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广州“区家祠”

 蚂蚁爬网 2016-04-28















  编者按:史料考索和文献考据在许多人眼里是极枯燥乏味的工作,确实,考据需要穷根问底的精神与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能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出有关的蛛丝马迹。其实,文献考据和侦缉破案颇相似,都是抓住一条线索顺藤摸瓜,其间有各种因缘际会、偶然巧合,又常常是柳暗花明、起伏跌宕,颇富传奇色彩。从韩愈弟子区册、区弘的身世考证工作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历史之谜的开解过程,更感受到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名篇里的人名之谜

  “唐宋八大家”魁首韩愈,有两篇著名的作品,散文《送区册序》和古体诗《送区弘南归》,韩门弟子之一的张籍也写过《送区弘》诗。其中的区册和区弘都是韩愈的得意门生,应该和韩愈有较亲密的过从。但除了以上的一文两诗外,其他史料中再也没有见到有关他们的记载,更没有见到他们的作品传世。区册和区弘到底是何许人也?历来的考据家虽然爬梳考证,但都未曾探得他俩的底细。近代著名学者林琴南的《韩柳文研究法》说:“区册生平无考,或南海一不知名之士。”马其昶、马茂元的《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以及近年来出版的有关韩愈研究的著作,也都未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平时留意于此,根据《送区册序》“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拏舟而来”的文义,考查唐代的南海是岭南道广州的“附郭首邑” (南海县治历经变迁,原在广州市区,1936年移至佛山镇,1988年迁至今桂城镇。1992年9月2日,南海撤县建市),县治即设在广州;恰见2008年8月25日GA33版刊载了《清代祠堂变身“饭堂”》的报道,文中提到这个祠堂叫“区家祠”,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赶到广州,在芳草街48号找到了1994年11月广州市文化局挂的文物保护牌子,上面标注“内部控制,待公布”。看来,文物部门尚未考知此祠的底细,所以没有采取正式的保护措施。为此,我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钩沉探源,终于查清了区册、区弘的家世底细,从而揭开了他们的身世之谜。

  原来是欧阳询的后裔

  为了搞清这个区氏祠堂的底细,我先到广州中山图书馆查阅岭南的地方文献,找到了两份重要的区氏族谱,其中果然有区册的有关记载。

  《区氏林石公祖祠谱》是专门为区氏祠堂纂修的祠谱,清德宗光绪十七年(1891年)刻本。这个祠谱以区恺提督公为一世祖,区信德庵公为二世祖,区册林石公则是六世祖。但因为区册的德行和学殖突出,在族人中威望最高,所以芳草街的祠堂就被命名为“林石公祖祠”,并利用祠堂的厅堂房舍开办了“林石家塾”。纂修祠谱的区作霖在序中说:

  吾宗自唐林石公以品行著南海,复从韩昌黎游,得仁义中正之旨、诗书礼乐之趣,归而教授乡里,不独开一族文学之始基,抑且导粤中士大夫讲学之先路。

  可以确认这个祠堂的“堂主”区册确实是韩愈的弟子,他在跟随韩愈受业后,回到家乡教授族中子弟,代代相传。“林石家塾”的开办,就是继承了区册以来的良好学风。

  《南海区氏家谱》是道光年间纂修的,此谱干脆以区册林石公为第一代,完全是区册直系子孙编录的家谱。开卷载有区册小传:

  区氏第一图实录

  第一代

  林石公讳册,字君轼,唐徵士,生于永泰元年六月十七日……于长庆四年以荐徵至京,试《金台赋》,诏授史馆纂修,辞职乞归,终于会昌六年正月十八日,寿八十有二,配杨氏……生三子:长诏,次谏,三诰。

  谱中明确记载区册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享年82岁,其妻子姓杨,有3个儿子。谱中还记载他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曾得到荐举,朝廷徵召他到京城长安,应试作《金台赋》而授职为史馆纂修,但他不愿仕进,辞归故里。

