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城市化的路径探索与模式选择

 方圆儒人 2016-04-29
    当前,城市化是中国最大的潜在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新型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中心镇改革发展是浙江省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重要平台和重要增长极。如何通过中心镇改革创造的新的“改革红利”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而悬而未决的研究课题。以探寻中心镇“改革红利”为研究出发点,选取15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中心镇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深入探讨浙江省中心镇以户籍、土地,产业、金融、财政、社会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中心镇改革推进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的关键及其路径探索
    2010年,浙江省确立了27个中心镇作为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在综合考虑各个中心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以及产业特色等因素后,从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选取15个作为我们实践调研的对象。分别为柳市镇、横店镇、龙港镇、店口镇、新登镇、塘下镇、瓜沥镇、佛堂镇、钱清镇、织里镇、贺村镇、姚庄镇、溪口镇、崇福镇和分水镇。课题组对浙江15个中心镇进行了历时2年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2611份,有效回收2495份。被调查的15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中心镇积极推进户籍、土地,产业、金融、财政、社会管理等机制体制改革,发挥了其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中的战略节点作用。
    (一)降低户籍准入门槛,促进城乡户口权益平等
    调查发现,22.09%的被调查者认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户籍制度改革;30.62%的被调查者认为,使农民或农民工群体在城镇定居下来的关键是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35.40%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政府能解决就业安置问题,愿意转为城镇居民户籍。因此,课题组认为,如何让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享受城市公民待遇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浙江省中心镇做了有益的探索,以湖州织里镇和嘉兴崇福镇为例。依湖州市织里镇户口迁移管理规定,只要在织里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或是亲属,不管是农民还是外来打工者,只要愿意,基本上都可以登记为织里镇城市户口,享受市民待遇,并把户口迁移审批改为登记。从2008年10月1日起,崇福镇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称谓,城乡居民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湖州市织里镇和嘉兴市崇福镇实施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浙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填平城乡政策鸿沟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推进土地利用集约,保障农民根本利益
    调查表明,32.17%的被调查者认为,宅基地应该归农民所有,可以转让、继承、买卖等;31.7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土地长期转租这一流转方式最合适;38.3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过程中,承包权入股最可能出现问题。因此,课题组认为,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如何真正地保障村镇农民的根本利益。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浙江省嘉兴姚庄镇和金华佛堂镇做了有益的探索。2010年以来,姚庄镇探索出了农村宅基地置换的“姚庄模式”,主要特色是突出农民在宅基地置换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政府科学决策在宅基地置换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公共事务管理在宅基地置换中的保障作用。而佛堂镇土地制度创新包括完善土地总体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优化土地利用,进行用地流转试点等一揽子政策。
    (三)强镇扩权与规范用权并举,推进政府行政管理集成
    调查显示,37.2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中心镇政府管理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与市、县利益冲突;27.52%的被调研者认为,应把“扩权强镇”当作推进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29.84%的被调查者认为,财政支配权未完全下放。但同时,有35.6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强化对镇政府用权的责任监督。因此,在进一步“扩权”及政府行政管理集成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权力的规范运行是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关键点。
    在政府行政管理创新方面,浙江省绍兴市钱清镇和温州市柳市镇做了有益的探索。钱清镇围绕“强镇扩权”和“规范用权”,通过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道德制约权力、法律制约权力相互协调的治理结构,形成了以“公开透明”为原则、“廉洁高效”为目标的“钱清规制”。2011年以来,柳市镇积极建设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按照赋予县级行政管理权限的要求,建立起既能受理又能办理的柳市镇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其审批服务项目包括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城镇管理、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公安户政房管、工商、国税、地税、环保等相关的审批服务、证照办理信息咨询、非涉密文件查询等服务项目。
    (四)注重社会管理的民生导向,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调查发现,在推进新型城市进程中,57.89%的被调查者最关心镇里对污水、垃圾处理等的环卫设施建设,有37.28%的被调查者表示最关心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21.50%的被调查者表示最关心的是看病就医不方便的问题。因此,如何以“民生”为立足点推进社会管理,保证城乡公共服务公平公正,提高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
    在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方面,浙江省桐乡崇福镇和温州柳市镇做了有益的探索。2011年以来,崇福镇正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区自治,组建了能够行使行政处罚权、行政征收、行政强制权以及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软硬件设施完善的城市综合执法中心,其具体承担278项执法职能。2011年以来,乐清市柳市镇组建了城市综合执法中心,建立了行使6个部门11项执法事项、软硬件设施配套的城市综合执法中心,统一行使镇辖区内市容市貌、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政工程、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监督执法和事务管理职能。
    (五)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稳定
    在我们实地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和个体经商户认为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是不够完善的,只有少部分的人认为比较完善。因此,课题组认为,如何优化农村金融体系和拓展农村投融资渠道是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关键,可以通过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民众投融资的渠道。
    在投融资体制创新方面,浙江省温州柳市镇和金华横店镇做了有益的探索。温州市柳市镇金融改革的主要做法有扩大和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推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开展农村资金互助联合会组织试点,启动民间借贷登记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横店镇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小城市建设发展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小城市建设,有效破解小城市建设资金要素制约。其主要做法有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资,推进横店小城市建设。
    (六)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强化资金预决算管理
    调查显示,有31.78%的村镇干部认为本镇财政支出的首要用途在于社会保障方面,这反映了中心镇应根据本镇不同情况对自身资金使用上进行合理分配。实地调查中发现,财政体制最重要的在于避免“土地财政”收入模式,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应加强镇财政预算管理、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制定配套政策使乡镇有一定的资金用于各类建设。课题组认为,如何在避免土地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与资金预决算管理,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
    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以杭州新登镇和桐乡市崇福镇为例。2012年以来,富阳市新登镇出台了2012-2016年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方案,新一轮体制调整呈现超收分成、保证运转、配套政策三个特点。2012年以来,桐乡市崇福镇全面加强镇财政体制建设,其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是加强镇财政预算管理、加强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加强镇财政机构队伍建设。
   
