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富差距的正确解读

 小猪电子业 2016-04-29



2015年底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一篇《2015中国民生发展报告》。里面指出,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正在日趋严重。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财富就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代表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从70年代末的0.2左右上升到现在的0.45以上,甚至一度接近了0.5,远远超过了0.4的警戒线。


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口号,现在好像变成了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然后这一小部分人绝尘而去。很多人认为这是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公平的表现,包括很多媒体也是这么解读的。


但这却很可能是一个误区,经济的发展不是让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反而是变的越来越公平了。虽然这份报告里说的1%的家庭占据三分之一的财富确实没错,但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这1%的人,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是一直都是富有的。比如像马云、马化腾、黄光裕等很多超级富豪都是白手起家,从社会中的普通阶层跃到顶层的。


如果你把30年前到10年前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候标记一下位于财富顶端的1%的家庭,再跟现在一对比,那你会发现这1%的人财富增长比例并不会比那99%要高,现在的财富顶端的1%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那99%的普通阶层挤进顶层的。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是很难发生的。


前几年有个很流行的口号,叫“逃离北上广”,但没过几年大多数人又回到了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因为他们发现在老家更难生存,根本没给年轻人机会。找工作必须要找关系,甚至屁大点事你都要有熟人才能办,效率是非常低的。


反观那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因为制度建设相对来说比较规范,你不需要找熟人,你就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了。能力强的人能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点的人也能找到差点的工作,而且不管你的身份是怎么样的,只要有能力,你就有机会从底层做到高层。


这两年很多人抱怨工作越来越难找,不是要找关系就是要多年的工作经验。这其实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必然结果。因为随着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进步,传统企业很多工作岗位是会消失掉的。


而且很多创新型企业也在从更高的维度不断侵蚀传统企业的市场,也让传统企业越来越难生存,有人把这种现象形容为三体里描述的“降维打击”,所以在传统企业找工作确实会越来越难。


但如果你从另外一个视角看的话,现在很多创新型的公司,给年轻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比如说“罗辑思维”,创办三年后,其公司估值就达到了13.2亿。他们就大量启用了一下没什么工作经验的年轻人。


其中一个90后的姑娘,名字叫阿狮,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罗辑思维,当时大学还没毕业,正在抓狂的写论文。一年之后,她已经是罗辑思维商城中,除图书以外的所有实体商品的负责人了。


用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话说,在一个创业态的公司里面,你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市场上全新的,过去的经验就不在显得那么重要了,反而是一些年轻人的想法和特质,变的越来越重要了。


创业更是这样,二十年前要想创业,首先你得有钱,不管是办企业还是做生意都是需要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然后你还得有人,很多地方都需要人去打交道。


而现在,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了,门槛越来越低了,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如此,资本市场也越来越成熟了。很多资本都是饥渴的巡视这那些有潜力的创业者,只要你有好的项目,就会有资本参与进来。这些年崛起的很多互联网公司,背后都站在很多风险投资基金。


既然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贫富的分化还是越来越严重了呢?一方面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的进步,人类精英整合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了,这就使得一小部分人能力被无限放大了。


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了,快的已经让大多数人都跟不上节奏了,快的让大多数人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这种节奏还会进一步加快,能否适应这种节奏的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教育体系存在很大问题,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他们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的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可是等他们学会如何适应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它早就不是原来的模样了。现在人类的协作模式和知识的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要想适应这种节奏,就需要我们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具有知识的迭代能力,知识是需要不断进化的,不能一直抱着传统当永恒的真理,一但真理被新知识推翻时,就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才能跟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的节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