  这样考察下来,区册的家世生平基本上勾勒出来了。(见图1)

  《南海区氏家谱》中还提到了区姓的来历。区家原来复姓欧阳,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后裔,祖籍长沙临湘(现临湘属岳阳)。欧阳询的次子叫欧阳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武则天专政时,曾一度想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为太子,欧阳通因反对而被诬杀,询之长子欧阳恺避祸逃亡至广东春州,先变姓为欧,后定居顺德县龙江乡,再变为区姓。

  顺藤摸瓜,区弘也浮出水面

  区册的身世有了眉目,那区弘呢?中山图书馆里的区氏家谱还有很多,但我一再爬梳,还是没有找到有关区弘的材料,这让我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搞清了区册的身世,也确定了区氏祠堂的主人就是韩愈的弟子区册。忧的是,区弘的材料还不知从茫茫书海中如何找寻。如果就此罢休,岂不是有点遗憾?我不甘心,于是再次细查史料,发现《云福区氏家谱》中提到还有一个《龙江区氏家谱》,区弘的材料也许就在那里也说不定。

  可是,中山图书馆里并没有这份《龙江区氏家谱》,怎么办呢?如果不能穷尽所能看到的所有材料,我是不会甘心的。

  怎么办呢?

  我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老同事,他叫区兆华,20多年前是南京大学化学系的讲师,后来回家乡广东省鹤山县去了,鹤山离龙江很近,他又姓区,他那里会不会有《龙江区氏家谱》的信息呢?

  我赶紧给区兆华打去电话,他现在鹤山县晶宝化工建材总厂任顾问,经过他的努力查找,终于搞到了这份珍贵的《龙江区氏族谱》。

  区兆华是鹤山县桃源区沐河乡黄岗岭村人。他告诉我,这部族谱是清代末年村上的堂祖父(曾考中秀才)传抄留下的。龙江乡今属顺德县,是区家的入粤始祖区恺(也就是前述的欧阳恺)的卜居之地,与鹤山县沐河乡相距仅20多公里。宋末元初的时候,区恺的第二十八世孙区立富从龙江迁居沐河,区兆华是沐河开宗人区立富的第二十三世裔孙,是始祖区恺的第五十代传人。为了帮助我,他回到沐河乡黄岗岭村,给我复印了《族谱》中的有关部分。

  《龙江区氏族谱》是明成化年间的传抄本,由区恺的第三十代传人区绅所纂,其所撰写的谱序中历述区恺以下各代的世系功德,令人注目的是突出了区册,原文是:

  传六世祖林石公,讳册,字君式,以德行文章著名,当时为昌[黎](按:原文漏抄“黎”字,今校补)韩文公所重……

  看来区册不仅是韩愈的弟子,还受到韩愈特别的器重。(见图2)

  谱内还有《龙江区氏源流世纪》,包括唐代至明代区氏世系代表人物的列传,其中就有六世祖区册的列传:

  第六世

  林石公讳册,字君式……公喜读书,操持雅饬,家徒四壁,缥缃盈案,下笔为词,千百不竭,自郡守乡闾,皆重其文行……从弟弘,亦同游韩门,有《赠弘南归》,诗、序俱见《通志》。

  这里对区册的事迹记载更为详细,说他好读诗书,虽家徒四壁而好学不倦。更重要的是,传中特别提及区弘,明确记载区弘是区册的“从弟”(堂弟)。区弘终于也浮出水面!(见图3)

  此谱每一代只选一个代表人物立传,第六世只列区册一人,其他兄弟辈包括区弘都没有立传。好在此谱已确记区册和区弘“同游韩门”,而且在谱后附录了韩愈为兄弟俩所写的两篇作品。第一篇就是《送区册序》,订谱者从谱牒学的体例出发,改题为《韩文公送六世祖区林石公归省序》;第二篇是《送区弘南归》,订谱者改题为《韩文公送六世从叔祖贞白公南归诗》。这不但有力地证明了谱牒中的区册、区弘确系韩愈名篇中人,还提供了一个重要讯息:区弘号贞白。

