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见过家吊脚楼,可你见过土家木雕吗?

 浔庐山水 2016-04-28

土家族
是全国56个民族中惟一一个生活在内陆的民族, 主要居住在武陵山区及其邻近地带, 与苗、侗、白等少数民族杂居。武陵山区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被划分为不同的势力范围和行政区域, 但总的来说, 仍属一个文化系统。在这个文化生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木雕艺术, 既有地方特色, 又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个性。
土家族区域现存木雕多为工艺类型木雕。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建筑构件木雕、家具器物木雕、祭祀礼仪用具木雕。
1.建筑构件木雕。木雕艺术发生的特点是依附于建筑。武陵土家族区域的建筑多为干栏式或砖木式结构, 由木构件梁、柱、枋、斗拱组合成的框架作为承载屋顶重量的主体。与建筑结构联系比较紧密的梁、枋、垂花、雀替、坐斗、门、窗等构件上均有雕饰。由于木雕会减损木料的承载力, 故直接承受载重的构件, 如柱、梁、檩等, 以不雕凿为原则, 至多作线脚的修饰, 间接承受重量的斗座、环板等构件, 以浅浮雕为主, 辅助性或联系性的枋、雀替、垂花等构件, 完全不受限制。
对木结构主要部件的艺术加工, 主要有两种手法。一是“卷杀” 。即将柱、梁、枋、斗拱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 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湖南永顺老司城祖师殿的斗拱、斗座就基本上不做雕饰, 只将其拱端略做成柔和的卷云形。二是将结构件的端部做出各种花样。四川酉阳龙潭古镇的万寿宫中的月梁, 其上部做成薄的长形木条, 下半部分修饰线条, 形体浑圆而有力度, 两端有鳌鱼头形、桃尖形、狮头形, 变化极多。联系性的构件修饰较随意。如雀替, 位于梁柱与寿梁相交接的地方, 可以缩短梁净跨的长度, 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剪力。武陵山区建筑中的雀替, 已从力学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 如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展开, 形态多样。垂花, 又称飞檐, 形如短柱, 具备结构与装饰的作用, 常雕饰成圆雕。武陵山区建筑的飞檐木雕, 题材多选择动物, 形如狮虎, 圆眼大嘴, 或扑、或跃, 极富动感, 民间通称为“麒麟” , 表面涂饰各色油漆装饰, 是建筑构件雕饰的亮点。
2.家具器物木雕。土家族地区的家具种类较多。陈设于厅堂中的有桌、椅、案、几、凳、神龛、神台等, 卧室中有卧床、洗脸架、梳妆台、首饰盒、衣柜、挂衣架, 火塘房的主要是碗柜及日常使用的礼盒、娃娃车、筷篮篼、花轿, 还有墙壁上的挂式花板等等。其中最能体现土家族区域家具木雕特点的是:雕花椅、滴水床和洗脸架。
雕花木椅大致有灯挂椅、交椅、靠背椅、圈椅、太师椅。木雕多集中在椅子的背屏、扶手、牙板、搭脑等处。特别是晚清以后的太师椅, 不仅在背屏、牙板处雕花, 甚至将靠背的立柱、扶手等处也雕饰繁复的花纹。从外表看, 家具雕刻比较明显地模仿了清代京作家具木雕, 但也带有本土化的特点。比如京作家具的纹饰使用非常讲究, 不同纹饰的含义和出现的位置, 组合的方式各有区别, 而土家族的木椅雕刻, 更注重雕刻的视觉性效果, 纹饰本身代表的意义减弱, 有时甚至发生使用上的“错乱”。从实物来看, 现存较多的是乾隆朝以后出现的清式椅, 明式家具或是仿明式家具美学风格的作品较少。土家族区域偏爱繁艳富丽的清式家具雕刻, 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
3.宗教祭祀类木雕。
史载武陵土家族区域是一个“巫风颇盛”的地区, 各种民间宗教信仰广泛流行, 既有外来的佛教、道教、天主教信仰, 也有本土的梯玛还愿、傩戏等。在这些民间的宗教仪式中, 大量使用了木雕这种艺术形式。从现在的资料来看, 多集中在傩戏面具和神像雕刻两方面。
(1)傩戏, 广泛流行于武陵土家族地区, 虽然在各地的形式、表象上有差异, 但其核心特征之一都是使用傩戏面具。土家族区域各地的傩戏面具因其地方特色在数目、造型都各有不同, 综合起来可分为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 造型上分整脸和半脸。其人物形象程式化, 各个角色都有定型的表现。“正神”形象的面具特征是:弯眉大眼, 耳大脸宽, 嘴角略略上翘, 神情似笑非笑, 表现了剧中人物圣洁、善良、安详的性格特点。代表“凶神”形象的面具特征是:嘴微下翘、立眉、圆眼, 特别是将圆眼做镂空雕处理, 两颗獠牙挺立, 生动地刻画出武将人物的威
武、怪异勇猛的特征。世俗人物的面具分正角与丑角两种, 正角的面具重在实感造型, 大多眉清目秀,微带笑容, 丑角造型, 多运用夸张与变形手法表现其诙谐、怪诞的特点。 
(2)圆雕作品多是供奉的神像。
主要有傩坛中的傩公、傩娘、猎神、飞天五岳、丫罗太子, 佛教中的释迦牟尼、弥勒佛、药师佛、观音菩萨, 道教中的玉皇、星宿、三清、八仙以及民间诸神如向王天子、土王、祖先神、关公、药王等人物神像。傩公、傩娘是傩坛供奉的主神。恩施州博物馆收藏的傩公傩娘全身
坐姿造像, 造型质朴稚拙, 重视面部的细节刻画, 强调体量的表现, 双臂为拼接, 用漆彩绘服饰, 颇有汉唐遗风。头颈形式的傩公、傩娘像, 造型追求写实,戴冠, 颈部有左右贯通的洞, 傩公面部着深红色, 冠上绘“二龙戏珠”, 五绺长髯, 傩娘面部多施黄色或肉色, 冠上绘“双凤朝阳” 。收藏在永顺王村民俗博物馆中的傩公、傩娘像, 装饰精致, 特别是傩娘头戴的“双凤朝阳”花冠, 透雕出双凤, 再施彩绘, 整个造像大气而优美。 
土家族木雕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来自于文化的变迁, 而文化的变迁又来自于文化的传播、选择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接受外来的东西, 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基于爱热闹、好装饰的民族性格, 才形成了辉煌灿烂、热闹红火的土家族木雕艺术。







【雕刻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