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悖论哈迪德:用凝固的音乐表达无根的飘泊

 1999xn 2016-04-28
4月1日早上醒来时,打开手机,发现微信朋友圈和各个群里都在议论着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去世的消息。其实扎哈是在愚人节之前那天去世的,时差加上深夜突发的事件,让我们在愚人节这个节日甫一开始便得到了这个噩耗。这些年来,愚人节总变成哀悼日,从十四年前张国荣离我们而去的那一天开始,这个节日发生悲剧的猜测总是一语成谶。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

扎哈·哈迪德,既被亲切的称为“扎婶”,也常被叫做建筑界的“女魔头”。而今任何称呼之所指都不在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其实在扎哈去世之前,大多数建筑或者城市规划圈的同行们,都对扎哈颇有非议。最大的争议是她的建筑作品过于个性化的肆意妄为,完全不顾周围的城市风貌、文脉和景观的协调。
扎哈·哈迪德在沙漠之国的大作
扎哈·哈迪德在沙漠之国的大作

这个被誉为建筑界“女魔头”的女人,的确一直是以个性十足、遗世独立而著称于建筑界的。她大胆的设计风格和作风,都让她在全世界饱受争议。几年前在日本取得2020年奥运会主办权后,扎哈·哈迪德的事务所在东京奥运会的主场馆设计的竞赛中获胜,但是她的方案一直受到日本从建筑界到普通市民的争议。在日本建筑届联名抗议之后,在去年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宣布修改这个方案。这意味着扎哈在两年之间两易其稿的设计方案最终成为一张白纸。

作为一个在伊拉克长大,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并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扎哈来说,她的人生奋斗之路着实不易。在国外时我接触过一个出生于约旦的建筑学教授,她是在中东做了几年建筑师后,到美国留学读博士,又到加拿大一所大学任教。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告诉过我,一个中东的女人在西方社会的诸多艰辛。这些都是不难理解的,异乡的奋斗、世俗的压力和文化的隔阂,都让她们出人头地不会那么容易。况且建筑界历来是西方白人男性的世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堂城市设计课上,那个中年白人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张现代建筑史上大师合集的图片,向我们问道:“这些人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然后他略带骄傲的回答道:“首先,他们都是白人男性。”可见在建筑这个行当,女性的不易。那位约旦的女教授,则和扎哈一样,个性十足,性格强势,充满着战斗精神,同样也一直是单身。我想这些作风也是她一直在西方建筑界奋斗的见证吧,这些都是她自我保护的躯壳,把她那细腻丰富的情感和汪洋肆意的创造灵感,深深包裹在冷峻的外表之下。

扎哈·哈迪德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张照片,就是穿着她那经典的服饰,深色大衣,将头低垂,下巴藏进大衣领子里。面带微笑的她,眼睛向下,不知是低头沉思还是闭目养神,略显凌乱的头发难掩的眉眼的一丝狡黠、可爱与温存,和平日里的作风强硬的“女魔头”形象全然不同。在这一刻,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个解构主义建筑大师,是第一个首获普利兹克奖的女建筑师,是一个奋斗在欧美世界的异乡人,是一个总是处在风口浪尖的话题人物,同时,她也是一个女人。
扎哈.哈迪德最经典的照片
扎哈.哈迪德最经典的照片

扎哈在中东的童年生活经历,给她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和作为设计师那挥之不去的灵感来源。在一个讲座上,她动情地解释道,她在北京设计的一个SOHO作品,灵感来源于家乡沙漠里的沙丘。在沙漠中,风吹着沙子四处飘荡,沙丘也随着不断流动。或许这也是她作为第一代移民的一个隐喻:没有根的四处漂泊。

作为建筑界参数化设计的先驱者,扎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创造了全新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人工地景,将人类的才能用张扬的曲线淋淋尽致的展现出来。高迪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或许和高迪一样,扎哈也是试图和上苍对话的人。有些人注定不合群,他们用超乎常人的方式来更接近神性。

同时,扎哈因为其作品过于...
4月1日早上醒来时,打开手机,发现微信朋友圈和各个群里都在议论着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去世的消息。其实扎哈是在愚人节之前那天去世的,时差加上深夜突发的事件,让我们在愚人节这个节日甫一开始便得到了这个噩耗。这些年来,愚人节总变成哀悼日,从十四年前张国荣离我们而去的那一天开始,这个节日发生悲剧的猜测总是一语成谶。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

扎哈·哈迪德,既被亲切的称为“扎婶”,也常被叫做建筑界的“女魔头”。而今任何称呼之所指都不在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其实在扎哈去世之前,大多数建筑或者城市规划圈的同行们,都对扎哈颇有非议。最大的争议是她的建筑作品过于个性化的肆意妄为,完全不顾周围的城市风貌、文脉和景观的协调。
扎哈·哈迪德在沙漠之国的大作
扎哈·哈迪德在沙漠之国的大作

这个被誉为建筑界“女魔头”的女人,的确一直是以个性十足、遗世独立而著称于建筑界的。她大胆的设计风格和作风,都让她在全世界饱受争议。几年前在日本取得2020年奥运会主办权后,扎哈·哈迪德的事务所在东京奥运会的主场馆设计的竞赛中获胜,但是她的方案一直受到日本从建筑界到普通市民的争议。在日本建筑届联名抗议之后,在去年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宣布修改这个方案。这意味着扎哈在两年之间两易其稿的设计方案最终成为一张白纸。

