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身不狗,世界潮流

 汉青的马甲 2016-04-29





前几天看到一家知名的媒体,用了一个整版“特写”了春节前夕几个女孩通过网络众筹在北京地铁登“反逼婚广告”一事。那广告就登在东直门地铁站,里头有一句:“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语言看似平和,但逼迫与反逼迫,却明明透露出来浓浓的火药味。

到了大家认为该脱单的年纪,却还保持单身,就会开始频繁地接收到各种“关心”,不断有人问:为什么还单身呢?爸妈的“关心”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还基本都是出自真心。但这种“关心”大多数时候确实很烦人,它逼着人家必须说出一个、哪怕胡诌一个理由,否则,总感觉对不起这份关心。因为矮且丑咯,或者宅和腐,又或穷和忙,这些理由随便说一个都成。反正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没想听理由,只是想找个机会面带和善地说:小伙子(姑娘)摸摸头,要加油哦。除非你说:我是喜欢单身所以单身。他们才会改变面部表情:一个白眼飘过,附赠一张呵呵脸。

单身人士找什么理由都行,只要自嘲装可怜,别人一般都没多大意见。可如果他们向别人热情洋溢地说,单身也可以快活和幸福,一般人是打死也不信的,而且会觉得这是玩世不恭的挑衅,是无可救药的自甘堕落,是没什么文化还装第欧根尼。因为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人们都相信单身必成“狗”,是躲在边角偷看人家谈情说爱的人,是辛酸地期盼春天孤身搭火车的人,是喜欢单面熟煎蛋独自吃食堂的人。总之,就算有人说什么“快乐的单身汉”,他最快乐的事,也只能是找到另外一半。

有一种文化,叫做单身恐惧,真实而强劲有力。中国的老人家觉得这不是开玩笑:到了年纪还不结婚生孩子,应该被判刑。成家然后立业,天道自然。外国人,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单身的人和野兽无异。据说上帝创造世界,每天创造完,他总会说“这很好”。唯独创造亚当时,画风就变了,上帝说这是他第一件不完美的作品,因为“他不该孤单一个人”,需要一个夏娃。在我们的文化中,单身不会快乐、也不健康,而且还很可耻,是一种莫名的不安和危险。还记得《1984》吗?那个世界,一个人待着是一种罪。这不是虚构,我们这个世界最严厉的惩罚,正是放逐和孤立,监牢中对付最顽固的犯人,使用的最残忍的手段,就是小黑屋中单独隔离。

当然,万事不绝对,正确无永恒。数一数哲学教科书上最耀眼的哲学家,有一大半都是单身汉,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尼采、维特根斯坦……不过,帕斯卡尔曾经暗恋过一位贵族少女;尼采号称要拿鞭子抽女人,但他追了好几个都没追上;叔本华就是酸葡萄本尊,明明活得像坟墓硬说孤独更有味。好吧,事实上,哲学家未必是人生赢家,他们单身也未必是因为喜欢单身。

要证明“单身不狗”,求助古怪的哲学家看来不行。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科学的统计数据:今天在美国,50%以上的成年人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不包括那些自愿或不自愿住集体宿舍的)。独居人口占了美国人口的28%,仅次于无子女夫妻家庭,是美国第二大户籍形式,已经超过核心家庭人数。这组数据说明,独自生活,已经成了现代人主流的生活模式。更不用提,美国50%以上的婚姻都以离婚告终这一事实了。人多未必力量大,也许单身的人过得并不快乐,或者是出于被迫无奈?还真不是这样。有数据证明,单身人士社交活跃度远远超过已婚人士,他们更频繁地出现在酒吧、社团、广场和参与公共生活。单身未必孤独,不爱的两个人硬凑一块,才最孤独;众人未必快乐,集体狂欢背后,恰有可能是落寞。独身成主流,只因人们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除了美国,在瑞典、日本,以及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生活,它已经是未来的趋势。令人遗憾的是,单身人士尽管在人数上逐渐成主流,却经常遭遇莫名歧视。更糟心的是,对单身人士的歧视,远不止体现在言语和心理上,在住房、道路设计,社会养老等方面都有体现。有些医疗保险、工作津贴,只有拿结婚证才能领取。这不奇怪,因为现代社会,是围绕核心家庭,围绕更能服务于现代工业生产的家庭形式而设计的。

宝宝心里苦,只是宝宝不说。别以为单身这事跟你没关。任何人都会有单身的日子,任何婚姻都有可能走向单身的一天。老年人尤其老年妇女最有可能单身,因为妻子普遍比丈夫长寿,妇女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甚至二十年,都可能保持单身。也别说什么“单身狗”就是一无关痛痒的自嘲玩笑、不用那么玻璃心。对歧视的玻璃心和敏感度,折射的正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尊重单身这种生活方式,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的质量,而不仅仅追求“曾经活过”。

(文/曾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