  福尔摩斯当上了瘾

  考查到这里,算是相当圆满了。但我当福尔摩斯上了瘾,非要穷尽所有能见到的资料不可。前引《龙江区氏源流世纪》中,提及《通志》中也有这兄弟俩的记载,我便查阅了明清两代编纂的《广东通志》和《广州府志》,果然有所收获。如明代万历年的《广东通志》中的《区册传》有云:

  区册,南海人,系出区冶子之后。喜读书,操持雅饬,家徒四壁,缥缃盈其间,挟卷呻吟无少倦,时下笔为辞章千百言,滚滚不休,自郡守以下,皆重其文采。贞元十九年,监察御史韩愈以直言贬阳山令,册以道丧学绝,无所依归,遂冒险往阳山师,愈大加称许。愈文章为一代钜工,册由是知名。时又有区弘者,亦游愈门,愈及张籍有赠弘南归诗。盖愈迁法曹时,弘送至荆门。及愈入为博士,弘复远随之云。

  清代《康熙新修广州府志》和《康熙南海县志》的《区册传》与此雷同。而《道光广东通志》和《光绪广州府志》的《区册传》却标明取材于《广州人物传》。

  于是我又去查《广州人物传》,它是明嘉靖年间的方志学专家黄佐编撰的,其《区册传》这样写:

  区册,南海人也。系出区冶子之后,著于长沙以南,为名族。册为人善读书循理,谨持雅饬,惟恐戾于典则,人乐从之游。家徒四壁,缥缃盈其间。时下笔为辞章千百言,衮衮不休,自郡守以下,皆重其文采。贞元十九年,监察御史韩愈以言宫市,极论天下根本,为幸[倖]臣所馋,贬阳山令。愈,大儒也,以道自任,世方之孟轲。册以道丧学绝,无所依归,遂冒险往阳山师愈,愈亟称许之。及册归,送之以序,曰:“阳山天下之穷处也……序以识别。”(按:所引即韩愈《送区册序》全文,此处从略。)其见重于愈者如此。二十一年,愈徵为江陵法曹,累官吏部侍郎,文章为一代钜工,册出其门,因是知名。时又有区宏者,亦游愈门,愈有送宏南归诗,张籍亦有诗送宏,盖与愈周旋颇久。愈迁法曹时,宏随至荆门,及愈入为博士,宏亦随之。丹阳洪兴祖谓“宏即册”,然其始末不类,或其族人也。

  这不仅说明了区册的生平大要,而且还把区弘(《广州人物传》系清刻本,要避乾隆皇帝弘历的讳,因此改“弘”为“宏”)的经历也勾画出来了。现存广东各种地方志中有关区册、区弘的记事,实际上都是依据黄佐的《区册传》摘录的。黄佐是列入《明史·文苑传》的名人,他学识渊博,平生著述260多卷,但他没有见到他之前成化年间的《龙江区氏族谱》。所以他虽然采辑到区弘的一些材料,推断区弘是区家的“族人”,却不知区弘就是区册的堂弟。由此看来,我们必须把《广州人物传》和区氏谱牒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探明区册和区弘的身世。

  从细节里可以看透一切

  从已经发见的材料来看,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区绅纂修的《龙江区氏族谱》年代较早,史料价值也最高。《区氏林石公祖祠谱》确记了广州林石公祖祠是以区册字号命名的原由,《南海区氏家谱》则是以区册作为迁居广州南海开宗人的专谱。至于黄佐编撰的《广州人物传》,采录史事最多,各本地方志均取资于此,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只看《广州人物传》而不见区氏谱牒,则难免局限。必得把志传和家乘两方面的材料合起来看,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了解,缺一不可。现据上述诸书的记载,总结归纳,考出了区册和区弘的来历:

  第一,关于区册的字号里居、生卒年及家世宗源。

  据《龙江区氏族谱》和《南海区氏家谱》记载,区册(765年-846年)字君式(或作君轼),号林石,广州南海人。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六月十七日,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正月十八日,享年八十二岁。有子三:长子区诏(官至考功郎中),次子区谏,季子区谔(或作诰)。

  区册的先祖是唐太宗时书法大家欧阳询的长子欧阳恺,据《龙江区氏族谱·龙江区氏源流记》第一世《区恺传》记载:“提督公讳恺,字和中,号平湖,临湘人,唐太宗率更令欧阳询长子。”“官至上思州、田州等处提督宣抚元帅,威望丕著,民彝怀之。随因胞弟欧阳通仕为司理卿判纳言事,‘天授’(按:武后年号)初,会武后以武承嗣为太子,通力争不从,忤诸武意,遂下狱,坐以谋反,死之。公不已,弃官变姓,去‘阳’为‘欧’,避地入粤,家于春州。[又]迁南海之龙江,复去‘欠’为‘区’,其后子孙遂从区姓。”恺之第四子区信,字常卿号德庵,唐玄宗开元年间考取进士,官至江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区册就是区信的玄孙。(见图4)

  至于《广州人物传》和地方志中说区册“系出区冶子之后”,是追溯到上古去了。考区冶子或作欧冶子(《韩非子·显学》王先慎“集解”云:“区、欧古通” ),是春秋时的铸剑能手,其先出自夏代少康王之后,受封于会稽欧山。《淮南子·览冥训》说“区冶生而淳钩之剑成”,《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越王元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后来楚王又聘他和干将铸剑三枚,声名远播。但我们不必追得太远,宁可把区册的家世从唐代的欧阳询说起。

  第二,关于区册的生平事迹。

  据《龙江区氏族谱》和《广州人物传》,再联系韩愈的经历查考,可知区册出身于历代仕宦之家,自幼勤读,好学不倦,在乡闾间文行突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十二月,监察御史韩愈因上疏《论天旱人饥状》遭罪,被贬为阳山令。经长途跋涉,韩愈在第二年春抵达连州阳山县(位于今广东省西北部)。半年后,区册得此讯息,因崇敬韩愈,竟不管山川之险阻荒僻,冒险撑船赶到阳山,甘愿拜比自己小三岁的韩愈为师,研读诗书,讲求仁义,韩愈对他十分赏识,大加称许。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区册回家省亲,韩愈特地撰文送行,这就是著名的《送区册序》,文中赞许区册是一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士子。

  第三,关于区册曾得到韩愈举荐而应徵入朝的事。

  据区绅《龙江区氏族谱序》记载,韩愈很赏识区册的“德行文章”,常称赞区册是“东南一人”,所以曾经向朝廷推荐过他,但没有成功。这是韩愈的第一次举荐。

  又据《南海区氏家谱·区册传》记载,韩愈很可能再度推荐过区册,这第二次推荐的时候,韩愈在朝任吏部侍郎,推举人才是吏部的职责,区册“以荐徵至京”,韩愈很可能是推手。而且区册本来就是擅长文墨的士人,在应试写作《金台赋》以后,一举成功,“诏授史馆纂修”。不过最后区册还是辞职回乡了,原因不明,可能是因为此时韩愈已经病逝,他也就无意仕进了。另据《区氏林石家塾徵信录序》说,区册晚年在乡里教书育人,嘉惠后学,受到族人景仰尊重,立专祠,并开办了以“林石”命名的家塾。