作为一个在伊拉克长大,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并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扎哈来说,她的人生奋斗之路着实不易。在国外时我接触过一个出生于约旦的建筑学教授,她是在中东做了几年建筑师后,到美国留学读博士,又到加拿大一所大学任教。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告诉过我,一个中东的女人在西方社会的诸多艰辛。这些都是不难理解的,异乡的奋斗、世俗的压力和文化的隔阂,都让她们出人头地不会那么容易。况且建筑界历来是西方白人男性的世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堂城市设计课上,那个中年白人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张现代建筑史上大师合集的图片,向我们问道:“这些人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然后他略带骄傲的回答道:“首先,他们都是白人男性。”可见在建筑这个行当,女性的不易。那位约旦的女教授,则和扎哈一样,个性十足,性格强势,充满着战斗精神,同样也一直是单身。我想这些作风也是她一直在西方建筑界奋斗的见证吧,这些都是她自我保护的躯壳,把她那细腻丰富的情感和汪洋肆意的创造灵感,深深包裹在冷峻的外表之下。

扎哈·哈迪德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张照片,就是穿着她那经典的服饰,深色大衣,将头低垂,下巴藏进大衣领子里。面带微笑的她,眼睛向下,不知是低头沉思还是闭目养神,略显凌乱的头发难掩的眉眼的一丝狡黠、可爱与温存,和平日里的作风强硬的“女魔头”形象全然不同。在这一刻,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个解构主义建筑大师,是第一个首获普利兹克奖的女建筑师,是一个奋斗在欧美世界的异乡人,是一个总是处在风口浪尖的话题人物,同时,她也是一个女人。
扎哈.哈迪德最经典的照片
扎哈.哈迪德最经典的照片

扎哈在中东的童年生活经历,给她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和作为设计师那挥之不去的灵感来源。在一个讲座上,她动情地解释道,她在北京设计的一个SOHO作品,灵感来源于家乡沙漠里的沙丘。在沙漠中,风吹着沙子四处飘荡,沙丘也随着不断流动。或许这也是她作为第一代移民的一个隐喻:没有根的四处漂泊。

作为建筑界参数化设计的先驱者,扎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创造了全新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人工地景,将人类的才能用张扬的曲线淋淋尽致的展现出来。高迪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或许和高迪一样,扎哈也是试图和上苍对话的人。有些人注定不合群,他们用超乎常人的方式来更接近神性。

同时,扎哈因为其作品过于张扬和另类的特点所承受的争议,有时也是对她的过分强求。毕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也代表了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许可。设计师向来是带着镣铐跳舞,一旦有空间发挥,自然更注重自我的表达,况且是扎哈这样的人物。她的一些作品,确实塑造了城市的地标,为我们展现了更多空间感受的可能。在造访望京SOHO的时候,几座像沙丘一样的建筑连成群体,远远看去,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天际线和建筑序列。当时让我想起建筑师马岩松在国外的一个讲座上解释自己在加拿大设计的“梦露大厦”时的那句话,“一栋楼是雕塑,两栋楼是景观”。
扎哈的作品——望京SOHO

在欧洲旅行时,有一次独在马德里参观了扎哈的一个小型展览。展馆就设在皇家马德里队的伯纳乌球场附近不远的街区,那个私人艺术画廊因为扎哈的展览而被挤的水泄不通。当时扎哈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展示她的各种作品的展板和模型,将她的建筑设计和城市研究的思路详细解构,吸引了大量对她的建筑作品感兴趣的人,特别是不少建筑系的学生。印象很深的是,在一组展现她的参数化发展演化过程的模型前,一个带着黑框眼镜、一脸虔诚的女生,跪在她的作品模型实物前,看的如痴如醉,仿佛朝圣一般的神情让人为之动容。

在生前,扎哈一直和饱受争议这个词语纠缠不清。尽管杰出的建筑大师,大多都是个性很强、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为客户或者社会大众意愿妥协的人,但扎哈·哈迪德无疑是把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一个。无论如何,在她去世后,哪怕曾经猛烈批评或者攻击她的人,都在沉痛悼念这位大师的离去。她设计的诸多地标性建筑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了城市品牌的象征,也不断吸引着前来参观拜访的游客。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会是建筑学教科书中标志性的人物。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独特环绕型游艇”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独特环绕型游艇”

春天是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但同时也让人情绪阴郁。我们总是在这个本应春暖花开的时节,迎来大师们离去的坏消息。前几天,“球圣”克鲁伊夫刚刚辞世,引发全世界球迷们的一片哀悼。再过7个月,这位被誉为“嫁给建筑的女人”就将迎来她66岁的生日,可惜造化弄人,她就这样突然在创作的顶峰期离我们而去。她是大批建筑师和建筑学子们心中的灯塔,有多少人是翻着她的作品集长大的,正如看着克鲁伊夫足球长大的几代足球人一样。

这些带着仙气的大师们,都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传奇,哪怕就算是盖棺,他们的成就也不能短期内简单定论。而对于扎哈来说,名满天下必谤满天下这句话可谓是对其人生最准确的评价。世间再无扎哈,天堂中更不会再有“女魔头”的非议。倘若她在天有灵,或许依然会用那双看透俗世的冷眼,远远的观望着我们这个并不清净、纷纷扰扰的世界吧。

首发于《文汇》
显示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