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DCC】大话数据中心——模块化数据中心技术和商业模式(中)(阿里巴巴陈炎昌)

 defadd 2016-04-28
国外模块化技术实践和商业价值


上面介绍了较多Colo行业市场,商业模式。本章节要主要讨论,国外到底如何设计模块化数据中心,实现之前提到的商业模式,收费模式对应的价值。


  • Tier灵活性——绝大部分的IDC设计,都是按照Tier3设计,但有些客户也许只需要Tier2,有些则希望Tier4。大型Colo机房设计时候,通常会给精密空调,以及冷冻水泵的预留UPS供电回路,在必要时增加UPS即可从Tier3升级到Tier4。而从Tier3降级到Tier2,可以做成N 1UPS架构,具体设计方式有多种。但灵活的Tier核心目标是,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可用性需求,只要在机电系统拓扑上能够升级或降级,Colo公司就能够提供差异化服务而对不同tier要求的用户定价收费。


不同的Tier电气设计


例如上图是典型Tier3的供电拓扑,要降级成Tier2,既可以通过去掉一侧UPS(灰色虚线),利用UPS外置手动旁路做一路市电 一路UPS系统,也可以UPS输出配电柜做低压母联成双母线。


  • Datahall容量颗粒度——到底一个data hall里面有多少IT容量为合适,对于不同Colo公司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目前Datahall容量分配会有几个原则,基于UPS并机系统容量,基于变压器和发电机容量,基于最低机房模块机电成本,基于零售或者批发模式容量。例如DRT在北美用1.2MW作为一个Datahall容量,其逻辑是每kW成本最低,同时刚好是600kW750kVA)的UPS两台并机形成 2NN=1 1)高可用性系统。至于上游变压器容量是2000kVA,抛开IT,剩余电力设计用于制冷系统,使用低压发电机N 1


8  DRTPOD布局图


9  DRT的每个POD机房内部


DRT北美比较多采用的就是上面布局,两侧放置列头配电柜和精密空调。这种方式在国内很常见,往往被称为传统数据中心。但实际上,DRT就是用这种传统的数据中心设计,优化制冷系统和配电系统,设备选型,在北美可以做到年平均PUE<=1.3并且在租电分离计费模式中承诺PUE


上面图中,DRT的模式以批发为主,以1200kWIT容量切割每个机房模块,机房模块的机电都可以做到独立,这样使租户独立性更好。DRT在北美Ashburn的数据中心园区,就是按照下图的机房模块POD概念进行设计建造,20X为独立机电设施的机房模块。

10  Ashburn数据中心平面图


上面提及DRT设计容量颗粒度,很重要前提是自身业务是以批发为主,不是以零售为主。零售业务为主机房Datahall机架上架密度通常较低,散租用户多,管理麻烦。如果大容量的机房租给散租客户,很容易造成整个机房的电力容量,空间都被零星客户占据而浪费。大租户很多时候不希望和一堆散租户混在一起。从Colo公司角度说,最终就是一门生意,单个机房大容量去做零售客户,可能租金收入和建设成本相比盈利和商业价值很低,所以大容量机房更适合做大客户批发业务。


当然,北美因为大多是大一层或二层设计,整个建筑面积相对容易做成机电系统和机房模块独立。在欧洲或者亚太,由于土地面积受限,建筑容积比问题,通常数据中心都会建造成多层。这些多层的数据中心,受制于制冷系统而难以做到每个机房模块的机电都是独立。因此,这类数据中心多数情况下会做集中冷冻站给每层机房进行制冷。例如,10MVA的电力的分配可以如下图:


11  双路10MVA电力进线分配


国外多数设计为低压发电机,而非采用中压发电机,具体发电机配置可以做N 1或者2N。其供配电和制冷系统对应负荷关系如下图所示。


12  电力和制冷容量对应图


二层机房的电力容量是2000kVA,可以分为好个小机房模块,也可以一个大机房模块。具体容量和面积划分,完全可以自由灵活定义。下图就是直接一个大开间的典型布局方式,当然也可以分成4500kVA容量。


13  大开间Datahall布局图


笔者参观不少国外数据中心,通常Datahall都为毛坯层,只是做了每层冷冻水管和变压器,UPS房,电池房都没有。这样可以有最大灵活性用于批发或零售业务模式。例如2000kVA,完全可以划分出21000kVA房间,一个做零售业务,一个做批发业务。如下图所示:


14  变压器电力容量切割和业务模式


合理的设计,可以匹配不同用户需求,例如2000kVA的电力容量,可以拆分成部分Tier2,部分Tier3,批发用的机房模块独立UPS 末端空调形式,如下图所示:


15  混合Tier和混合业务


  • 功率密度模块化——绝大部分设计,都是在一定电力容量下,做功率密度机架分区,或者只要总功率不变,功率密度可以随意组合。例如同一个Datahall内,有低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这种设计国内也有一些案例。国外也有一些设计,采用电力和制冷与物理空间组成矩阵式做法,就可以做到功率密度模块化。例如下图:


16   矩阵式机电架构


  • 机电系统独立性——就如上面提到容量颗粒度规划,往往针对那些有特殊要求的大型租户做PBB模式。例如下图是土耳其Zenium公司的IDC,其提供的解决方案,就是以PBB模式在一层机房空间里面分割出多个独立区间,每个区间可以选择单独的UPS系统,制冷系统或者公用集中机电系统。


