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景芝:艺术教育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美的

 禅艺惜霜 2016-04-28



著名儿童艺术教育专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儿童美术艺委会秘书长

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
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副会长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文学艺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



       这一次拜访杨景芝教授,因为她身体抱恙入院治疗而一拖再拖,所以在见她前,我们心里有一丝惴惴,生怕徒添叨扰。好在,开门迎接我们的杨教授神采依然,热情的微笑招呼让人心生安定和温暖。

       她用食指戳着脸颊问我们:“你们看,是不是成了圆圆的脸了?”她讲了药物可能带来增加体重的副作用,然后略带无奈像孩子一般重复了两遍:“我今天量体重还没有变胖,真的!”杨教授虽然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素颜不施粉黛,但是一生从事美学教育的她,对美的体悟深入骨髓,由内而外散发着淡淡却沁人心脾的大家风范,柔和中流露出真诚,举止言谈亲切优雅,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个非常简单、真诚的人”,为了守约,她会提前几个小时静静地坐在客厅等待来访的客人,哪怕是来打扫的保洁阿姨,她也生怕因为在卧室休息听不到敲门声而怠慢了人家。

       在杨教授面前,我们有幸成为可以听她聊生活、谈儿童艺术教育、说她小外孙可爱创作的“小朋友”,也有机会把我们研发的课程和教具样品拿给她试用并听取她的修正意见,我们彼此真诚的交流,会为一个共识而激动,会为一个赞赏而欢喜,更多的时候,我们为杨教授毕生倾注于儿童艺术教育的心血而感动,每一次拜访她后,我们都可以热血沸腾的体会到:没有什么理由和困难,可以阻挡,真正热爱艺术教育的人和普及儿童艺术教育的赤子之心。


杨教授对Touchbox小创客的产品给与高度评价


朴素之美  人间情味

        杨教授的家不大,简洁干净,窗台上的几束干花深沉内敛,彰显主人的品格和气度。杨教授说,她更喜欢素净的颜色,她指着身上蓝紫色的宽松毛衣,说是拆了旧衣,混了三个相近色的毛线自己织的,我们自然看不出这件设计感很强的外套有手工的痕迹,赞叹之余,她谦逊地说其实织的这么肥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修身。她的生活格外单纯质朴,她不用电脑,不久前才换了一个千元以内的智能手机,虽然为了便于与出版社的编辑联系用IPAD上微信,但是很多功能还不熟悉,她乐享这样的状态,喜欢读书读报。能感觉到,正因为这样的纯粹和简单,让她的笑容始终像孩童一般清澈,让她一生不为名利倾心于儿童艺术教育事业。


       谈起前不久病愈出院后,她受邀去青岛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一个儿童艺术作品评选活动,我们略有惊讶,因为她身体仍然比较虚弱骨质疏松严重,轻微的磕碰都非常容易骨折,但杨教授说:“这个活动得去啊,国家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是我一辈子渗透在生命里的事儿,我克服一下。


       为了避免给主办方添麻烦,尽管大病初愈,76岁的杨教授没有提出家人陪同的要求,自己一个人按主办方的日程参与评审,自己去排队领餐,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为了孩子,我为国家认认真真的做就行了,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


       我们和许多学画画的孩子家长一样,好奇的追问杨教授作为这类高规格大型赛事评委,她的评审标准是什么。“我看重作品中孩子生活的体现,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我希望看到他们的画中有儿童的趣味,有儿童喜欢的东西,能体现他们那个年龄段的喜好。


       她举例说,在中学阶段作品评审中,一个孩子用重彩描绘的街舞作品令她印象深刻,她说孩子真实地再现了包围他们的时尚流行文化,反映出孩子们热情开朗、开放阳光的精神面貌,画面并不颓废,而是通过他们这个年龄段喜欢的事物,反映了他们的世界


       还有一幅描绘街边场景的作品,让杨教授感叹“好玩儿极了,特生动!”她介绍说孩子将街边小摊贩在结账、送菜等一系列场景和人物关系夸张的创作出来,她给出的评价是,孩子有生活,善于在生活中观察百态人物,我们要在积极的角度上去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关注周围的生活,这样才能热爱生活。


       “画画儿,必须引发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意义。艺术教育是要让人知道什么是好的、美的,重视内在素养的提升,深入孩子心灵深处,让他知道经典是什么。”她淡淡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善宽以怀 善精以业

       杨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师从卫天霖先生、吴冠中先生。工作后一直教授素描基础和素描色彩,研究儿童艺术教育是杨教授出于对幼儿基础教育的喜爱,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的成果,谈及曾被人笑话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没出息,她说:“我也不言语,一笑置之,因为我喜欢。”


         杨教授的研究之路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她在不断思考和完善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体系,“我认为儿童艺术教育有单独的经验和体系,现在评价孩子的涂鸦作品时,有些说是大师级的创作,无限地扩大,其实孩子们对很多事情并不了解,他们内心纯真,他们的涂鸦是无意识的创作,许多评价只是成人觉得而已。此外在孩子绘画过程中,我们要给予他们鼓励增加自信,但是也不能所有都棒,这样一来还如何提高?我们的教育不能走极端,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绝不能偏颇。”


       对于儿童的艺术原创,杨教授认为,那是儿童自发的游戏,他们不认为自己在创作,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因此对于儿童艺术原创要重视引导而不是教,引导儿童的艺术感受,引导儿童运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不一定让他们学专业的技术技能,而更应该重视引领他们走进艺术之门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让孩子们自觉地热爱艺术,自觉地发现美好,实现素质的提高。”杨教授说:“艺术教育不能停留在表面,仅仅是学会技能,而应该是伴随着人生的一种美好的精神状态。杨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她正在编写中,今年6月即将出版的三本著作,在谈及第三本《转型期青少年美术教育》的时候,她特别强调,很多孩子在5、6岁画的很好,但是到了转型期为何差了?这是因为教育没有跟上,教育孩子关键是度的把握,艺术不通过教育,儿童不能自发得到发展


不问门第 不附世态

       “教育是无私的,教育是要传播的,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经验都告诉热爱儿童艺术教育的人。”多年来,杨教授搭建平台,培养并推出了一大批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她说:“我需要更多热爱儿童艺术教育的接班人,对于教育理念,并没有对错之分,也无需争论,大家在成长中会有不断深化的认识,因此,只要我们对艺术教育有共识,无论是谁,都可以形成合力出更好的东西。”


       杨教授的这番话绝非空言,在她的眼中,只要是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益的探索,她都会关注支持,她用教育专家和孩子的双重视角审视我们的课程和教具产品,非常认真的观看和提问,遇到她满意的部分,会像孩子一样发出惊呼和赞叹,看到兴致高昂处,她小步快跑转回卧室,口中念着“你们给我这么好的东西我给你们什么好呢”,然后捧着她的两块巧克力出来送给我们。那一刻我们被她萌萌的举动逗笑,自然也为一个儿童艺术教育家的殷切鼓励而感动!她的肯定,必将成为我们走在家庭儿童艺术教育普及路上的不竭动力!


     中国的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艺术教育大家都在探索之中,美术学科有特殊的学科价值,我们肩负重任,要一步步的走。临别,杨教授不忘这样叮嘱我们,她每次都要看着我们走进电梯,才转身进门,我们每次都在离开她的一霎,涌出更多的温暖和感动。

      真挚的祝愿杨教授健康喜乐,真挚的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并热爱儿童艺术教育事业!


杨教授亲自执笔,为Touchbox小创客写下推荐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