    二、中心镇改革推进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的经验模式
    浙江省积极探索以中心镇改革推进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根据上述中心镇改革推进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的关键及其路径探索研究,归纳出如下经验模式,如图1所示。
    概括起来,中心镇改革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浙江模式”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一)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诉求
    传统的城市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如表1所示,浙江省的佛堂、崇福、姚庄、织里、横店、新登、柳市探索出了以“人的城镇化”为导向的新型城市化路径,包括:土地置换以农民为主体、一揽子土地创新政策、户口迁移零门槛、统一城乡户口称谓、拓展多元投融资渠道、优化政府收支结构、完善财政预决算机制、不断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系等。
    城市化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浙江省中心镇积极探索如何突破“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路径依赖、如何通过中心镇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新型城市化,具有积极的政策启示与实践参照价值。
    (二)追求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力
    建立在土地经济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而城镇化体系的升级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会产生一部分净利益增量。浙江省中心镇改革方向是确保让农民能得到这部分净利益增量,提防土地流转中出现新的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情发生。
    人的城市化的根本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浙江的新型城市化强调民生幸福,以注重和提高人的发展和幸福感知为诉求,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保证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观点得到表达,是从片面追求规模型城市化向质量型城市化的转型,是从粗放型社会管制到高效性社会治理的提升。
    (三)配套改革,协调推进中心镇各项体制机制创新
    以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引领中心镇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浙江省积极通过中心镇综合配套改革,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实现城镇空间结构要素优化,培育新的劳动岗位以容纳农村劳动力,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四)体系升级,不断提升改革创新力和辐射带动力
    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和优化城镇体系、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浙江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通过培育一批产业发达、管理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的中心镇,将中心镇作为推进区域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节点与载体,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不断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改革创新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经验推广:以中心镇的“改革红利”推进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
    对于改革红利,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旧改革红利如不进行进一步改革,那将是体制优势潜力耗尽之时。所以,继续改革才能保证新改革红利的出现。浙江省把中心镇作为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节点,把中心镇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具有如下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以中心镇为战略节点推进新型城市化
    如上所述,中心镇作为新型城市化的战略节点,因此,可以通过中心镇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城市化。中心镇建设与发展切忌盲目模仿大中城市建设,应推进大中小城市与中心镇协调发展,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精致城镇与网络型中心镇体系。同时,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便利化和有效性,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的群众真正享受发展改革成果。最终,把中心镇体制机制创新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深化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中心镇的各项体制机制创新需要配套协调
    城乡一体化引领的中心镇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揽子的体制机制创新,各项改革需要配套协调形成一股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合力。中心镇应大力提升改革创新能力,但各项改革只有配套协调,才能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例如,对于离地农民的后续管理,可以通过加强就业培训,完善策配套工作,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创业的融资渠道,鼓励自主创业;整合社会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信息资源,促进土地流转、就业与社会保障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新型城市化引领的中心镇改革势必走特色之路
    研究表明,同中心镇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与路径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地方的产业经济基础,不同的区域经济特点、不同的产业成长阶段以及不同的区域发展目标,总是与不同的中心镇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与路径密切相关的。中西部中心镇与东部中心镇的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各地的中心镇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要依循自身已具备的客观条件,势必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既要总结推广东部发达中心镇的体制机制创新中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又要认真研究解决各地各区域中心镇体制机制创新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四)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正确对待中心镇改革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制度创新是一个利益调整过程,这种利益调整过程是艰难且又复杂的过程。在中心镇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取消一些粗放经营,集约程度差、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组成的工业园区,需要做好土地的分类管理和使用以确保农民进镇落户原有的宅基地的回收,甚至需要利用税收工商、财政金融、人口迁移等综合配套的办法来引导土地的科学集约利用。但同时,农村土地是事关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须慎重推进,基层政府如果在政绩的推动下不顾条件盲目推进,会导致群众不满,产生许多社会问题,从而加大中心镇社会运行的风险级别。这些社会化问题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来协调利益,逐渐建立起农户全程参与决策与执行监督等制度性保障机制。
   
    本文为浙江省科技计划软科学课题《浙江省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路径与对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心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