17  Zenium数据中心外观图


他们的设计允许租户在楼顶做单独冷冻水制冷系统或风冷制冷系统,具备极大的灵活性和系统独立性。一个楼层分成若干个房间,可以令租户独享门禁安防权限。在给定电力容量和空间后,结合PBB模式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使得Colo公司可以差异化更多解决方案。可以想象的是,这种PBB模式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自建,但又可以用租赁的轻资产方式获得。例如一层机房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拥有自己完整独立的机电设施,同时也可以使用公用机电设施。如下图,每个房间的精密空调都是独立。



18  机房独立的制冷系统


机电独立性好处显而易见,问题在于租赁托管合同基本需要签订较长期协议,用户必须有较为长远的业务发展计划才合适。很多时候独立机电系统在通常情况下都要比公用机电系统来得昂贵,除非租户可以接受更低的Tier等级和建设标准。


  • 设备分区和布局——国外Colo机房分区,更多考虑是设备安全,运营方便。例如基本上把精密空调和列头柜放在两侧,有的设计有专门的空调维护间,有的通过在数据中心内部设立钢笼隔起来。这样可以确保机电工程师维护设备时候,不能进入租户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区域。钢笼隔离如下图所示




19  钢笼Cage示例


同样地,国外对于消防,环境控制也非常注意。铅酸电池房由于会有氢气存在,需要和UPS独立房间,同时有监测氢气的设备。


  • 发电机技术——国外基本采用低压柴油发电机而非中压柴油发电机,其中关键在于低压发电机运营方便,开启速度非常快,省却了中压并机控制一系列设计,系统上更加简单。实际上,按照Tier3设计要求,无论低压或者中压发电机并机,必须有每台中压油机分出两路进行并机,形成双母线才满足可同时维护的要求,导致成本提高不少。如下图所示


20  中压油机拓扑图


低压油机还有其他优点在于日常运营测试更简单,可以给每台发电机增加测试回路进行离线测试,系统独立性更好,即使后续扩容时候不会影响其他租户。


  • 制冷系统选择——国内好些数据中心园区采取系统大集中设计,例如运营商不少数据中心园区就有采用集中化中压冷冻水机组等。这种设计除了增加运营人员技术要求外,整个投资财务和商业模式应用并不理想。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会考虑大制冷设备的效率会更好,更便宜,但这前提建立在负载率上,而负载率又建立在租赁用户量。大型冷冻水机组一台可以有4000kW7000kW制冷量不等,按照服务器一台350W和一些环境热量,一台制冷机组可以提供~10000台服务器制冷需求,对应5kW机架也可以支持600~700个。可以设想,有多少客户能够短时间内消耗这些设备的容量。这些搁浅的制冷设备容量,在运维成本上和初期资金投入和资金成本耗费都比较大。如果没有大体量客户能够很快用到这个用量,实际上算起来成本和收益并非好的选择。很多欧洲的数据中心采用200~300冷吨的风冷冷机,由于欧洲的水费很贵,用风冷冷机在运营成本上更好。同时更重要一点,相对容量小的制冷设备,可以更容易匹配商业模式和成本模型,包括独立机电系统单独计费,PBB模式客户容量可以更小。如果采用大型冷冻水机组,面对PBB定制租赁模式客户就难以有独立的机电系统。定制租赁灵活性其实对大租户来说非常关键。例如,有些对制冷效能要求高的客户,允许冷冻水工况和冷通道温度更高(例如27℃或以上),换取租赁费用降低。但共享的制冷系统,不得不把水温和环境温度调低以满足其他租户的环境SLA。遗憾的是,国内很多IDC在设计规划阶段往往没有把财务,商业因素考虑。Colo公司销售人员也只好手上机房是如何就如何销售,难以在商业和技术上有更丰富的选择。


本章结语


笔者概括一下国外模块化设计的实践:

  1. Tier可用性层级模块化,可以Tier2 – Tier3 – Tier4灵活升级降级;

  2. 功率密度模块化,适合未来低——中——高密度的灵活设计;

  3. 空间布局模块化,可以进行分拆成批发和零售区域,也可以做PBB模式;

  4. 机电容量模块化,配合混合Tier方式,可以根据机电设备容量采取并机,环路等方式,也可以做成分布式,使得租户可以独享或共享基础设施。


反观国内的模块化,大家一下子想到微模块,模块化UPS等。文章到此也只字未提任何产品设备技术。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设计,首先一定是系统架构,第二才是设备技术。国外首先谈及模块化,必定先从系统架构出发,然后选择设备技术,优化容量,布局。如果大家看过笔者另外一篇文章,关于数据中心标准化和模块化,就可以了解模块化四要素,系统架构、设备容量、布局、组合方式。目前国内进入一个怪圈,缺乏设计理念,并没有专注于需求和系统设计,沉迷于设备技术的组合,设备厂商追求横向发展也乐于打包成一个产品解决方案销售。一旦被这些设备技术形式锁死了系统架构,要对系统架构进行优化,就会伤筋动骨了。作为最终用户,一定要明白,首先想清楚自己需求和商业目标,什么系统架构能够满足需求并达成商业目标,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设备产品技术。在本章节更多讨论是系统架构问题,而下一章节将会讨论设备技术与系统架构结合,更具体剖析国内外模块化技术的的应用对商业价值影响。内容将会涵盖:UPS技术应用,空调末端技术应用,机架供电和布线应用,监控和预制模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