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风过竹笑 2016-04-28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文\易晓丹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读书的时候我就能倒背如流。但为什么杜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那么多年却也只能含糊其辞。换做教书了,才开始大约地研究起来。

简单地知道了杜诗的题材大多取自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自元稹始,至苏轼,再至秦观,后人开始对杜甫的诗推崇备至,“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流之长,适当其时而已。《孟子》曰:孔子之所谓集大成。

呜呼!子美亦集诗之大成者欤?”所谓“诗圣”,大概指的是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尽管如此,年轻的时候,并不喜杜诗,更爱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和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对杜诗,准确点说是无感。人到中年,再读杜诗,又间或读了不少评杜诗的文,突然心有戚戚起来,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想再说说这位“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说到圣人,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到“至圣先师”孔子。世人称孔子为圣人,除去他集学问之大成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该是他所倡导并践行的仁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堪当圣贤。而今天我想说的“诗圣”杜甫,也正是这样一位诗歌界的圣人,一位用一生去爱人的仁者。

观其诗,知其人。杜甫一生高产,我们不难从诗歌中大略勾勒出杜甫的人生。讲到杜甫,必须得从他悲剧色彩浓重的人生说起。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作为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和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谋求仕途发展和追求诗文创作的成就,很自然的就成为了他人生的基本目标,却也恰恰成为他人生悲剧的根源。求仕无门、诗名不闻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

年轻时候的杜甫也曾与李白一样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坚信着自己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惜,生不逢时似乎是每个伟大人物共同的命运,长安十年,朝廷政治的日益腐化,使他经历了野无遗贤的闹剧,求官无果,困居长安,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饥寒交迫,“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贫病交加,“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饱尝寄人篱下的心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然而杜甫的悲剧人生才刚刚开始,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流亡转徙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与亲人的分隔两地,音信难通,甚至是无力照拂,以致阴阳两隔,“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漂泊西南,终于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可依旧是过着“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生活。之后又因战乱,在西南继续飘萍一般的生活。“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是他生活的写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他生活的实况。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最后,诗人死在漂泊的船上,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而他的诗作,在当时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是诗人无奈的感慨,“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是诗人婉曲的抨击。读着这些诗句,梳理着杜甫的一生,不禁为他扼腕叹息。

然而叹息之后,心中升腾的却是敬佩。恰恰是这样的悲剧命运成就了杜甫的伟大人格。深陷这样的悲剧人生,诗人却没有自哀,而是在自己的痛苦中去感知他人的痛苦,用他的伟大才华去关注、去书写更多的苦难。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人经历了上文所提及的丧子悲痛之后,并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紧接着想到的却是自己好歹是个官,还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可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就更加辛酸。

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更是缺吃少穿。忧民忧国的情绪,千重万叠,高过终南,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诗句中道出的正是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一片爱民深情。

当诗人暂居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由自己凄风苦雨之后的彻夜难眠想到全天下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命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为了让天下寒士能够住上广厦,不被雨打风吹,诗人自己“庐破受冻”身死,也觉得满足了。

这样爱人的情怀,这样的牺牲精神,不正是体现了儒家传统中杀身以成仁的最高标准。逃难流亡之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安危困苦,满目都是老翁老妪、征夫怨妇的苦痛,三吏三别中尽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晚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杜甫,凭轩之时,涕泗横流,却并不为自己,而是为着仍然“戎马关山北”的多难国家。

这样的诗句太多太多,正如杜甫自己所说,“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固守着成为稷、契的“愚”志,盖棺事已,至死方休。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图片来自于陆俨少《杜甫诗意册》

他也并不是不想像李白那样放浪形骸,隐居江海,“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但是“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不舍明君的说法,固然可以理解成为文之道,但不舍百姓,却是实在是杜甫一生所践行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个用其一生去爱人的圣人。

通观全唐诗人,越是神往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豁达与洒脱,便越是感念杜甫将家国的苦难放入一心中,将家国的责任挑于一肩上的深情和担当。再谈诗圣,正是因为杜甫身上的圣人气质是我们今天所缺少的,应该把这样的杜甫讲给学生听,把他自身遭遇的苦厄讲给学生听,把他穷其一生关怀他人命运的诗篇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杜甫的诗篇因深情而沉郁,生命因担当而厚重。

【作者介绍】易晓丹,北京三帆中学语文教师,西城区骨干教师,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文学教育爱好者。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主持说

幻身杜圣的境界

文\何杰

要想教好教诗歌,自己必须先成为诗人,易晓丹老师就是这样的有着诗人气质的老师。读着她对杜诗的品味,不由自主会被她的真挚感染,仿佛自己就是杜圣,又仿佛自己是易老师。有了这种境界,她一定会感染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杜圣吧。

【栏目主持】何杰老师,北京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北京市级骨干教师。

诗圣杜甫:因深情而沉郁,因担当而厚重

特别鸣谢: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慈善基金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