的对策。……打仗还要求所有操作规程的准确无误,而这里全然忽视设计师和专家的意见。在计划预报维修前既不注意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也不检查设备的状况。核电站的一位厂长竟然对我说:‘你担心什么?就算是核反应堆吧,也不过像咱们的茶炊,比热电站简单多了。再说我们的工作人员有经验,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的。’”

  第二,苏联对事故的防范不够。核能确实是清洁、高效的能源,但是,其危险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苏联的核科学家盲目自信,没有应对核电站事故的预案。领导人也缺少安全意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电上。因此,在事故发生后,消防队员按处理一般火灾来处理,即使知道有核泄露,也找不到必要的防护器具。事后,列加索夫院士气愤地说:“我们要求所有的人员做好应对各种情况下的所有突发事件。针对这样的事件,要求做好在此情况下的安排和组织工作。——在这里,电站负责人不懂得按必要的顺序处理事件,也没有能源部的领导。对事情既不懂得事先进行分析和研究,也没有应付事情的对策。政府部门只好承担起弄清情况和采取必要行动的责任。”“既没有足够的防护面罩和个人的辐射测量器,甚至对所有的人来讲连被叫做铅笔的东西也显得不够,就连用于自动显示数公里半径内辐射情况的遥测数据的外部辐射测量自动装置在电站也没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好组织大量人员进行探测工作。”苏联因此扩大了事故的人员伤亡,“参加救援的8.45 万人中,到21世纪初有一半死亡或残废。”

  第三,事故处理不当,扩大了损害程度。

  到26日晚,全世界都知道了苏联核电站发生了事故,莫斯科仍在沉默。核电站附近普里皮亚季镇的居民生活如常,4 月26 日夜间才决定疏散普里皮亚季镇的居民。从27日14时开始疏散,4万多人被迫离开了家园。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4月28日11时,政治局终于开会研究是否报道的问题。戈尔巴乔夫、利加乔夫、雅科夫列夫都认为应该尽快向外界通报情况,但通报还是被拖延下来了。直到4 月28 日晚9 时,电视和广播才在新闻中发布公告,简单地向公民通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事故,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受到损坏。正在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后果。受到影响者正在得到救助。已经为此成立了一个政府委员会。”并没有说出现了核泄漏事故,也没有提示居民进行防护。从切尔诺贝利开出来的车辆未经任何处理就驶入基辅市区,造成核尘人为扩散。4 月30日,部长会议发表公告,宣布:“由于过去几天所采取的措施,泄漏的放射物质已减少,原子能电站地区和电站村的辐射程度已经降低,反应堆处在熄灭状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附近地区的辐射状况并没有引起危险,饮用水以及河水和水库的水质符合标准。”5 月1 日红场照例举行节日游行,戈尔巴乔夫没有向人们通报4 天前发生的灾难。

  5 月14日,戈尔巴乔夫才发表电视讲话,介绍这次核事故。“大家都知道,前不久我们遇到了不幸——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事故。这一事故让苏联人民经受了痛苦,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我们首次现实地感受到了脱离控制的核能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切尔诺贝利事故本是可以避免的一场人类灾难,其灾难性后果至今难以消除,为消除这些后果的花费远远超过其曾经创造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