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战之将不糊涂

 青梅煮茶 2016-04-28
■十年砍柴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陷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江宁),饱受十多年兵燹之灾的膏腴之地东南诸省渐渐恢复生机,经济、文化走向复苏,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两江(江苏、江西、安徽)地区很快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和洋务运动的龙头,自然也恢复了清廷赋税重要来源地的地位。

  自此一直到清室逊位(1911年),近五十年内,两江基本上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发展势头,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基本上是在战火中历练过的能吏,知道民生疾苦,懂得世界大势,也以能开放与理性的姿态与列强打交道。而其中,湘军系出身的江督功莫大焉。

  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两江地区基本上由湘军系的总督治理,非湘军系的江督中,李鸿章、马新贻、张树声、李开羲、沈葆桢、周馥、端方、张人骏任职时间稍长(其中李鸿章、张树声、周馥出自与湘军几乎是母子关系的淮军,而福建籍的沈葆桢基本上可看作依靠湘军系而发达),其余如何璟、吴元炳、裕禄、鹿传霖等人只是短暂的署理,担任该职未及一年。而先后任两江总督的湘籍大员有曾国藩(两任江督共10年)、彭玉麟(1年)、左宗棠(3年)、曾国荃(两任共6年)、魏光焘(2年)、李兴锐(短暂的署理仅2个月)和任两江总督累计时间最长的刘坤一(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刘先后四任江督,累计达15年。也就是说,清廷统治全中国最后的半个世纪,湘军系人士担任两江总督共37年,其中刘坤一任职时间尤长。两江近世的繁荣,不能忘却这位湘军宿将。

  和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这几位功高望重、天下景仰的人物相比,刘坤一略为逊色一些。但因为他活的时间长,直到1902年才去世,在曾氏兄弟和左、彭诸公谢世后,他代表湘军系苦撑大局。特别是在甲午之战和庚子事变时,他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

  甲午之战是一场浪战,由朝廷中枢(主要是军机处和帝、后)政治斗争激发的。当日军登陆、淮军溃败后,他受命于危难之中,为钦差大臣赴辽东统兵迎战,湘军主力早已裁掉,靠陈湜、李光久、魏光焘诸人新募的湘勇草率成军,无法抵御训练有素、兵器精良的日军。甲午海、陆战之败,责任不在湘淮军,而在中枢那些勾心斗角的大臣。

  甲午战败对刘坤一刺激颇深,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对外坚持开放、反对闭关的重要性。他在对外交涉中采取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的务实态度,对内则兴办学校、工厂,鼓励工商业。

  晚年刘坤一做了两件大事可圈可点,几乎可以说避免了中国局势进一步糜烂。

  一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皇帝嗣子(大阿哥),由此朝野汹汹,纷纷认为将废光绪而让溥儁即位,刘坤一致书大学士荣禄曰:“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报国在此,所以报公亦在此。”这个话他是要通过慈禧的红人荣禄传到慈禧本人的耳中。刘坤一的这番明确表态,不仅仅代表他本人,也代表其他一些开明的封疆大吏。由此,废立之事罢了。

  二是“庚子事变”后首倡“东南互保”,为中华保住了南方。庚子事变是地处中枢的一些颟顸大臣如端郡王载漪、溥儁的老师徐桐和刚毅等人排斥开明派,利用慈禧太后的私心造成的大祸。

  当慈禧对列国开战后,下旨要求各督抚一并向各国开战。刘坤一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倡议东南互保,称圣旨是拳民胁持下的“矫诏”。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但亦支持东南互保。在刘坤一授意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与各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

  这实际上是一次封疆大吏对清廷糊涂决策的一次公开反抗和纠偏,在高度集权的帝制时代,这是要冒相当大的风险的。但刘坤一等人,显然以整个国家的利益为重,而将所谓“君臣之道”放置一边。

  黄濬的《花随人圣庵摭忆》对刘坤一的决断和智慧非常推崇。书中一篇《刘岘庄晚年善用幕僚》曰:

  庚子夏,那拉后命义和团围攻驻京各使馆。端王等字谕各直省大吏,先杀外人侨居内陆者。岘庄先奉旨,而秘不宣,乃严檄水陆防营保护外人,违者以军法从事。江苏提督杨金龙亦得密诏,复奉刚毅私书,属其驻师吴淞,专击列国兵舰、商船及教堂,金龙立率所部移师吴淞。岘庄闻之大怒,别饬俞统领持令箭往,谕之曰:“杨金龙不遵令,可持其头来!”杨始如命撤兵回防,乃大哭,复书刚毅云:“刘坤一身寄封疆,不保国而保外人,真汉奸也!”

  这个刚毅,就是个胸无点墨的糊涂蛋,同一篇文章提到刚毅何等浅陋可笑:

  先是刚毅奉那拉后命,自江南搜刮归,那拉后令刚毅密保将才,刚毅奏曰:“江南武员唯有杨金龙,可称古之名将。”后问:“能比何人?”刚答:“可比古人黄天霸。”后为莞然。满人不学如刚毅者众,加以愚而好自用,刚尝改“瘐死”为“瘐毙”,改“逐北”为“逐比”,此辈居以钧衡之地,责以平章军国,其覆餗可知。

  庚子事变时大多地方督抚不糊涂,像对洋人不论妇孺大开杀戒的山西巡抚毓贤那样脑袋进水的封疆大吏是少数,所以“东南互保”才可能取得成效。而在整个帝国的中枢——军机处却是些刚毅这样的货色,他们不读书,无见识,历史知识来自戏曲,可爱国的调门比谁都高,动辄指责别人是汉奸。“庚子之祸”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如果清廷任由杨金龙这样的“爱国将领”奉行朝廷的指示,那整个上海乃至东南诸省将迎来一场大灾难。而当时上海及东南一带卷入战火,恐怕将直接影响到后来国民党北伐成功迁都南京,以宁沪为中心取得了“黄金十年”的建设成就,甚至影响到还能不能坚持抗战达八年之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