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孩子的教育

 海之兰45 2016-04-29

我的很多EMBAMBA学员与我的年龄相仿,因此面临的家庭问题也很类似。私下里探讨的除了工作问题之外,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也是得到较多关注的话题。

最近的两件事,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又到了年末,盘点完工作,让我们静下心来,聊聊孩子吧。

我的一个企业做得很成功的好朋友,委托他大三的女儿,帮他在学校里做一个活动。活动策划和实施得都非常不错,取得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参与,效果很好,达成了预期的目标。活动结束后,他的女儿还专门写了一份总结,内容是活动的相关数据,参与者的数量啊、回复的信息量等等。总的来说,可以看出这位女孩的综合能力,已经超过了很多具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但朋友对女儿的要求甚高,又知道我是一个擅长“鸡蛋里挑骨头”的家伙,于是特意安排了时间,让我与她女儿聊聊,希望给她一些建议。见面我只问了一个问题:活动做得不错,写总结这个习惯也不错。但是写的这个总结报告,从内容来似乎是给别人看的意图居多。那么,有没有写一份只给自己看的总结?跟我猜想的一样,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我给出的建议是:写一份给自己看的总结。同时希望以后无论任何事,结束后都写一份只给自己看的总结。

另一个重大事件是我参加了女儿的家长会,之所以说重大,是因为女儿从小到大一直成绩尚可,每次家长会上都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于是我们家就有了一个传统,参加家长会这样一个让人开心的事,优先给老人们和妈妈,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成了一项家庭最高福利。每次派出的参加者,尤其是奶奶和外婆,总是喜逐颜开,回来后还要高兴好一阵子。因为分享了快乐,愈发地支持孩子的教育;而女儿,也更珍惜这个因她而来的家庭福利,希望这个福利能够始终存在,愈发地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今年,这个福利终于落到了我的头上。

因为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很多家长希望与我交流,他们最希望了解的,就是我平常都做什么?关注什么?回答是啥也没做,不关注成绩,更不关注名次。因为在我看来,分数也好、成绩也好、名次也好,只是测量目标达成程度的一些指标而已。而最应该得到关注的重点:是目标。目标不确定,指标体系的选择就毫无意义,甚至错误理解信息,误导孩子的成长。那么,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目标,教育能够给孩子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我想这个财富就是:可以把机会转化为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他人需要的关键价值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掌控自身命运的程度。与这个财富相对而言的贫困,则表现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基于这个目标,我设定了孩子教育的两个目标:先努力成为学习者,再努力成为自我教育者。

成功需要两个要素:欲望和能力,而两者都不能外部给予或强加,必须是内生的。从成为学习者,再到自我教育者,就是打造一个内生的、体现个体差异的、适合孩子自身特点的欲望建立和能力提升系统。

什么是学习者,我的观点是喜欢学习,同时具备了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提问能力、沟通能力和教别人的能力。在这个定义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核心,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手段。喜欢学习并产生兴趣的原因很多,得到表扬、取得好的成绩可能是大多数孩子开始喜欢学习的初始动力,这也是很多教育理念支持孩子从小更多得到表扬和鼓励的由来。但必须区别因成绩好而喜欢与因喜欢而成绩好这两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们经常混淆了这两种情况的因果关系,因成绩好而认为孩子喜欢学习是不靠谱和不可持续的,因为成绩常常会因环境的变化和竞争者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很多孩子会因为成绩的暂时下降而变得厌倦学习。因此,喜欢学习这个目标的达成,其实正是从前者到后者的努力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学习和能力的关系,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再通过能力的提升反过来辅助学习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和成绩之间的良性关系逐步确立,孩子也逐渐成为了学习者。

环境变化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知识获得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元化,知识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接受与否,对于绝大数人来说,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维持自身持续成长的唯一选择。因此,围绕为终身学习这一选择打下基础和做好准备而言,成为学习者只是阶段性目标,更高的目标是成为自我教育者。

什么是自我教育者,我认为是具备了解自身特点、不断发现自身需求、为自己不断设定目标、整合资源并完成目标这些能力的个体。自我教育的核心是总结,通过总结提升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回到第一个事件,其实我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想了解通过那个活动,女孩到底自己取得了什么收获。给别人看的活动总结,还只是活动的一部分,最多能让类似的事,以后做得更好;给自己看的总结,才是自己的收获,才有可能带来自我增值,让所有的事,以后都做得更好。

总结还传递着另一个信息,是总结可以提升预判能力,继而影响做事态度。能做的事情很多时,如何选择?换言之,如何对事情排序。市场理论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是价值动物,因利益而选择。因此很多人把酬劳作为排序依据,哪件事钱多就做哪件事。这其实是其对事情所含价值预判能力的表现。酬劳无疑是做任何事可以得到的价值之一,但酬劳在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总结能力的差异。当做一件事因总结带来的价值远高于酬劳时(这种情况会在很多人年轻时出现),我们就可以忽略酬劳本身而变得更关注做事过程,正因为这种关注,使我们做事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当你只想着酬劳,你更倾向于尽快结束工作拿到报酬;而当你关注工作本身,你更倾向于不忽略每个细节,记录更多信息,以便从这项工作中获得更多收获、更高价值。毫无疑问,后者促进了良性循环的建立。

现实问题是,由谁,来帮助孩子变成学习者、进而完成自我教育者的角色转变?我认为完成这样的过程,至少需要两个基本条件:能关注孩子的每个细节变化,以发现兴趣点、培养兴趣点并不断总结完善提升;更关注孩子的中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成绩和排名。

这两个条件,现行教育体系难以实现,一是班级人数太多,多的班级已经超过70人,以我的自身经验判断,一个学期60个课时(每周3-4节课)的时间,我甚至很难记住每个人的名字,更别提观察学生的细节了。而且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大多不止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另外,目前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估体系,也不允许学校和教师过于关注长远目标,因为短期成绩和排名决定了他们的评估结果,而这个评估结果几乎与他们的一切都密切相关。可见,在整体教育体系不进行大的改变之前,学校和老师对于孩子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的转变,几乎无能为力。

看起来观察孩子、陪伴孩子、更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这个任务,我们指望不了任何人,更没有替代者。

好吧,那就让我们每位父母,扛起这份责任,上路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