  第四,关于区弘的身世。

  据《龙江区氏族谱》记载,区弘是区册的堂弟,号贞白。因谱中特指“同游韩门”,那么,区弘是跟随区册同时从南海到阳山师从韩愈的。

  又据《广州人物传·区册传》记载,区弘自阳山一直追随韩愈,为时甚久。韩愈先到荆州,再回长安,区弘一直追随,在长安还与诗人张籍相识。张籍是韩愈识拔的人才,愈曾荐他为国子博士。张籍既是韩愈的好友,又是列于门墙的弟子之一,所以与区弘也有交往。元和元年冬,区弘因接得母亲的家书,南归省亲,韩愈为之赋古诗一首赠别,题为《送区弘南归》,诗中多慰勉奖掖之言,诗末还说:“业成志树来颀颀,我当为子言天扉”,意思是说今后有可能向朝廷举荐他,这表明韩愈对他的情意是深厚的。当时张籍也有赠诗,题为《送区弘》,对区弘师从韩愈的勤学精神极为称道。

  第五,廓清了一些误解。

  有人曾说区册和区弘是一个人,如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6引洪兴祖《韩文辨证》说“册即弘也”,朱熹在《昌黎先生集考异》曾经指出这种说法不对,但没提出具体论据。《龙江区氏族谱》指明区弘是区册堂弟的记载,这个问题便解决了。

  还有人说区弘是湖南郴州人,如《韩愈评传》第二章中说:“区弘,或是郴州(今属湖南)人。”现在有了“龙江谱”和“南海谱”作证,当可辨明区弘不是湖南郴州人,而是广州南海人。

  最后,咱们还是回到芳草街的那座区家祠堂吧。根据《区氏林石公祖祠谱》中的相关记载,区家祠堂建成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于族人景仰韩愈弟子区册的德行教泽,为了纪念他讲学乡里的恩惠,即以区册之号命名为“林石公祖祠”,并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祠堂内开办了“林石家塾”。我为了查证考实,特地到广州走访察勘,找到了区氏祖祠(又名林石家塾)的具体地点在今广州市区豪贤路与中山四路之间,坐落在芳草街48号院内。祠堂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门厅、大堂、后厅和东西两边的耳房都还存在,旧时的家塾曾改为芳草街小学。2006年秋,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动,芳草街小学已合并到附近的豪贤路小学去了。(见图5)

  我看到芳草街48号临街的外墙上嵌着一块题有“区家祠”的牌子,上面一行刻写的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用括弧加注了“内部控制待公布”七个字。底下的题署是:“广州市文化局,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立。”可见广州市文化局早已意识到这座区家祠堂应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来保护,只是由于尚未查明其历史内涵,所以从1994年至今已10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采取措施确定下来。

  经过实地察访,我获悉这座祠堂归属广州市越秀区第三房管所管辖,有一个阶段曾出租给资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办公用房。2006年开始被餐饮业老板包租,称为“大宅门餐馆”,门联题为:“大宅美馔宴四方贵宾,门厅好景聚八面来宾。”然而,由于油烟缭绕,客流火爆,埋下了危及古建筑的隐患,街坊邻居极为忧虑担心,多次向文物部门和新闻媒体投诉。2008年8月25日的发表了《清代祠堂变身“饭堂”》的报道和2月5日的广州《信息时报》连续刊载了《租祠堂作餐馆被收回》的报道。但媒体还不清楚这座祠堂的来历,尚未知晓它丰厚的文化底蕴。现在,广州市文物部门已收回祠产,正着手进行整顿修理。

  如今,我通过文史考证,查明了这座祠堂的历史内涵,为广州的文物保护部门提供了切实的凭据,确证此祠与唐代韩愈弟子区册密切相关,意义非凡。此祠的正名是“区氏林石公祖祠”,又名“区氏林石家塾”。今后可以根据《区氏林石公祖祠谱》和《林石家塾徵信录》等文献记载,修复古祠,公布文物保护的内容,重点突出区册、区弘的文史品位。

  区册、区弘的身世得以廓清,不仅解决了学术界的疑问,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而且为解读韩愈《送区册序》、《送区弘南归》以及张籍《送区弘》等作品提供了新资料,还为广州芳草街的区家祠堂探明了来龙去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而这一切,都从一条新闻报道开始的,套用福尔摩斯常说的一句话:“从细节里可以看透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