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古老的青铜乐器

 闲庭斋阁 2016-04-29

图片摄影:情枭的黎明,盛世收藏网论坛会员。2013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

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是重要的历史遗存。有铜铃、编甬钟、编钮钟等,整套编钟最为珍贵。这些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系统。古代乐器,按用途可分为两类:祭祀、宴会、举行典礼时使用和军队中使用。

无论从乐器的形制、音量、音色、音律、编组、纹饰、铭文、调音手法等各个方面来说,既反映了当时技术和音乐水平的高度,也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上保留了重要的地位。

鸢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铙又称为钲和执钟。中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亚酗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9.5cm 口纵11cm 口横14.6cm重1.6kg

口沿外壁正中突出一个方块,是铙的敲击点。正面下端铸铭文两字:“亚酗”,亚酗为商代晚期常见的族徽。

中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4cm 口纵7.8cm 口横10.4cm重0.7kg

体部饰粗犷的牛角兽面纹,执柄的下部铸一字:中。

兽面纹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7.7cm 口纵8.5cm 口横12.8cm重1.4kg

体部饰牛角兽面纹,与一般铙的粗线条的兽面纹不同,粗线条中间高,两侧斜坦。此铙音质甚佳,音高清晰。

龙纹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梁其钟(3件/组)

西周晚期

通高55/53.5/38.1cm 铣间32.7/31.8/15.3cm 重23.75/25.46/11.4kg

旋饰兽目交连纹,舞饰雷纹,篆间为两头龙纹,鼓部饰相背的俯首展体式龙纹。鼓石有一鸾鸟,此为该钟在编钟中使用双音的标志。

四虎鎛

春秋早期

通高43.12cm 重11.96kg

四虎镈钟体剖面呈椭圆形,饰兽面纹,上有云雷纹方钮。与其他钟不同之处在于镈钟体两侧各附饰二伏虎,一上一下,均头下尾上,并以立柱与镈钟体连结,是西周时期精美的青铜乐器。此钟器壁较薄,发音短促,只能产生单音。

秦龙纹繁钮秦公镈

春秋早期

通高38.5cm 铣间距24.5cm 鼓间距20.5cm

平于,椭圆口,舞面封实,器身略呈立鼓形。四条透雕扁连环龙纹扉棱均分器身,透雕扁龙纹繁钮与两条侧扉棱相连。顶端饰昂首翘尾的凤鸟。舞部饰对称的四组龙纹。被扉棱分为四区的器表也各饰繁复的龙纹,上下各有一周绊带。

晋侯酥编钟(14件/组)

西周厉王

最大者高52cm 最小者高22cm

晋侯苏编钟是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全套钟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晋侯酥编钟已被列入第一批中国禁止出境展的64件一级文物之中。

者减钟

春秋晚期

高28.8cm 鼓间11.5cm 铣间15.2cm重6.15kg

钟为合瓦形。枚作两层圆台形,鼓部中央是六条龙纹,龙体折曲成矩形,两侧各伸出三个龙首向上翘起。这种龙纹样式十分的少见。由此可见,这应该是吴国青铜文化极富特点的一种纹饰。

蟠(交)龙纹钟

战国早期

高54.7cm 重15.15kg

甬呈八棱形,中空而不通腔,此钟最为特殊之处,是在钟的内腔壁和舞底均充满纹饰,而且比钟表面的纹饰更为精细繁密,这在战国时代是极为罕见的。

龙纹鎛

春秋中期

吕黛钟(10件/组)

春秋晚期

高24.5-44.3cm 重2.59-9kg

吕黛钟为甬钟,甬上饰三角纹和蟠龙纹,旋饰斜角雷纹和火纹,舞部饰蟠龙纹,篆饰雷纹,鼓部是倒置的兽面纹。共13枚,上海博物馆经多年收藏,共收集10枚,台北故宫和大英博物馆各有一枚,还有一枚在德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